“要看洪崖洞,给你‘封’了一座桥;要来重庆玩,为你腾出一座城……”这个国庆假期,重庆被网友称为“最欢迎游客的城市”。
据市文旅委初步统计测算,国庆假期期间,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859.61万人次,同比增长10.6%。
为游客“腾出一座城”
“这几日,我们每天都安排工作组在游客集中区域值班,都市旅游的火爆程度堪称历史之最。”市文旅委副主任秦定波称,经初步统计测算,七天国庆假期,全市旅游接待十分喜人,共接待游客3859.61万人次,同比增长10.6%。手机漫游再创新高,全市手机漫游共4638.5万台次,同比增长29.5%,其中入渝漫游2107.05万台次,同比增长27.69%。
在这一组漂亮的数据中,重庆重点景区接待量稳步上升,如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就接待游客88.9万人次,观音桥商圈都市旅游区接待游客50.2万人次,长嘉汇弹子石老街接待游客40.17万人次。
为了缓解客流压力,国庆期间,重庆不仅对客流量较大的洪崖洞景区附近实行“游客优先”的交通管制,重庆市文旅委、重庆市公安局等部门还多次通过手机短信、官方微博等渠道发布“温馨提示”,呼吁本地居民错峰出行。
“要看洪崖洞,给你‘封’了一座桥;要看轻轨穿楼,给你修建一个观景台;怕火锅辣,给你清汤、微辣和鸳鸯锅……现在,过国庆节,给你腾出一座城,这样人性化的城市只有重庆了。”网友们纷纷点赞。
乡村游、红色游成假日市场新亮点
随着重庆市“乡村牌”持续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国庆期间乡村文旅活动丰富多彩,乡村旅游红红火火。主城区的沙坪坝歌乐山森林公园、巴南云篆山乡村旅游片区分别接待游客3.13万人次、11.99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2.75%、10.4%。
国庆假日渝中人气旺 渝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远郊的永川黄瓜山乡村旅游区接待游客28.9万人次,同比增长19.28%;南川生态大观园接待游客15.1万人次,同比增长11.85%;重庆铜梁黄桷门奇彩梦园接待游客1.61万人次,同比增长13.9%;忠县石宝寨景区待游客2.96万人次,同比增长8.82%;巫溪红池坝景区接待游客7.81万人次,同比增长16.3%。
全市红色景点表现也十分强劲,各景区开展举办重温入党誓言、追思革命先烈等纪念活动。据初步统计,全市20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及市级评定授牌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85.63万人次。
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国庆期间共开展了638场次,主要围绕以“歌唱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活动主题,开展生活变迁展、摄影展、书画作品展等各类展览,各区县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参观群众络绎不绝。重庆市专业文艺院团和各大剧院以特殊的方式向祖国70华诞献礼,节日期间共推出演出活动35场。
此外,据初步统计,国庆期间,全市500余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各地非遗展演、宣传活动390场次,服务游客、市民230万人次。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据《重庆日报》、重庆文旅委网站等资料整理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重庆“三农”迈向高质量发展
飘香的柚子、丰盈的谷穗、鲜红的辣椒……秋日的巴渝大地,农民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喜人的收获,到处是欢声笑语齐庆丰收的热闹景象。
如今,重庆“三农”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乡村产业强了起来、农村环境美了起来、农民生活富了起来:全市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97万吨提高到了2018年的1080万吨,增长了4.5倍;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4亿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2050亿元,增长了145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26元(从1978年开始统计农民收入)增长到了2018年的13781元,增长了108倍。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放眼全国,重庆农业农村主要经济指标相当于中等农业省份。从立地条件来看,重庆属典型的丘陵山区,高低起伏、沟壑纵横。全市耕地3500多万亩,常住人口人均1.16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户均不足5亩。全市15度以上坡耕地占51%,单块1亩以下耕地占80%以上,耕地分散在3处以上农户占比高达60%。
这样的条件,导致重庆无法像北方平原地区那样实现农业产业大规模发展。如何在“鸡窝地”“巴掌田”上振兴乡村产业,是摆在重庆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基于此,一个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探索应运而生。”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高兴明介绍,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关键在于立足丘陵山区实际,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位于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的石柱中益乡,这里“两山夹一槽”,是重庆立地条件较差的贫困乡镇代表。全乡23261亩土地中,2017年的实际在耕土地只有7483亩,且主要种植“三大坨”(苞谷、土豆、红苕)等传统粮食作物,粮经比高达9∶1,每亩土地综合产出率不到1000元。
2017年,该乡在深度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中,大力开发“山地资源”这座富矿,用好“山水林草”这些宝贝,将“温饱型”粮食作物调整为“小康型”经济作物,推动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短短一年时间,中益乡的粮经比就从9∶1调整为1∶9,每亩土地综合产出率达到2300元,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质的飞跃。
其中,重庆市重点发展了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等特色优势产业,集中打造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区、长江上游榨菜优势产区、北纬30度柠檬优势产区、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道地药材优势区等特色产业集群,不断优化“粮经、种养、区域、产业、产品、经营”结构。
目前,重庆已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发展方案,致力于将巫山脆李打造成为中国南方脆李第一品牌、奉节脐橙打造成为中国脐橙第一品牌、以涪陵区为中心的龙眼荔枝种植区打造成为重庆重要特色水果基地。与此同时,还将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推出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培育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标准化生产引领产业振兴
海拔1200米的巫溪县红池坝镇九坪村,500亩马铃薯基地今年丰收了。这里,是重庆市农技推广总站蔬菜产业科科长、有着植物保护专业博士学历的九坪村第一书记董鹏发展的蔬菜基地。
去年,九坪村的马铃薯平均亩产量,由往年的1000公斤提高至近1500公斤,亩产值达到了2000多元。按照今年的行情,全村500亩马铃薯,产值将达100万元。
两个多月前,江津区花椒产业化联合体正式成立,牵头成立该联合体的重庆凯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江津区的一家花椒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在花椒原料基地的管护中,该公司严格要求各村实行“四统一”的标准化生产,即统一用肥、统一打药、统一采摘时间、统一质量标准。今年,该公司花椒总产量7000吨,创产值1.53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600万元。
“像巫溪县的马铃薯与江津区的花椒这样,重庆市各地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环境优势实施产业振兴,大力推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工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党支部书记戴亨林介绍。
目前,重庆已形成涵盖产加销全过程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例如,石柱制定《无公害辣椒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16个,实现生产有规程、质量有标准、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种辣椒按规矩办事,将小辣椒做成了超过10亿元的大产业。
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现行有效的农业地方标准达278项,已建成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和畜禽标准化示范场684个。
品牌创建助力脱贫攻坚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是农业部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近年来,重庆大力发展的“三品一标”,已成为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有效途径。
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4783个,总规模40.196万公顷、总产量829.7万吨、总产值196.55亿元。其中,纳入重庆名牌农产品的达到437个,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分别达到147亿元和28亿元。
“在品牌创建中,重庆市坚持以‘巴味渝珍’为驱动龙头。”市农业农村委市场品牌处负责人介绍,重庆市在做大“三品一标”总量的同时,针对农业品牌杂而散的问题,在深度挖掘特色资源基础上,推出了“巴味渝珍”全域公用品牌。2018年,重庆市正式启动相关授权工作,并通过“溯源防伪标签”加强对授权产品进行追溯管理。
奉节脐橙就是首批授权使用“巴味渝珍”全域公用品牌的重庆品牌农产品之一。“奉节县脐橙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县域脱贫攻坚提供了产业支撑。”奉节县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县脐橙产业中心主任肖功勋说,2018年,全县销售脐橙31.52万吨,总产值达到25.53亿元,比去年增加1.33亿元。
同样被授权使用“巴味渝珍”全域公用品牌的,还有巫山脆李。“我们巫山脆李小水果,做实了扶贫大文章。”巫山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巫山县因地制宜坚持“巫山脆李”品牌化发展,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道路。目前,巫山脆李种植面积达22万亩,种植户达5万余户。2018年,巫山脆李进入丰产期的有10.7万亩,实现产量8.5万吨,产值8.1亿元,带动精准脱贫2.6万人。
市农业农村委市场品牌处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重庆市将继续支持区县培育地方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构建以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为龙头、区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国家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重庆农产品品牌体系,形成“母子”品牌抱团闯市场的格局,打造巴渝农产品“金字招牌”。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向爽据《重庆日报》、华龙网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