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以书会友共迎文化年 书香洒满曾家岩书院

日期:02-01  来源:重庆青年报

以书会友共迎文化年 书香洒满曾家岩书院


“文化年,是阅读与写作、思考并行的节日,不管是宅家过节,还是外出旅行,几本好书,总能让写作的思绪翩翩起舞,这样的春节,会有更多收获,也能体会更多幸福。”1月28日下午,曾家岩书院报告厅,渝中区作协主席强雯正在娓娓讲述,台下聆听的50余位作家、书友、写作爱好者不时点头,听到偶有所得处时,嘴角爬上一抹微笑。

这场书香四溢的文化讲座,是曾家岩书院“幸福中国年”之“2024文艺跨年喜迎春节活动”的重磅单元。以“阅读有品、悦读有爱、越读越有”为主题,书院携手渝中区作协,在龙年新春到来之际,打造了一场文化味满满的阅读大餐。

大餐的“主菜”正是强雯的讲座。结合个人的阅读、写作经验,这位土生土长的重庆作家首先从重庆人过年习俗出发展开分享。她说,《巴县志》中“风俗·节序”一节,记载了重庆人“贴门神”“吃年饭”“守岁”等年俗,“有意思的是,过去重庆农村还有在除夕当天架木柴于门外的风俗,‘有柴’谐音‘有财’。”寥寥数语,新春的氛围感便已拉满。

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强雯解读了她心中过年的关键词,“传统关键词,不外乎吃、穿、玩、看、团圆、访亲……侧重感官、形式、物质,实现了某种外部的统一与融合;到了现代,我想这些关键词慢慢变了,比如内观、盘点、治愈、沉淀、旅行、运动、健康、思想、文化、希冀……现代人更侧重内心、内涵、精神、获得感,追求内在、自我、成长。”

阅读是现代人观照内心、自我成长的最好途径。过年推荐读什么书?强雯首推的,是自己的枕边书《感官回忆录》,“这本书不但好看,而且特别应景,适合过年翻翻。因为过年意味着团圆,家人团圆,吃是最直接的快乐,这本书对味觉的描写绝无仅有,滋味和气味都是有独立生命的精灵,带领我们穿越时间,寻找被遗忘的事件。这本书让我们发现,人类的情感可以随着各种食物起起伏伏,它有对饮食男女的观察、调侃,讲述的每一种食物,都像一场恋爱故事。”

分享阅读的不止强雯,现场穿插的多个互动环节,也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收获。多位渝中区作协资深作家、普通会员,以及写作爱好者们纷纷“抢麦”。年过七旬的作家萧敏分享了自己40余年写作的心路,本职工作是“电视人”的90后写作者徐杨则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坚持和探索。现场观众还带来了各自喜爱的书与其他人交换,其乐融融。

“过年是阖家欢乐的时刻,也是自我修养的好时节。把年过充实,少不了文化的滋养。在2024龙年新春之季,通过这样一场阅读文化大餐,为大家送来了充满文化味儿的新年祝福,希望新的一年,我们大家多多阅读、共同进步。”曾家岩书院主理人吕真说,接下来,还有一系列“幸福中国年”系列活动陆续推出,欢迎市民走进书院,共迎新年。

“幸福中国年”系列活动由重庆曾家岩书院发起,渝中区委、渝中区文联、渝中区文旅委、渝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总队、上清寺街道党工委等联合主办。

据新重庆-重庆日报

 

《黑瓷婆婆》雕塑竣工 重庆特色陶艺又添新名片


1月28日,《黑瓷婆婆》雕塑捐赠仪式在重庆市华夏陶艺研究院涂山窑陶瓷文创实践基地举行,为振兴重庆特色陶艺增添了新名片。

重庆市华夏陶艺研究院涂山窑陶瓷文创实践基地位于南岸区双龙村,是一个集文化挖掘、保护、传播、创新、旅游开发与推广,以及社区参与和发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为进一步推进涂山窑的陶瓷文化,打造其本身具有的品牌效应,在南岸区政府、南岸区文旅委支持下,重庆市华夏陶艺研究院院长江碧波教授创作完成了城市艺术景观雕塑《黑瓷婆婆》。

江碧波介绍,重庆涂山窑遗址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黑瓷婆婆也叫涂山婆婆,是古老氏族涂山氏后代,其以毕生的精力维系了黑瓷作坊技艺传承,是慈祥善良的代表,也是创造精神的典型。

南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涂山窑是重庆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对涂山窑遗址进行挖掘、开发和打造,将有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据华龙网

 

渝中区马鞍山传统风貌区:

在青瓦红墙里感受老重庆的味道

近日,重庆中心城区,来重庆游玩的苏州大学生杨明秋起了个大早,到渝中区马鞍山“打卡”。

“刚走进马鞍山,我就被这里的风景迷住了。”杨明秋说,天井连着院落,狭长的巷道贯穿其中,错落有致的民国风建筑、长在石缝中的黄葛树,无不透露出老重庆的味道。

马鞍山是藏在重庆“母城”中心的一座小山堡,从高空俯瞰,山堡两头高、中间低,形似马鞍,因而得名。这里有青瓦红墙的老建筑,有冠盖如伞的黄葛树,还有打望人民大礼堂和三峡博物馆的绝佳视野……一些网友来此“打卡”之后,纷纷称赞其“不是景区胜似景区”。

“不是景区胜似景区”的风景到底有多特别?记者来到马鞍山,感受镌刻在青瓦红墙里的老重庆味道。

从枣子岚垭南入口走进马鞍山,首先看到的是沈钧儒旧居——黄墙青瓦、朱红色的大门,在一大片青砖黛瓦的建筑群中显得格外醒目。推门走进院落,小院环境清幽,木质楼板、磨石地面略显怀旧,让人的心一下子静了下来。

马鞍山片区面积不大,却坐落着32栋历史建筑,完整保留了抗战时期和西南大区建设时期的风貌。一栋栋青砖黛瓦的民国风建筑掩映在葱郁的树林中,就连院墙脚的青苔、小楼旁的老树和木制玻璃窗,都透露出历史的韵味。

马鞍山曾经是沈钧儒、史良、李公朴、王炳南、王安娜、茅盾等著名人士居住和活动过的地方,也是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同各民主党派、进步民主人士聚会、座谈、共商国是的重要场所。茅盾的《白杨礼赞》在此写就,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军事基地的外交密电也是在这里破译的。

从沈钧儒旧居出来往前走十余步,就可以看到人民大礼堂的大部分轮廓。长满青苔的石栏杆、青青的翠竹、红色的墙壁和大礼堂的青瓦红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具有浓郁中国风的画卷,吸引过往人群驻足拍照。这里不仅被游客视作大礼堂的最佳拍照打卡地,也是“故宫红墙重庆分墙”的生动写照。

继续往前走,穿过狭窄的巷子后,眼前豁然开朗。小小的休闲广场上,散布着七八棵古老的黄葛树,最大的一棵胸径超过一米。广场中间的台阶上,游客或闲坐或相互拍照。站在广场最前方的观景平台上眺望,绿树丛荫之间的三峡博物馆别具风情。

马鞍山的独特,不只体现在青瓦红墙、青砖黛瓦、古树参天上,高低起伏的地势让这里的风景错落有致,显得层次丰富又具有亲和力。

为让人们更好地感受沿线风景,马鞍山山顶修建有一个由危旧房改造而成的仿古建筑观堂阁,可以俯瞰曾家岩及人民路。站在观堂阁上远眺,大礼堂碧绿琉璃的穹庐金顶仿佛近在咫尺,渝中半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尽收眼底。

渝中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委员会工作人员介绍,马鞍山是重庆29个传统风貌街区之一,2017年起由康翔公司启动实施更新改造和保护修缮“手术”,修缮工程分东、西两区实施。其中,西区修缮2019年完成,东区工程计划今年底完工。

随着一个个“微改造”的实施,马鞍山在保留街巷空间和原汁原味建筑特色的同时,也多了个颇有韵味的名字——马鞍山·堂里。马鞍山·堂里全面建成后,将与三峡博物馆、人民大礼堂一道,形成“三点一环”的旅游动线,打造重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人文会客厅”。

据华龙网

 

教育部: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 建设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

教育部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年来推进教育数字化进展等情况。对于下一步教育部如何推进相关工作,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谈到,将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推动智能化。当前,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已起步建设。

周大旺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坚持应用为王,走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道路,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依托,以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为重点,着力统筹应用、共享与创新,全面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创新和国际合作,以数字化支撑引领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组织优质资源工具的遴选汇聚,推动集成化。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建立资源开发汇聚、激励评价、更新迭代机制,实施短缺资源补充计划,强化资源有组织开发,打造一批标杆课程。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应用超市,汇聚地方、学校、企业开发的工具,构建多元参与的应用生态,开展“五好”典型案例的培育推荐与宣传推广、试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积分认定,探索将数字化应用纳入教师和管理者工作考核。

第二,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推动智能化。建设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强化资源开发利用、公共服务提供、应用发展监测、综合研究分析和安全运维保障,建成数据治理平台、算法赋能平台、算力共享平台,构建标准规划体系和网络安全体系。实施高等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项目,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应用,以人工智能赋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升级,实现资源个性推送和智能搜索。

第三,深入实施“数字教育出海”,推动国际化。持续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持续发布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和全球数字教育示范案例。推动“慕课出海2.0”,发布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和发展指数,依托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举办全球公开课,开设全球融合式课堂,开展国际学分互认,探索学历互认。建立金砖国家数字教育合作机制,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数字学习门户项目。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