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车主维权事件正愈演愈烈。昨日(7月15日),北京青年报以题为《小鹏车主集体退车维权:产品迭代不能罔顾车主权益》一文,报道了多位小鹏车主受销售诱导购买了老款车型,而新款车型上市价格却低于老款,导致新车刚到手或还未到手就贬值,遂集体维权一事。文内客观反映了小鹏车主的损失和无奈,但在易车、搜狐等多个平台,却遭遇隐藏显示、审核不过等屏蔽手段。
有此遭遇的不仅为新闻媒体单位,多位车主向北京青年报反映,已被小鹏汽车社区禁言,帐号被封。
难道小鹏汽车就是这样对待“鹏友”的?今日(7月16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多次致电小鹏汽车品牌公关总经理李鹏程,欲了解小鹏汽车对车主集体维权一事如何解决,但截至发稿未取得联系。
车主与小鹏汽车再次沟通仍无结论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网名土豆郭的小鹏汽车车主微博中获悉,昨日(7月15日)晚间,该车主一行三人受邀去小鹏汽车总部和高层进行了非正式对话沟通。这是继7月13日周六维权后,进行的第二次上门沟通。
在沟通过程中,车主认为,在没有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情况下,(销售)诱导其退补前订购,而新车上市定价较低,直接导致自己的车子迅速贬值,大幅折价,车主要求:“希望能够保留原有优惠的同时,更换新款520续航同级别车型,可以接受差价多退少补,以及不超过3个月的等待期。”提出这一诉求的车主,是在退补前一天也就是6月24日订车的,目前尚未提车。
“如果退、换不能实现,希望得到什么赔偿?”面对小鹏汽车的提问,该车主表示,希望小鹏汽车按照折旧价保值等额补偿政策,以等额现金优惠、其他权益、换购时优惠等方式体现,要给老车主等值补偿。
此次沟通仍旧没有明确承诺,小鹏汽车官方表示会进一步研究。
多位车主被小鹏社区禁言
在这条长微博的最后,记者看到,该车主本想将内容发至小鹏社区,但因含有敏感字和字数限制发送失败。这并不是被小鹏汽车禁言的个例。
车主张先生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表示,“目前在小鹏APP上不能直接发表对何小鹏的评论了,需要筛选,而且自己的账号已经被禁了。” 车主张先生是6月1日订车,6月15日提车,并被销售人员告知需要6月25日之前上牌。他自嘲的说,“有一些7月份才提车的朋友更惨,我好歹开了15天了。”言语间的无奈和失望非常明显。
不仅张先生,许多车主都反映,小鹏APP已经对他们采取了禁言措施。其中,网名向日葵班的贴吧车主表示,在网上发帖,尤其是在小鹏APP上,只要讲小鹏不好的(内容),都被禁言了,到现在还没有解封,贴子全部删掉。
在维权没有结论的情况下,让车主更加愤怒的是,小鹏汽车宁可花钱封帐号,也不出来解决问题,罔顾老车主的权益和诉求。
律师认为小鹏汽车可能存在违约
车主的维权和诉求能否实现?北京青年报记者咨询了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宝昌,他表示,维权能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合同上有没有约定,第二有没有明确承诺。
邱宝昌表示,如果合同上有约定,那么合同相对性在卖车的时候,已经告知车的功能、价格,这样双方就都享有合同约定的权利,承担合同约定的义务。至于事后随着新升级换代,能不能改变原来的老客户与小鹏签订的合同呢?按照合同法来讲,经营者有自主经营的决定行为,他的单方决定行为不能去改变原来已签订合同的效力和约定。所以,小鹏汽车老用户维权,从法律上来讲,可能面临着一定的难度。
同时,邱宝昌还表示,如果说合同上没有约定,但有一个明确的承诺,那就相当于是一个表见代理。也就是说,虽然没有在合同当中表明一年内或半年内没有新车型上市,但是其工作人员用明确具体的方式答复了用户的咨询,用户基于对他的信任购买车,而现在又出现了新车型,也就相当于违反了对消费者的承诺。那么,这有可能就是一个违约。因此,消费者要求补偿,要求厂家承担相应的责任,都是可以的。
其中的关键是工作人员的承诺,有没有充分证据能证明,其次这个承诺行为是不是一个表见代理。如果协商不成,走司法程序,最终承诺还需要法院裁决。从目前车主提供的微信聊天记录可以看出,销售人员确实存在诱导行为。当车主询问高续航里程新车什么时候上市时,销售人员的回答多是年底或明年,并表示到时没有补贴优惠。
此外,关于何小鹏在致歉信中提到的换购优惠:从即日起,3年之内增换购小鹏汽车任何一款车型时,在享受拟购买新车所有促销权益的基础上,额外享受1万元专属补贴权益。致歉信一出,不但没有安抚车主情绪,还引发了更多愤怒。其中一位车主在微博上气愤地表示,“让我三年换车?还换你小鹏,然后又两个月出新款,又继续换,我又不是土豪。”
对此,邱宝昌对北青报记者表示,小鹏汽车既然要给补偿,就应该依法依规的给补偿,就要给真实的补偿,要让车主得到实惠的补偿,这样的话可能才能平息的风波。否则如果根基老用户不满意,那么新用户也可能会观望。
邱宝昌建议,老用户应该要理性维权,要积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诉求。小鹏汽车应该要正视这些用户的老用户的诉求,不能说没有合同的约定,没有法律的规定,就不去满足消费者的合理诉求。企业要通盘考虑新老用户的的选择与感受,如果大家对品牌产生信任危机,用脚投票的话,不管企业的技术再高,或者是价格再低,都不会有人再去购买其产品了。
文/北京青年报实习记者 温冲
编辑/祝新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