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绵延,渝水婉流;地广物丰,钟灵毓秀。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奉节,是重庆市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移民大县,也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在奉节40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富饶与贫困、保护与开发、机遇与挑战并存。截至去年,奉节已有13.37万建卡贫困户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36%。2019年4月,奉节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近年来,奉节县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用好“生态和文化”两个宝贝,聚力抓好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之策,不断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径。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奉节坚持弘扬地方风俗传统,丰富文化内涵,逐渐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乡村振兴之路。
鼓了钱包
因地制宜 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炎炎夏日,在甲高镇烟山村脆李基地,一颗颗饱满的脆李早已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村民们正在田间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脆李一直是烟山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因为外出务工人口多、土地利用率低、产业薄弱,种植脆李一直利润不高。
据烟山村村支书陈建忠介绍,烟山村位于甲高镇政府东北部,地理位置独特,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近来年,该村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在县扶贫办的帮助下,成功引进农业公司,发展脆李产业,走出了适合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之路。
2014年,甲高镇烟山村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流转了750亩土地种植脆李,今年扩种100亩土地种植,目前已达850亩的种植规模。为延伸脆李产业链条,重庆夔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政策补贴61.8万元的基础条件下,投入63.3万元新建仓储房335平方米、300立方冷链库房并配备全套设备,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报酬”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方式,带动1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同时,政府每个月还会组织专业的技术团队对基地的村民开展技术培训,教他们打药、施肥、修枝、疏果等等。
“我是2015年因学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支两委的推荐下在夔绿农业公司所经营的烟山村脆李基地长期务工,已经工作了4年。除了每个月的务工报酬,加上年末分红,年收入能达到3万元。”村民张发顺给记者算了笔账。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不仅留住了人才,也满足了不少家庭的团圆梦。
烟山村村民谢建发今年38岁,因母亲年迈多病,妻子体弱多病,孩子也还在读书,家中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为了挣钱养家,他只能一人在外地打工贴补家用,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是拮据,于2014年被纳入因病因学而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谢建发一家在党和政府的帮扶政策及自己的辛勤打拼下,实现了脱贫。为了能照顾一家人,谢建发思考再三,决定回到家乡干点什么事业,挑起家庭重担。“我一直在外地打工照顾不到家里人,心里还是很愧疚,所以我就想在家乡创业。”
经过再三考察,谢建发选择和两个朋友一起种植花椒。“虽种植技术掌握了不少,但我没有创业发展的启动资金。”正当谢建发发愁没有资金时,看到了镇村干部对“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大力宣传,立马去村办公室进行详细了解,并在村支两委的帮助下,成功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加上向亲朋好友借了一些钱,三人共筹集18万元正式开始创业。
“花椒栽种简便,繁殖容易,可一年栽植,二年结果,三年见成效,四年达到盛产期。我们这四年共为花椒产业投入62万元了,去年纯收入达6万元,而今年花椒产量明显提高,预计产量可达20000余斤,按照目前5元一斤的市场价,收入达10万余元。”谢建发笑着说,“今年我已经按时还款,对花椒产业带动我家致富更是充满了信心。”
谢建发的成功,不仅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工作岗位,还带动了15户乡亲们因地制宜,自主创业。“有了产业才能让贫困户树立自信,由输血变成自己造血,才能实现长期稳定脱贫,我们大力鼓励像谢建发一样的群众带头发展特色高效产业,通过产业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同时,甲高镇接下来会继续积极探索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通过发挥产业扶贫优势、壮大产业规模来带动贫困户和群众增收。”甲高镇相关负责人说。
美了景色
“三养”旅游 变资源为优势
奉节有两个宝贝,一个是生态,一个是人文。如何用好两个宝贝,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为奉节人思考最多的问题。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奉节提出了“全域旅游统领”的发展主线,将重点放在了“养眼”“养身”“养生”上,最大化利用本地资源,吸引游客。
事实上,奉节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奉节曾经是全国100个重点采煤大县之一,“一煤独大”,一度让奉节地方财政收入60%以上依赖于煤炭。2017年以来,奉节弃煤启美,关煤矿,开文矿,通过优势的发挥,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粗放发展路径。
告别煤炭,开启美丽经济。奉节的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不让垃圾出夔门、不让污染进长江、不让青山开天窗,“三不让”让奉节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绿色产业得到了系统性改善和快速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以景色、人文养眼。奉节不仅是橙的老家,还是三峡门户、诗的故园。山的雄浑、水的灵秀、诗的隽永,奉节犹如一个开放式大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以诗为主题,以山水为载体,以科技为手段,《归来三峡》正是奉节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奉节县文旅委相关人士说,把全县4098平方公里当做一个开放式的大景区来打造,布局40平方公里的县城旅游集散中心,白帝城·瞿塘峡、天坑·地缝两大核心景区,大白帝城、九天龙凤、官帽山三大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全面开花,形成“一心两核三片多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以生态养身。奉节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划定声环境功能区29个,严格控制商业金融、集市贸易、工业生产、仓储物流等噪音源,为生态宜居城市“静音”。同时立足兴隆镇“北纬30度、海拔1300米、300平方公里有五大世界级景点、森林覆盖率80%、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达1.3万个”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完善游乐设施,着力建设集森林游憩、避暑等为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以食疗养生。中药材是奉节县的特色产业,依托1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3家中医医疗机构、5家中药生产企业,奉节县大力开发中医药观光、养生体验、美容保健、特色医疗等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围绕贝母、金银花、万寿菊等观赏性强、体验感好的中药材种殖基地规划特色旅游线路;结合西部新区城市开发、草堂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发展中药养生保健特色街区、园区,实现中医药产业与养生文化旅游协调发展。
众所周知,旅游业具有绿色、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等特点,能够与生态、农业、文化等紧密联系,实现融合发展。正因为如此,奉节要让自己的生态产业更具有“附加值”,旅游是不二之选。
龙桥乡土家族乡阳坝村贫困户刘学练,2017年申请金融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开办“何客农家乐”,4口之家每年增加纯收入3万元以上,一举摘掉“贫困帽”。同时,他还帮助5户贫困家庭销售腊肉、土鸡等农副产品,帮助他们增收脱贫。
为了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奉节深入推广“三峡原乡”乡村旅游品牌,在兴隆镇、龙桥土家族乡、朱衣镇分别打造“三峡原乡”“三峡原乡·龙桥人家”“三峡原乡·脐橙人家”品牌。数据显示,2019年全县新发展农家乐9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达127家。
春赏山花烂漫,夏享避暑纳凉,秋看红叶果熟,冬舞漫天飞雪。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为县内外市民提供了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润了人心
文化兴则乡村兴
而文化不仅是为了吸引游客,还是用来滋养奉节民众精神生活的不二法宝。
长江之滨,夔门之西,素来享有“爵爷故里、橙乡水镇”美誉的安坪镇,其30余公里长的库岸沿线种满了脐橙。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也吹响了安坪镇文化振兴的冲锋号。
过去,每当安坪镇广营村村委会召开会议时,总是有不少村民缺席,导致政策传达不到位,而村民们文化程度大多不高,娱乐生活仅限于打牌与闲谈。
一天,安坪镇广营村第一书记谭敏望着桌子上的笔记本电脑,突然有了主意:“何不试试开会前用笔记本电脑播放一部与会议内容有关的微电影?”
谁也没料到,微电影的效果出奇的好。
“以前我连电影都没看过,但现在,我不仅能经常看电影,还知道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你们想得太周到了!”年逾古稀的村民贺德清激动地说。
“除了微电影,我们还采用了‘积分银行’的方式,通过日常清洁评比,村民们可以获取积分,而积分可以兑换奖品。虽然奖品不是很值钱,但主要是为了激发村民荣誉感,自觉做文明人。”谭敏说道。
如今,微电影和“积分银行”的方式被安坪镇党委大力推广,成为推动安坪镇文化振兴的两大重要举措。
奉节多山地,活动空间制约着奉节人民的日场娱乐。
2016年,安坪镇藕塘社区因滑坡避险,整体搬迁至下坝社区,这令下坝社区原本就不大的活动空间显得更加拥挤。
“那时候没有场地,我们只能在马路边上,很危险,时间久了就不愿意运动了,下班后就回家看电视,几乎没有文化活动。”49岁的下坝社区居民刘显竹说道。
为满足社区居民文化场地需求,下坝社区专门修建了居民文体广场,还精心挑选了文化中心户,让文化中心户带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文化活动。
“有了文化阵地,才能激发大家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每逢节假日,我们还会组织居民一起办活动,社区的文化氛围日渐浓厚。”下坝社区党支部书记颜伟说。
不仅如此,下坝社区还修建了广场健身角和社区运动场,为居民提供运动场地;扩建了社区农家书屋,为爱看书的居民提供了好去处,大家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据了解,奉节县近年来聚焦文化民生,着力打造“动听乡音”新乡村,投入8100万元用于普及和改善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分馆66个,提档升级镇村文化服务中心176个,改建文化场所102处。组建乡镇、村社文化队伍439支,常态性举办活动。同时开展送文化、送电影、送戏曲下乡进村入校5700余场次。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张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