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了谷子,村里又紧跟着种下600亩秋洋芋。”秋分时节,合川区涞滩镇碾盘村小雨绵绵,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天九正在田间查看秋洋芋的生长情况。
合川区粮油发展指导站站长刘帮银介绍,近年来合川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有限的耕地上多种粮、种好粮,不断提高粮食产出率,保障粮食安全。
藏粮于地
让土地产出多重效益
合川区粮食种植面积为167.98万余亩,耕地资源并不富裕,这决定了要尽可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近年来,合川区采取轮作耕作制度,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同时普及旱地带状轮作耕作制度,让一块土地产生多季效益。
“下雨之前,我们已完成起垄开沟,种下的秋洋芋种子才不会被雨水泡坏。”王天久从土里刨出一块秋洋芋种子,上面已冒出几株嫩芽。
记者看到,田土上还覆盖着水稻秸秆。“我们采取了水稻——秋洋芋轮作耕作,在水稻收割结束后,利用水稻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在此基础上种下秋洋芋,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王天久说,按照这种轮作方式,一亩耕地能产出500多公斤的水稻,以及1000多公斤的秋洋芋。
“旱地带状轮作制度,即将土地按一定宽度分为若干带,在一带上3月份种植玉米、4月上旬种植大豆、10月种植胡豆,在另一带上5月上旬种植红苕,两条带上的作物每年轮流交替种植,让一块地在不同季节都有粮食产出。”刘帮银说,这种方式能让一亩土地产出450公斤玉米、400公斤红苕、120公斤大豆、120公斤胡豆,不仅提高了粮食的产出率,还有利于培肥土壤。
今年,合川产出玉米17万余吨,红苕15万余吨,胡豆1万余吨,大豆5000余吨。
藏粮于技
运用增窝增苗种植技术提升产量
合川还通过实施增窝增苗种植技术,提升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单产量。
记者在龙市镇海慧村水稻种植基地看见,村民们正抓紧时间抢收地里剩下的水稻。这片基地内的水稻不仅稻穗饱满,稻株的密度也比普通的稻田偏高。
“我们采用‘增窝增苗’种植技术,通过增加水稻的种植密度,达到增产的目的。”该基地负责人赖成红介绍。
“‘增窝增苗’种植技术通过制定合理的水稻窝距和行距,使水稻产量最大化。”刘帮银补充道,通过试验,以机插秧的方式种植水稻,水稻行距为9寸,窝距为6寸,以人工种植水稻的方式,行距不变,窝距为7寸。
依托该技术,通过人工插秧,每亩水稻窝数可达到9000窝、水稻株数1.8万株;而通过机插秧,每亩水稻窝数可达到1.1万窝、水稻株数2.2万株。与普通的水稻种植技术相比,该技术可使每亩水稻增产20公斤-30公斤。
刘帮银介绍,“增窝增苗”种植技术还可运用于玉米种植,使每亩玉米增产5%—10%。
合川区粮油发展指导站数据显示,今年合川区水稻种植面积有67万余亩,总产量为33万余吨;玉米种植面积37万余亩,总产量为17万余吨。其中,约57万亩水稻以及30万亩的玉米采用“增窝增苗”种植技术进行种植,水稻增产量在1.1万吨以上,玉米增产量在9000吨以上。
藏粮于种
筛选优质良种提高粮食品质
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仅关乎粮食产量,更是品质保障的关键因素。
李正勇是隆兴镇滴水村的种植大户,今年他种了600余亩水稻,水稻品种为“晶两优1212”和“C两优华占”。这两个水稻品种,李正勇已连续种了四年。
“这两个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米质好,抗病害能力、抗逆能力、抗倒伏能力等有突出优势。”李正勇介绍,以“晶两优1212”为例,1公斤稻谷能卖到近5元,价格是普通水稻品种的近两倍。
“合川区不仅要做产粮大区,更要成为粮食品质强区。”刘帮银表示,合川每年都会在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上进行品种筛选实验,聚焦土壤、气候等因素,遴选出适合来年种植的优质粮食品种,引导农民合理选用种植,提升粮食种植效益。
今年,合川就筛选出“宜香优2115”等18个水稻优质品种,以及“先玉1171”等10个玉米优质品种,通过种粮大户种植示范、专家现场指导、定期举办良种座谈会、印发良种技术指导手册等方式,在全区推广优质良种,确保来年粮食稳产增收,促进粮食品质提升。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将继续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巴渝粮仓’。”合川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陈道平表示。
编辑:何洪 | 审核:王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