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融合地域特色 立足真实体验 家校社协同 开好新时代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

日期:05-21  来源:重庆青年报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作了系统设计和战略部署。如何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如何改变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弱化乃至缺位的现状,使其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一起来看我市部分区县及学校的做法。

各具特色的“创新劳动”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劳动教育也不例外。各区县、学校充分结合校园文化、地域环境、校友资源等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

“我们依托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以集中授课模式,大力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高中通用技术教育。”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劳动教育内容选择上,渝中区扎根母城文化,突出非遗文化传承,打造了篆刻艺术、风筝制作、陶艺、川江号子等一批精品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服务区内学生,还吸引了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数百名青少年前来体验中华文化。

南川马嘴实验学校充分依托金佛山药物资源,设立了中草药园——百草堂,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认识本地中草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合川育才学校采取借地、租地、共用、共建等方式,利用周围30多亩地,持续不断建设打造,形成了“三区一馆一地”的布局,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学校加社会、室内加室外“劳动教育大教室”。

綦江区文龙小学更是用“开心农场”实践育人基地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2012年,原地处綦江城乡接合部的文龙小学,因城市规划发展整体搬迁至滨河大道。5年来,随着学校建设的一步步成熟,校园各方面不断优化,文龙小学已作为綦城东部一所较为成熟的优质示范校。

与此同时,学校也出现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在学校教学楼后方与社区居民楼之间,有一片陡长的坡地,因无人管理而杂草丛生。如何妥善处理好这片坡地,成为考验文小人的一大难题。

站在教学楼里,面对那片荒芜的土坡,眼前的一畦春韭绿让校长刘德锐萌生出大胆的想法:“孩子们大多生活在城市,对传统的农耕文化知之甚少,为什么不利用好这块土地,规范地块,种植果蔬,把它变成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一方乐土?”

于是,学校各部门立马行动,在区关工委、区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得到当地双龙社区的极大配合,2017年春,文龙小学“开心农场”破土动工。9月,校园大型阶梯式农场终于完工,由学校正式接手投入到使用——凝聚文小教育人智慧、独具文小教育特色的“开心农场”综合性教育实践基地便应运而生。

杜绝“摆拍式”劳动教育

进行劳动教育,要注意劳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不能流于形式,成为“摆拍式”劳动教育。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爱粮节粮须知人人有责”……北碚状元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校组织的“三爱”“三节”中,用稚嫩的小手写下节约粮食的承诺,并努力践行。

近年来,北碚区发挥协同作用,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条件保障,广泛开展“值日成长劳动、家务孝亲劳动、公益志愿劳动、基地实践劳动”四大主题劳动教育100余批次,建立家、校、社“快乐劳动吧”,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我们对农场实行了划片分班,确保责任到人。”綦江区文龙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根据农场地形特点,将土地进行了划分,并根据年段特点,将农场管理的任务主要落实到中高段班级,各块土地上标识着责任班级,农业文化。

班级有了“责任田”,学生参与农场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随之提高。在班级“责任田”管理过程中,学校将农场文化与学生兴趣小组有机结合,各班以自愿原则组建了一支5到6人的种植兴趣小组,并选出一名小组长作为“小农场主”。种植组在讲求地块种植的规范性、实用与观赏性相结合下,加强对班级地块的文化打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会手脑并用,体验收获,真正明白“我劳动,我快乐”的人生道理。

“开展劳动教育不能简单说教,而是要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劳动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特定岗位上经历劳动过程,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展开研究。”巴南区教委负责人介绍,巴南区以社会实践教育为引领,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现代科技场(厂)馆等校外教育资源,结合研学旅行、创卫保洁、环境保护、团(队)日等来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有收获。目前,区内已建成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个,市、区级基地19个。

走进家庭社区和田间

“有了农技专家的指导,我们越来越有信心!”在合川巴蜀小学的“青草坝萝卜”劳动教育课程中,学校请来农技专家为孩子们助力。

劳动教育包括生活、生产以及服务性劳动,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劳动,不仅是学校一家的事,需要动员家庭、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合川区力促劳动教育走进家庭、社区,走进田间、车间,开展各种志愿服务和劳动体验活动。

在合川,凡年满14周岁的中学生全部注册成为志愿者,每年参加志愿服务时间不低于12小时;6-14周岁学生由监护人陪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全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覆盖率100%,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綦江区文龙小学也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环境。学校在双龙社区的协调下,为每个班配备了一名社区志愿者,他们大多是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居民,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志愿者们参与协助班级管理地块,同时利用空闲时间对班级种植物进行维护。

目前,文龙小学“开心农场”志愿者有12人,他们主要由附近社区居民和学生家长构成。农场建设投入使用以来,志愿者们绿化农场2次,义务在农场内种植了桃李200余株,利用寒暑假对服务地块维护整理、翻新2次,进行了季节性菜种的更换,为这块基地得以生机盎然的运作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助力。

细化劳动教育 提高学生兴趣

为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共同实施劳动教育实践,重庆人民小学除了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外,还另辟蹊径上线了“劳动教育”小程序。

据重庆人民小学科研室主任陈燕介绍,“劳动教育”小程序类似闯关升级的游戏,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发布不同的任务,学生在家里进行劳动实践后上传照片、视频和心得,完成相关任务后可获得一枚精灵徽章,获得两枚精灵徽章升级为石器萌主,四个精灵徽章升级为青铜萌主,六个精灵徽章升级为铁器萌主。任务除了对自己的必做项目,也有协助家人和社会的选做项目。

“小程序与打卡任务不同,学校发布的任务是在一学期内完成,并且每项任务下有相关子任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避免学生将劳动视作负担。”陈燕表示,任务设置中既有平行的徽章奖励,也有阶梯式萌主,这些都是基于儿童立场来进行开发的。

据了解,2019年以来,为了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人民小学发现劳动教育的家校协作中缺少对家长的细节性指导,在整合科研、德育、技术等部门意见后,学校决定开发一款具有实时传输、记录过程、动态分享功能的小程序。

“以往的家庭劳动指导更多的是大条款的,是纸质版,多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小程序上线后,孩子们不仅能看到自己的家庭劳动,还能和同学一起分享劳动心得以及怎么进行创造。同时,我们将任务和评价进行了细化,家长能清晰地明白怎么配合学校实施劳动教育。”陈燕表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社会的支持作用,这款小程序就是基于此开发的。

据《重庆日报》、华龙网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