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跑之前,还是要先学会走;想做高端品牌之前,得先把普通品牌做好。
不知道是不是看自主品牌纷纷推出高端品牌蔚然成风,东风汽车集团似乎也决定跟风一把。近日,据媒体报道,东风汽车集团正在筹划高端新能源车项目,内部代号H计划。目前,该项目的投资额、制造工厂等信息均不明确。
据称东风内部人士表示,这一项目由东风公司战略规划部牵头,组建了“H事业部”进行前期的筹备工作。按照规划,该项目将会是一个独立的高端品牌,自建销售渠道,不从属于东风公司旗下已有的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
换言之,这将是一个由集团直接主抓管理的项目,类似红旗之于一汽集团。足见东风汽车对这一项目的看重。但令人担忧的是,中低端自主尚未玩转的东风汽车,此时推出高端新能源品牌究竟是战略转变,还是跟风?
官方确认,网络也有蛛丝马迹
关于这一报道,车壹条致电了东风集团公关部的相关负责人,该名负责人确认了这一消息,但称项目在筹备中,目前没有更多详细信息可披露。同时,笔者还是在网络上查到了不少与这一项目有关的蛛丝马迹。
在百度上搜索“东风汽车集团H事业部”这一关键词,排在搜索结果靠前的是一则招聘信息,这则招聘信息显示,东风汽车H事业部正在大量招聘,涉及岗位70多个,其中绝大部分岗位隶属于研发部门,也有岗位属于开发支持、客户关系、品牌产品、商品规划、创新服务生态、服务运营等部门。
另一则信息是在媒体发布这一报道前几天,有人在知乎社区提问“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H事业部是什么事业部”,这则提问的唯一一个回答显示,H事业部隶属于东风公司,是做H平台的高端智能网联新能源车的,刚成立。
结合以上信息来看,东风汽车确实打算大干一场了。
强推高端背后:自主的最后一搏?
其实,东风汽车这一做法很好理解,在几个大型国有汽车集团里,一汽有近期颇有存在感的红旗品牌;长安自主也推出了一系列高端车型;上汽、广汽自主业务发展较好,广汽也联合蔚来推出了高端新能源品牌。
至于吉利领克、几何和长城WEY,就更是自主推高端品牌的成功例子了。相比而言,东风自主无论是传统车还是新能源车业务发展的都不算太好,2018年东风柳汽销量仅18.34万辆,同比下滑35.7%;东风风神2018年销量也下滑23.76%至9.35万辆。在中国车市持续下行的状况下,东风自主愈发边缘化。
新能源车方面,虽然东风公司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三电系统开发,并推出了混合动力公交、纯电动特殊用途车辆等,并在纯电动商用车领域一直销量领先。
但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东风汽车一直没什么存在感。
数据显示,2018年东风公司旗下包括东风俊风、风神E系列、日产及启辰四大新能源品牌累计销量也仅有5万辆左右,市场占有率仅为5%,而且这几大品牌的新能源车价格区间集中,不仅均相对低端,还有内耗问题。
而其与雷诺、日产组建的新能源车合资公司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自去年组建后,就再也没什么大动作了。
如今,东风汽车面临的是自主品牌全线溃败、需抵偿的燃油负积分高达十几万分、即将错过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升级迭代的有利时期、合资股比放开等一系列问题,而无数造车新势力的涌现,以及国内高端电动车相对空白的现状,或许令东风汽车觉得这值得一搏。
而据业内人士分析,这或许也是东风自主的最后一搏。
不能跟风,勿学狗熊掰棒子
东风自主奋力一搏的精神值得肯定,但从其实际情况来分析,很多业内人士对其这一高端品牌项目并不乐观。
笔者采访了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他认为现在推一个高端新能源品牌是很辛苦的,因为目前市场整体大环境并不好,车企都比较艰难,而要想成功推出一个高端新能源品牌,企业要有强大的资源,包括独特的技术、出色的产品、合适的时间节点。
然而,以这些条件来衡量东风汽车能很明显的看到,其还有不少欠缺,低端产品卖不好、品牌影响力弱、三电系统核心技术不突出、毫无高端品牌运营经验,再加上车市仍处于下行状态,东风高端品牌的前景实在令人担忧。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钟师就直白的表达了对东风推高端品牌的不看好,他表示,东风之前也推过一些传统车高端化的车型,但失败了,这说明东风自主还不具备高端化以及推高端品牌的能力;他强调,从市场逻辑看,无论是品牌还是产品都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上走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中低端产品都没做好,突然推出一个高端品牌,消费者也不会认可的。
这也是很多业内人士不看好东风高端品牌计划的关键,笔者认为,除了这一项目前景堪忧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内耗,东风集团的资源是有限的,要打造一个新能源高端品牌,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现在东风经营情况并不好,据其2018年财报,东风集团去年收入为1045亿元,是四年来最低,同比下滑17%;净利润为129.79亿元,是近三年来最低,同比下滑7.7%。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东风集团拿出大量资金推高端品牌,那么能分到现有自主品牌上的资金会大幅减少,而本就处在生死边缘的东风柳汽和东风风神的日子只会更难过,最终很有可能是高端品牌没成,现有的自主业务反而加速衰退。
文/车壹条 郭文静
编辑/温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