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重庆市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谢兰:用心用

10-15 重庆日报 阅读: 37929

 

 

 

“违章搭建拆除后,公共空间增大了……”前不久,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龙寿支路40号院坝举行了一场议事会。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谢兰与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商讨改造细节。

这样的院坝议事会,谢兰参加了一场又一场。在社区工作20年,她用真情换真心,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改造安置房圆了1422位居民安居梦……

▲谢兰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30年的农转非小区变身“新小区”

走进邢家桥社区,一栋栋居民楼干净整洁,居民在楼栋前悠闲地“摆龙门阵”。而4年前,这里还是环境脏乱的老旧小区。

邢家桥社区建于1992年,是重庆最早一批农转非安置小区,拥有安置房488套,是当时人人向往的“新村”。但20多年过去了,小区里安置房漏水、物业管理缺失、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改善居住环境,成了居民们最强烈的愿望。

2017年,两江新区将邢家桥社区安置房综合整治纳入民生实事。可这项民生工程却遭到居民们强烈反对。大家担心改造治标不治本,希望政府对该片区进行拆迁和补偿。但经评估,这些安置房并非危房也不具备拆迁条件。怎么办?

谢兰试图给居民们做思想工作,却遭到质疑。“有人说我想借改造工程发财,说什么的都有。”谢兰回忆说。为此,她带着《给居民的一封信》挨家挨户走访听取居民诉求,一遍遍解释,一次次答疑。渐渐地,居民们的态度有所转变。

2019年,邢家桥社区整治试点楼幢开工,样板间让居民看到了希望。2020年初,整治项目完工,居民们陆续搬回了新居。墙体坚实、厨房厕所干净敞亮,还增加了停车场……大家对整治改造效果赞不绝口,更加理解支持谢兰的工作。

“四色四事”工作法创新基层社区治理

“谢书记是社区的‘大脑’,装着大大小小的事。”在“90后”社区工作人员余露眼中,谢兰不仅是可亲可敬可学的领导,更是用心用情服务群众的实干者。

社区整治改造前,谢兰查出患了肺癌。可当时为推进项目,她硬是拖了几个月才手术。术后,医生建议她休息半年,但谢兰住了14天院,就匆忙赶赴施工现场。

老旧社区改造,只是第一步。为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谢兰又着手创新社区治理,探索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新思路。近年来,邢家桥社区构建了网格化党建管理模式,调动党员、居民、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成立“婆婆陪聊队”“小二服务队”等群众自治小组十多个,并引入多方专业力量,开展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楼下门市噪音扰民,社区已上门交涉”“停电许久一直没来电,已联系电力网格员”……在邢家桥社区“回音壁”上,群众意见每一条都标注了解决进度、联络人等信息。

这是邢家桥社区探索的“四色四事”工作法,即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分成微事、小事、大事、难事,建立黄、蓝、橙、红四色台账,明确轻重缓急,制定不同思路、办理时限和责任人,提升问题解决效率。自去年3月以来,社区已为群众解决问题50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8%。

邢家桥“幸福里”的新期盼

“你的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就装着你。”多年来,谢兰带领社区党委一班人,问群众所想所盼,应居民关心关切,化解一道道难题,让邢家桥社区由内而外焕然一新。

居民上午说灶台小了,下午就有人来改尺寸;居民说生活有困难,他们就想法介绍工作……谢兰和同事们坚持苦干实干,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赢得了群众满满的信任,让社区党委成为大家干事创业的“主心骨”。

过去5年,邢家桥社区完成了3.6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改造一期工程。最近,社区又启动了二期工程。这一次,居民支持率达到98%。眼下,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走进社区,谢兰总会被居民叫住拉家常,不少居民还悄悄为她送来中药。“这份信任和体贴,是化不开的情谊。”谢兰说,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自己和居民们都非常开心。

作为一名基层社区书记,谢兰表示将为出席党的二十大做好充分准备,认真履职,把大会精神原汁原味带回来,传递给社区党员和居民,带动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让居民在邢家桥“幸福里”越过越甜蜜。

编辑柏云辉

审核隆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