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独居人口或达2亿人,北上广等地“孤单指数”较高

06-16 重庆青年报 阅读: 42698

近日,贝壳研究院发布《新独居时代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根据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初步预测到2030年独居人口数量或将达到1.5-2亿人,独居率或将超过30%。
独居人口呈现年轻化、城市分布聚集化的等特征,20-39岁独居青年到2030年或将达4000-7000万人,增长约1-2倍。近4成的独居人口居住在城市,在独居人群数量top20的城市。2010年独居集中度相较于2000年增长了4.5个百分点,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东莞等一线城市和重点二线城市的“孤单指数”相对较高。

北上广深 “孤单指数”最高
小何2019年研究生毕业,就职于北重庆某事业单位,搬出学校,在单位附近一个人住。
她现在住的房子一室一厅,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布置,再也不会跟别人抢卫生间。她说,“独居的生活挺好。”
贝壳研究院研究,独居人群具有显著“地域聚集性特征”,其分布呈现“城市年轻,乡村老龄”。独居人群中,近6成的20-39岁独居人口聚集于城市,超5成的50岁以上独居人口分布在乡村。从城市独居人群来看,20~49岁是当前城市独居的主力人群,占比高达64.2%,并且城市独居人口中,20-39岁群体占比近五成,他们的独居状态一般会持续较长时间。
《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独居人口TOP10的城市集中了中国近2成的独居人口,TOP20的城市集中了中国近3成的独居人口。从其增速上来看,2010年TOP10、TOP20独居集中度相较于2000年分别增长了4.5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重点52个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东莞等一线城市和重点二线城市的“孤单指数”相对更高,独居人口数量最高;东南沿海城市独居率较高,东莞、深圳、厦门、中山、珠海和广州市独居率超过25%,其中,东莞和深圳独居率近40%。
此外,《报告》预测未来独居将进一步聚集化,2030年中国的独居人口将聚集在特定的10-20个城市中,这些城市将主要是一线城市以及对外来人口吸引力较强的二线城市。
 
青睐购买一、二居室或租赁一居室
“不用担心被打扰,不用害怕被约束,自由自在。累了就买一堆零食,躺在沙发上追剧,难过就放肆地哭,饿了点外卖,想出去玩就自己出门旅游。”研究生毕业两年,小何越来越适应独居生活。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网购……这是许多独居者的生活状态。 
据贝壳研究院测算,2000-2019年中国新增住宅累计约1亿套,根据经验一般新建住宅项目中的一居室占比为2成左右,即2000万套。而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的独居人口近9000万人,相比于2000年的独居人口增长了约6000万人,市场整体供不应求明显。由于女性主动单身者、以及初婚年龄延迟离婚率高等因素作用下构成的独居人群外,有越来越多的不婚主义的单身者也选择购买独立住房,他们的购房需求首要考虑资产净值增加,以及对精致、舒适生活的追求,小户型也成为首选。
 
住房环境不将就 独居也要高配体验
小李是小何的朋友。她在从大学一毕业就租房,并在今年搬进自己购买的房子,六十多平方的小户型,让她很满意。
“租的房子始终要看房东脸色,而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装修、布置,可以随时邀请朋友来做客。”小李说。
 独居人群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未来品质化的小型住宅需求比较高。
《报告》显示,未来独居人群的需求集中于租赁市场,但根据贝壳研究院测算,如今机构化运营的长租房市场份额不足5%,尤其是分散式的住房租赁企业依托的是已建成的住宅,以家庭居住为主,一居室户型的房屋更少。
为了交通方便,很多独居青年居住在交通便利的老小区,他们租但不安居,不具有替换老旧家电的主动性。据调研,有62.0%的单身独居青年为家电老旧而困扰,却只有23.1%的单身独居青年通过购买新家居用品来替换老旧用品。

 
贝壳研究院认为,对于自主购房者,他们会主动购置新家居用品来提升居住体验感,但对于租房者来说,他们并不具有这样的动力。
 
社交需求与居住供给不匹配
独居群体面临的社区服务、社区安全性等问题也有提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独居人群面临居住环境中的社交需求与居住供给不匹配的问题。
《报告》表示,单身独居群体相比于已婚群体对社交需求要求较高,他们需要通过社交丰富精神生活或“脱单”,但他们对租金承受能力较低,很多居住在相对偏远地区,社交场所无法满足需求。独居者因为一个人居住更加自由,不过,独居也让他们产生了孤独感,所以有49.5%的人通过找朋友聊天,31.7%人选择沉迷兴趣爱好,30.3%的人参加各种聚餐聚会来排解孤独,这也体现出独居青年具有较强的社交性。
 
贝壳研究院认为,如何让独居群体居住生活不脱离社会网络、减少生活孤独感,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应对。他们建议,一是让独居人群“住有所居”,即重点城市布局小户型住宅,为独居人群提供小面积、低租金、品质化住房;二是让独居人群“住可安居”,推动形成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提供多方措施保障独居者的居住安全,完善独居者的社区生活服务和社交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