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武隆:深挖旅游资源 让“风景”变“钱景”

日期:11-19  来源:重庆青年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武隆区,坚持旅游精准扶贫,积极探索将特色生态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发展优势,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变成旅游开发的“金矿”,蹚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旅游扶贫新路子。

2011年,武隆被确定为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精准识别出建档贫困人口15909户、55449人,贫困发生率为14.8%。近年来,武隆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区之力尽锐出战、攻坚克难,2016年顺利接受脱贫攻坚工作检查验收,2017年11月在全市首批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至目前,该区有近10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到3万余人,其中近1万名涉旅贫困群众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3%。

发挥资源优势

青山绿水焕发新活力

每年夏季,重庆气温升高时,开农家乐的杨成贵便会忙碌起来,“初夏零散的车辆只是开始,到了暑期避暑高峰,我们这里可是一房难求”。

几年前,杨成贵一家4口住在武隆区赵家乡新华村茶林湾的半山腰,地势偏僻、交通不便,仅靠种庄稼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艰辛。2015年,他被纳入建卡贫困户,同年6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到了山脚的居民集中安置点居住。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杨成贵开起了一家小型农家乐,当年7、8月份,农家乐的纯收入就有2万多元,年底顺利脱贫。

2901平方公里的武隆大地上,分布着芙蓉江、芙蓉洞、天生三桥、仙女山等260多个景点。奇山秀水、鬼斧神工,这些都是上天赠予武隆的“金饭碗”。然而,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等原因,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武隆区,长期以来却“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武隆瞄准重庆以及周边地区的巨大避暑市场需求,按照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探索“廊道带动、集镇带动、景区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等4种增收模式,农户通过旅游接待、配套服务、休闲农业、旅游商品等业态,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生态旅游则开发生态旅游”是武隆脱贫攻坚之路上的一大特色。近年来,武隆深入践行“两山论”“两化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农业”等融合产业,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笑脸多起来。

武隆区委书记黄宗华介绍,近年来,武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守护好世界自然遗产地这块“绿色瑰宝”前提下,将全境作为一个“大景区”“大公园”进行打造。以仙女山、白马山、芙蓉江、大溪河、桐梓山等主要贫困区域为重心,对全区691处可开发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构建全域旅游布局,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和“产城景融合发展先行区”。

据悉,武隆已成功打造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先后建成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AAAAA级景区、龙水峡地缝和白马山天尺情缘2个AAAA级景区,梯度储备羊角古镇等A级景区20余个,配套建设天池苗寨、复兴田园、纤夫院子、堰塘乡村等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对全区75个贫困村实现100%全覆盖。

产业促发展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景区周边以及旅游环道沿线的贫困户可以借助旅游资源开办农家乐脱贫增收,那些相对较远,气候资源、生态资源优势又不是特别明显的地区,又该如何保证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增收呢?

“产业是基础,示范产业既有规模效益、科技含量,还能带动片区发展。”武隆区委书记黄宗华表示,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武隆规划建成仙女山片区、白马山片区、火炉片区、芙蓉湖片区、鸭平片区、桐梓山片区6条精品线路,重点发展高山蔬菜、特色林果、草食牲畜、高山茶叶、生态渔业等种植养殖产业示范基地。

黄莺乡复兴村地处大山深处,因为道路闭塞,生态环境恶劣,当地农户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很多林间空地闲置。近年来,村民徐国友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结合土质和气候条件,每年轮流种植甘蓝、大白菜、萝卜等蔬菜。

“因为有高山蔬菜反季节错峰上市的优势,所以卖价挺好,同一块地能挣到原来的2倍甚至3倍。”徐国友说,去年自己流转了250亩菜地,毛收入50多万元,减去人工、农资费20多万元,纯收入有30多万元。目前,他已成功脱贫。

据悉,武隆依托山东农业产业优势,重点推进高山蔬菜育苗中心、后坪茶叶示范园、渝东南黑山羊杂交试验、中华蜂示范场等大批名特优农产品建设,建立扶贫产业基地526个,实现东西部资源深度整合和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实现每个村有2-3个骨干产业、每户有1-2个增收产业,带动全区80%以上农户人均增收近900元,获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同时,还积极推进高山蔬菜研究所、鲁渝科技联合研发计划、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微生物异位发酵床处理粪污等合作项目,签约落地山东膜源水净化、山东百脉农业、山东瑞辉建筑、德才装饰公司12家企业,完成实际投资3.5亿余元。

在产业的引领下,去年武隆完成减贫人口925户2765人,贫困人口减少到39户10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3%,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0027元,增长11.5%。

注重精准施策

提升脱贫致富质量

脱贫致富不仅要一时的“钱包鼓”,也要有长期的良好效果。为此,武隆紧扣“四个不摘”工作要求,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总攻“十大”专项行动,先后累计投入扶贫项目资金57.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193个,实现行政村“通畅率、通客率、供水入户率、用电保障率、光纤网络覆盖率、4G网络覆盖率、危房改造率”七个100%。

在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责任上,武隆还严格执行“双组长”制,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区县抓落实”和“四个不摘”的工作机制,提高脱贫攻坚考核分值,切实传导压力、压实责任。武隆区委副书记、区长卢红介绍,为全面落实“尽锐出战”要求,保持贫困乡镇党政正职稳定,武隆对75个贫困村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并选优配强贫困村“两委”班子,安排8912名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建卡贫困户,其中未脱贫户全部落实副处级以上区管干部结对帮扶。

卢红告诉记者,每个村都建立了监测员制度,实时监测、动态调整,对“两不愁三保障”实行动态清零。“尤其是摘帽以后,贫困户退出贫困行列以后,对新增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坚持了动态监测。比如在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建立健全了控错保学机制,发放教育资助1391万多元,资助了1500多人,目前我们没有失学的儿童。”

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武隆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机制,完成医疗救助13300多人次382.8万元,贫困人口住院自付费用和门诊自付费用分别下降到9.5%、14.2%。

同时,在安全住房保障方面,开展多次摸排,纳入统一改造计划126户,整治因自然灾害出现隐患住房75户;饮水安全保障方面,今年投资880万元,完成34处安全饮水项目,全覆盖动态开展集中供水水质检测。

此外,武隆还建立了防贫预警机制,保持对贫困线边缘农户的高度关注和预警。“有一些贫困户虽然退出了贫困线,但是他们的收入不稳定。”卢红表示,在国家扶贫的政策基础上,武隆在全市率先研究制定了针对这类群众的扶持办法,配套了7类帮扶措施,这7类帮扶措施有干部结对帮扶、大病医疗救助、医疗保险参保、购买防贫保险、产业扶持补助、小额信贷贴息、教育资助,强化了对他们的监测预警,有效预防了新生贫困的发生,效果非常好。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全区监测到了重点户有660户、2127人,有效地防止了新生贫困和返贫的发生。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张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