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广州车展的前一天,奥迪中国总裁武佳碧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表示:“基于奥迪在过去造车中累积的实力和能力,基于我们制定的全新企业战略,我们相信奥迪一定能够在中国汽车行业转型的过程中扮演一个至关重要的引领性角色,因为我们有造车的经验和实力。”
作为一家车企,要应对中国汽车行业的转型并非是单一的产品布局调整,其中还牵涉到企业未来的盈利方向,乃至核心战略目标的调整。具体来说,作为一家造车功底深厚的传统车企面对汽车行业转型恰如“大象转身”,奥迪的战略调整则在言明:行业转型必须走出“舒适区”,车企在销量、盈利方面需要有所取舍。
“取”与“舍”:奥迪不再追求数字增长
随着国内购车需求的削减以及消费升级的影响,豪华品牌相较而言有着较为不错的发展态势,奥迪品牌与国内豪华市场同频共振,在10月份销量达到60154辆,同比增长6%。今年1-10月,奥迪累计销售551194辆,同比增幅为2.1%。
尽管在连月下跌的国内市场,正增长的成绩已实属不易,但是由于奥迪在一线豪华品牌BBA阵营中稍显落后的销量表现还是引来了业内的质疑。奥迪能否在今年BBA的销量排行中拔得头筹?
对此,武佳碧回应称:“今年只剩下两个月了,在这最后的一两个月中,我们的重点目标不是去追求销量。目前我们追求的是销售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也就是说,未来奥迪品牌或许不再单纯追求销量增长,而是在有限的销量中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从奥迪的财务数据来看,这并非托词。
根据奥迪公布的三季度报,前三季度全球销量为135.71万辆,前三季度销售利润32.39亿欧元,同比增长12.78%,前三季度利润率为7.8%。
武佳碧认为:“在中国的高端车市场,奥迪一直在销量方面保持着非常稳定的水准。即使在中国总体汽车市场出现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的豪华车市场还是在增长的。我想这也得益于宋寅哲(Alexander Seitz)先生非常有远见的转型计划。奥迪转型计划的一方面要增加收入,另外在成本方面要实现集团内部的协同效应。所以在整体汽车市场出现缓慢发展甚至下滑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能够取得不俗的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不久前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宣布下调营业利润与销售额增长预期:将2016-2020年期间的营业利润增长预期从超过30%下调至25%,而将同期销售额的增长预期从超过25%下调至20%。
大众集团在财务层面的调整是否会影响到奥迪还未可知,但这似乎不是重点,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大众集团还是旗下的奥迪品牌,都在向市场释放出信号:面对行业转型有舍才能有得。
转型:奥迪的电动化蓝图
长期来看,大众集团或奥迪品牌眼下所存续的能量,将用于日后企业的转型发展。
日前,大众集团宣布,未来五年内将在混合动力、电气化和数字化领域投入6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648.5亿元),并预计未来10年将推出135款新能源车。奥迪方面则将面向全球范围预计投入140亿欧元,用于新能源汽车、数字化和自动驾驶等领域转型。
武佳碧补充道:“除了这些的预投入,我们还会利用整个大众汽车集团内部的协同效应,去降低成本,实现我们的目标。这140亿欧元的总投入我们并没有按照具体的国家和地区来做细分,但是相信其中有一大部分将会投入在中国,因为中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且,这140亿欧元也将用于提升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能力,因此我们也扩充了奥迪在中国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规模。这些都是在为未来应对市场而做的准备。”
据悉,奥迪将基于平台优势,持续丰富电气化车型矩阵。从目前来看,奥迪已在今年广州车展前推出了奥迪e-tron和奥迪Q2L e-tron,兑现了此前奥迪的电动化承诺。到2021年,奥迪将会有9款新能源车型在中国上市,其中一半以上是纯电动车型,另外一部分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到2025年,在全球范围内将会有30款新能源车型问世,届时奥迪或将彻底完成当前能源时代换挡下的战略转型。
就目前国内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平台化的生产模式将是奥迪品牌难以复制的优势。武佳碧表示:“我们能够利用大众汽车集团的一些协同效应,而MEB平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大众汽车集团的这个电动化平台,奥迪也能够基于它进行调整来生产汽车,让它为我们所用。当然除了MEB平台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平台,比如说PPE平台,是与保时捷联合开发的一个平台。大众汽车集团在研发方面的很多投入,也能够让整个集团内部形成协同效应,旗下品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微调,来使用这些平台。”
换挡:奥迪走出舒适区
在能源时代切换期,不少传统车企并没有为生产电动汽车单独改装生产线,或者打造新工厂,从规避风险的层面上来说无可厚非。但同时也要承担油电平台可能带来的弊端,比如将电池包装载在燃油版整车底盘的中后段,消费者能明显感知到车内空间被挤压。
有观点认为,如果要顺应新能源发展步伐,传统车企尽快拿出电动车生产平台尤为重要。关于这一点,在新造车企业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样是新造车企业,特斯拉与国内几家新造车品牌相比,优势就在于体系、平台化的成熟与完整。同时,新能源发展并非只是推出车型,还需要以解决用户出行痛点为中心,深入本土化市场需求进行全体系的建设升级。
在今年11月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武佳碧阐述了未来奥迪在中国市场针对新能源汽车的配套体系建设方向。武佳碧表示:“未来奥迪一定会为中国用户提供专属的服务。充电问题是必须要和本地结合去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会和很多当地的供应商一起来做这件事情。我们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利用大众汽车集团的协同效应。奥迪的My Audi App,可以帮助消费者很方便地查到附近有哪些充电设施。”
调整企业盈利模式与方向,重新树立企业从产品到未来市场战略的定位,针对市场所需健全配套体系。不得不说,奥迪在众多车企中表现得尤为积极。这或许是出于对过去“排放门”事件的反思,也可能是基于未来汽车时代的解读。无论如何应对行业转型奥迪已箭在弦上。未来,奥迪在转型过程中可能经历挫折、阵痛,但敢于离开“舒适区”的奥迪为其他汽车品牌做了表率,同时也为新能源产品未来自上而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现在的沉淀,是为了以后的爆发。
文/北京青年报实习记者 张宇豪
编辑/吴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