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44683人实现脱贫! 黔江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间架起实干桥梁

日期:09-10  来源:重庆青年报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这是对善于脱贫、敢于脱贫的黔江人最真实的概括。截至2019年末,黔江6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11580户44683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降至0.05%,群众认可度达96.87%。

2017年黔江实现历史性“摘帽”,作为重庆市首批通过国家评估验收的摘帽区县之一,还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首批“贫困县摘帽案例研究”样本区县、全国扶贫经验交流示范基地。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夏更生在黔江调研时指出,“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黔江精神’又放射出时代光芒,是扶贫战线的一面旗帜”。

太极乡李子村“水产+羊肚菌”立体农业园区

水市乡依托高山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市民避暑纳凉胜地

智志双扶 “背包书记”践行“黔江精神”

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介绍,推进“智志双扶”,扶出内生源动力是黔江区脱贫攻坚工作亮点之一。“我们创新开展了‘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我的创业故事’宣讲活动3000余场次,培育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背包书记’田杰、‘教育书记’田富、‘点子书记’全克军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引导4万多贫困人口不等不靠、自我发展。”

余长明告诉记者,“背包书记”的田杰是硕士研究生,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2017年8月,被市卫健委扶贫集团派驻到金溪镇长春村任第一书记。2019年9月,田杰驻村已满2年,本来是可以轮换回原单位的,但是田杰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局,留下来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田杰随身背包里配备六样“宝物”:草帽、背包、手电简、护膝、胶鞋、扶贫类图书。

“当地群众把他叫做‘背包书记’,说他的背包里背的是责任、是决心、是扶贫的希望。”余长明介绍道,这个“背包书记”的身影也日夜奔波在长春村的田间地头。

为转观念,田杰入户当“说客”、送图书;为除陋习,他牵头拟定村规民约12条和村干部管理规定8条;为治懒汉,他带头跟进督促、因户励志引导;为兴产业,他争取到帮扶小组225万元蚕桑专项发展资金。

在田杰的带动下,长春村整村实现了“六变”。一是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二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三是“等靠要”思想逐步转变;四是1600余亩撂荒地全部盘活成蚕桑为主的产业基地;五是村民和集体收入实现“双增长”;六是村两委从“瘫痪”状态转变为引领脱贫的主心骨。长春村从“后进村”变为“示范村”,成为重庆市“三变”改革38个试点村之一。

2019年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先后两次赴长春村调研总结提炼经验。长春村作为全国驻村帮扶工作培训会现场观摩点,田杰这个“背包书记”的美名也传开了。

为从根本上斩断“穷根”,黔江同时创新开展干部遍访、教师家访、医生随访“三访”制度。5052名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2327名乡村教师入户家访9万余次,1248名“白衣天使”上门随访服务6万余人次,以保证全区无一个贫困人口因贫失学辍学,所有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住上安全房,所有农村居民饮上卫生水、用上安全电,场镇居民还用上了天然气。

帮扶集团打造本地品牌 让“助力”变“合力”

黔江的脱贫成果,也充分凝聚着中信集团、山东日照、重庆永川、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帮扶集团的帮扶合力,黔江也一直在探索“中央单位+地方”的协作示范。

金溪镇平溪村3组龚节林(右一)在向扶贫干部反映情况

比如,以市场化方式投资120亿元的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项目启动建设;创新“山海协作”机制,打响“赴日照看海·来黔江看山”旅游品牌;市卫生健康委帮扶集团为深度贫困镇量身打造了“金溪护工”“金溪被服”“金溪农场”三大扶贫品牌。

“金溪护工”目前已累计培训373人次,循环稳定就业15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7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金溪被服厂”,让120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贫困户和特困户占55%),2020年订单额突破2000万元。“金溪农场”品牌逐渐打响,销售黔江区农产品2800余万元,其中金溪镇1400余万元,带动1854户5354人增收致富。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陈垦作为重庆市卫健委扶贫集团驻金溪镇工作队的队长,详细介绍了帮扶集团如何从四个方面推动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黔江获评国家桑蚕生物产业基地,这也是黔江桑蚕首个获得的国家级牌子,所以市卫生健康委紧紧围绕金溪镇的桑蚕产业来推动产业发展,增加群众的收入。”他说道,黔江现在桑园种植面积是10万亩,金溪镇就有10452亩,所以现在主要以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带动农民增收。除了桑蚕之外,金溪镇积极发展蔬菜水果种植,据统计,过去金溪镇粮经比是9:1,现在比例是1:9。

第二个方面是大力实施乡村就业促进行动。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支持企业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积极培育“金溪被服”“金溪护工”两大就业扶贫品牌,稳定就业300余人,其中贫困户占比约55%;2020年为贫困户新增公益性岗位28个。

第三个方面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因为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光靠一些贫困户是不行的,我们重点培育集体经济给予他们一些帮助。”据悉,重庆市第一条自动化养蚕生产线就在长春村建成,是重医附一院帮扶支持建成。

最后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金溪被服厂和金溪农场,都是市卫健委扶贫集团打造,他们每年都要建立脱贫致富的利益联结机制,整合分散资源,盘活闲置资产,探索完善农户流转土地收租金、进社务工领薪金、入股合作分利金三重收益方式,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对贫困户覆盖率达100%。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巩固脱贫成果

当被问及下一步怎么走时,余长明表示,当前最紧要的一步就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具体如如何做好乡村振兴,黔江也有自己的规划。

首先要巩固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关键一条就是要发展好产业。近年来,黔江抓住“山地特色产业”这个增收致富的支撑点,以实施“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为突破口,建设“烟+菜”“林+菜”“稻+鳅”“桑+菌”等立体农业基地15万亩。

余长明说:“未来,我们要争取做到农业上打造一个200亿产业链条。因为我们现在有一万吨的渣海椒,一万吨地牯牛,一万吨的豆腐干,五千吨的牛肉干,之后还要发展一系列的配套产业链让农业产业稳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和发展。”

据悉,黔江现有388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引导7295户贫困户发展骨干农业产业。2019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5元,较2014年增长64.7%,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873元,比2014年增长72.56%。

旅游业的发展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路径。黔江依托森林覆盖率65%、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350天左右等资源禀赋,凭借“中国森林氧吧”“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区”等生态品牌效应,建立“旅游+扶贫”融合发展机制,以打造旅游景区方阵为抓手,建成4A级景区8个,连续3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实现40%以上增长,带动10万余老百姓吃上“旅游饭”。

“现在已有8个4A级景区,我们还要打造2个5A,最终目标是2个5A和10个4A,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村民们就近就业。”余长明说。

脱贫摘帽新起点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

“老板,给我们配一桌本地家常菜嘛!”

“要得!给你们配一桌石磨豆腐、土家老腊肉、武陵山珍杠菌、斑鸠叶豆腐……”

周末,中元村羽人谷度假村里的“羽人谷”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爆,老板李俊锋忙前忙后招呼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黔江区石会镇中元村坐落在武陵仙山脚下,地处羽人山景区,这里山形奇特、风景秀丽,交通便利、生态良好,产业突出、百姓富足,是黔江区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全国文明村。

“目前度假村总体流量还不错,周末高峰的时候,能够接待600余人。度假村也带动了当地特别是周边的一些贫困户实现增收,长期在我们这里务工的8到10人中,贫困户有3至4名。”重庆弘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俊锋介绍,羽人谷度假村,是村里依托当地山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点,占地面积100多亩,集垂钓、采摘、餐饮于一体。村里通过“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拓宽了当地村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增收路子。

“中元村交通畅通,生态良好,风景优美,辖区内有闻名古今的‘羽人烟鬟’等景色和传说,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李俊锋告诉记者,中元村发展乡村旅游,让他看到了独有的商机,于是作为业主进驻中元村,建设接待中心、农家乐、民宿、农场等,还在村里发展了黑木耳等特色产业。

“春看花,冬赏雪;早观日出,晚看霞”,目前,中元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村内建有羽人山登山步道、农场、休闲垂钓池,有互动式四季果园、休闲广场、农家乐等配套设施。游客可以登山健身、体验农耕、体验采摘、休闲垂钓、吃农家饭、住农家屋。

念好“山字经”,让中元村乡村旅游“活”了起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貌和体验式产业采摘为中元村旅游带来了生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诚实经营、守法守信,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

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让绿水青山真正发挥效益,转变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总的一句话,乡村振兴是黔江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说道。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张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