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争当“过年主理人” 年轻人把年过成崭新模样

日期:02-01  来源:重庆青年报

争当“过年主理人” 年轻人把年过成崭新模样

新京报评论 江城

近些年,关于“年轻人不爱过年”“年轻人不爱走亲戚”“年味变淡了”之类的话题,总是不时地浮现于舆论场,似乎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过年没有上一代人的热忱了。但最近的一些动向显示,这一趋势有被逆转的样子。

据媒体报道,如今的年轻人开始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掌握春节的主动。比如,今年“新中式服装”爆火,不少年轻人纷纷为自己和家人置办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新中式服装。各大线上购物平台的数据也显示,新中式外套拜年服、春节斜挎小“龙”包等国风元素的服饰类商品近期被频繁搜索,多款服饰的搜索量在近期上升趋势明显。

同时,年轻人也开始购置属于年轻一代的年货。比如,年轻人也开始热衷买对联了,却不是传统的书法对联,而是各种谐音、图案、卡通、字母组合而成的新式对联。一些年轻人还把招待客人的茶点换成了更健康的养生中药零食,用以取代花生、瓜子、酥糖等老几样。

相比于前些年年轻人表示“不爱过春节”,今天的年轻人似乎是秉持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开始重新拥抱春节。其实,作为中国人,谁能拒绝春节呢?这实在是刻在国人血脉里的DNA,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精神深处的文化密码,是所有中国人共享的身份标记。

年轻人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对于某些年俗或许有着不同看法,但只要日历临近,春节又会重新将年轻人召唤而来,向着家的方向奔去。

春节本就是流动的传统,每一代人都在往其中注入属于自己的时代元素,这也是春节千百年来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而随着这届年轻人年岁渐长,逐渐成长为家庭的支柱,他们也接过“过年主理人”的角色,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过春节。他们有新式春节消费,也会模仿city walk、带着父母“spring walk”。

这或许也是春节扮演的另一重文化历史角色,她在潜移默化间将一代代人重新嵌入家庭伦常的坐标系,也将人们再次联通到中国独有的文化结构中。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言,“文化得靠记忆,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夕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

而借由这些新年俗,年轻人在春节这个大框架里,和传统连接了起来。

年轻人的新年俗在生长,传统的年俗也同样热闹。在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在辽宁沈阳浑南区的祝家大集,本地人和游客纷至沓来采购年货;在湖北建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糍粑;在四川眉山,举办了非遗焰火和花灯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

传统和新式,乡村和城市,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年俗并行不悖,都在紧锣密鼓地登场,年味在各地热烈升腾,共同将中国带入“春节时间”。

人们喜爱的年俗或许有所区别,但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都在表达着对亲情与团圆的珍视,对新年的祈盼,对千百年来传统的依恋。

春节是包容的,也是超越时空的,就在前不久春节还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春节无远弗届的广阔内涵于此可见。所以,人们也乐见年轻人把年过成崭新的模样。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春节过法,去收获春节带来的喜悦与照拂。

 

将猫移出猴山,动物园应更专业

红星评论 周威

近日,有游客发现,在昆明动物园内,几只小猫疑似被群猴虐待。1月18日,昆明动物园在微信公众号上解释,猴山放猫是出于灭鼠需要,且猴猫相处和睦。1月27日,昆明动物园又发布相关说明:立即采用诱捕的方式将猫移出猴山。捕获后,会对猫做全面体检,体检结果对外公布,并妥善安置。

长期以来,动物园是城市鼠患防治工作中最复杂、最困难的场所。很早以前,就有了利用流浪猫捕鼠的做法。昆明动物园是在2013年开始利用流浪猫捕鼠的,据园方给出的数据,鼠害清除效果良好。

但问题是,动物园里的猴山是一个缩小的生态系统,即便灭鼠的初衷和效果都是好的,但涉及到改变动物生存环境,引入新的变量时,就必须做出更周全的评估。动物园是野生动物保育科普的专业机构,不只是圈养动物供人赏玩的娱乐场所,必须拿出科学专业的态度。

猴子这一物种,有比较强的攻击性和领地意识,对于外来的其他动物,比如流浪猫,会有比较强的敌意和自我防卫意识。猫也是领地意识极强的动物,这是动物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进化出的本能,是它们的自我保护机制,刻板固着,很难改变。即便有一两个个体之间表现出亲密行为,但从根本习性上说,它们注定难以和平共存,还会造成疾病传播等潜在的隐患。

当然,动物之间的攻击行为,在传播时使用一些富有人类道德色彩的词也未必恰当。自然界中,动物通常不具备类似人类的意识和道德概念,它们的行为通常受到本能、求偶、领地争夺等生存和繁殖需求的驱使。动物之间的“虐待”行为可能发生,但动物的动机不应该用人类的道德色彩去评判。人可能会对某种动物产生更亲近的感情,但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哪种动物比另一种动物更高贵。归根结底,是不恰当地把猴与猫本不应在同一个空间共处的两种动物凑到了一起。

放猫给猴山捕鼠的方法并不是最佳选项,很多动物园和科研机构,都在研究和推广更合适的方法手段,如泡沫灭鼠剂、抗血凝杀鼠剂等的使用,以及在投放使用时做好各种安全措施,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有科普人士提到的,猴山是一个相对孤立的环境,鼠患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下水道,做好雨水井盖的封闭,也是控制老鼠出没的重要措施。

现代动物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是圈养动物供人消遣猎奇。好的动物园,应该是在做好科研保育工作的基础上,还原(模拟)展示动物的自然生存环境,让其表现出最自然的行为,给予参观者对动物和自然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动物园应该拿出专业的态度,证明自己够得上野生动物保护和科普教育的责任。

 

当寒假不用埋头写作业

中青评论 任冠青

近日,杭州一小学开启了一次告别书面作业的“寒假实验”。据《钱江晚报》报道,该校宣布,这个寒假全面取消传统书面作业,取而代之的是为同学们精心定制的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寒假生活指南”,建议学生们或是走出家门看看世界,或是阅读各类书籍、观看具有艺术性的影视及戏剧,或是坚持锻炼、参与家庭劳动、体验社区服务等。

一直以来,书面作业都是学生寒假的“保留项目”。一些家长和老师会把长假视为督促孩子恶补文化课、实现弯道超车的好时机。不少学生“困在作业里”,直呼放假比上学还累。虽然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上述现象有了不小的改善,但现实中,许多学生依然为沉重的课业压力所困。

对此,极目新闻发表评论直言:“一些家长之所以对作业如此在意,背后的心态还是不想让孩子在假期太闲,不敢让‘鸡娃’的节奏慢下来,恨不得每分每秒都一定要有看得到的收获。如此功利地看待学习,不但效果可能会事倍功半,还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导致他们产生厌学、叛逆等情绪。”澎湃新闻评论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如果要降低书面作业权重,终究必须有别的教育措施和评价体系来‘补位’。”

杭州这所学校的实践,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寒假不必整日“埋头写作业”,从而有更多“抬头看生活”的空间,展现的是推行素质教育、告别“成绩至上”的教育理念。对此,光明网发表时评指出:“创新寒假作业形式,是教育改革应有的样子。换言之,这项举措对学校和老师也是一种有益的提醒,幸福的童年不该被太多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

成长是多维度的,并非只有文化课成绩一项。孩子对传统文化和人际交往的理解,对大自然的感受力,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力,这些成长中的必修课,都要依托于逛博物馆、参与体育运动、走亲访友等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而寒假正是让他们有时间自由探索的宝贵契机。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在《取消寒假书面作业,儿时的梦想实现了?》一文中分析:“现在早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让孩子全面发展,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比起在假期临近结束突击完成试卷和做题本,在假期的社会实践中感受亲情和友情、增强身体素质、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话题,也许更能帮孩子们理解社会的运行逻辑,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当然,对于这一探索,也存在一些担忧和质疑。比如,《新京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有人质疑,如果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大范围效仿这样的做法,那对那些家庭条件较差、父母忙于生计的孩子岂非不公平?毕竟,‘培养广泛兴趣、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要求父母投入更多精力,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底气。”澎湃新闻评论也提醒:“非书面作业的本意,是培养学生多元的兴趣和能力,如果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考试’比赛,甚至变成了‘拼爹拼妈’类比赛,就难免变味,变成了另一种折腾。”

要维护教育公平,一个可行的思路,是进一步提升各地文化、体育等领域公共资源的开放力度,并由学校、社区等基层组织牵头,策划一些具有普惠性的体验活动。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应当有必要的关怀和照拂,防止他们在这场别开生面的“寒假实验”中掉队。同时,学校要同家长达成共识,多注重孩子内心感受和内在素养的培养,不急功近利、不盲目攀比,避免陷入“卷装备”“卷比赛”等怪圈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寒假,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