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屡立战功 大足警队工作室名声赫赫

09-11 重庆青年报 阅读: 5639

以刑侦民警名字命名的“刘奔劳模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2022年4月在重庆市大足区公安局成立。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先后研发出“鹰眼视侦助手”APP、“车辆卡口时空异常筛查”模型、反诈类微信小程序“断卡助手”、“流动人口统计模型”等成果。仅今年以来,就协助破获盗窃类案件111个,明确犯罪嫌疑人315人,提供案件线索283条,大大提升了警务战斗力。

  image.png

研发视频回传“黑匣子” 10分钟锁定犯罪嫌疑人

今年初,大足区发生一起抢夺案,案侦民警运用工作室研发的“便携式多功能视频采集回传器”,第一时间将视频资料回传至视频研判中心,仅10多分钟就锁定犯罪嫌疑人,并很快将其抓获,追回被抢夺财物。

该项成果的研发还得从一起盗窃案说起。当日,大足区一小区发生一起盗窃案,因案发地点及周边监控视频量大时长,该区刑侦支队虽安排多人来回拷贝提取,但还是耗费了不少时间,导致视频研判滞后,一周后才破案。案件复盘会上,案侦民警反映,要是有一个既能迅速拷贝又能及时回传视频的设备,就能提高效率快速破案。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奔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将这一课题确定为“便携式多功能视频采集回传器”,随即开展研发工作。经过3个多月全力攻坚,成果新鲜出炉,投入实战后,大受基层欢迎。

运用AI修复技术 抓获30年前命案逃犯

“看这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人是30年前的一命案逃犯,我们通过修复后,得到旁边这张更清晰的照片。通过这张处理后的照片,这名逃犯现在已经被成功抓获。”刘奔介绍说,命案逃犯林某的照片来自30多年前,照片比较模糊,无法通过现在使用的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识别。在2022年,工作室在研判本区命案逃犯时,需要对大量老照片进行清晰化处理。

如何对老照片进行修复?刘奔放弃了过去常用的人脸画像技术来进行修复,而是选择了更前沿的AI修复技术。他通过AI结合数位板人工修复,将原本像素模糊的老照片恢复优化近10倍,使得目标特征辨识度得以增强。把修复后的照片再结合相关平台来寻找逃犯,警方搜索并锁定了疑似逃犯人员活动的区域。今年2月,刑侦民警在成都市金牛区将31年前的命案逃犯林某抓获。

“这张是林某现在的照片”,刘奔展示了一张林某30多年后的照片,照片上与年轻时候相比,林某的面容确实衰老了不少,但通过对比林某如今的照片和通过AI结合数位板人工修复后的照片,会发现林某的相貌特征基本上没有变化。

image.png

工作室招兵买马 团队成员自学成才

区公安局党委大力支持工作室建设,工作室招兵买马时一路绿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技术、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民警悉数进入帐下。一批爱学习、肯钻研本科学历以上具有相关特长的辅警也被招录进来,工作室人才方阵初具规模。

工作室高标准推动“传、帮、带、教”,通过教育培训、业务指导、经验交流等形式,将创新工作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全局年轻民警,帮助丰富专业知识、增强业务素质、提升专业本领,让新人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从而有效带动整体水平提升。

如今,工作室人才群体已露出了尖尖角。数据建模陈新润、软硬件结合专家姜云杰,编程大师王世驭,3D建模陈明洪,研判能手吴丹、郑旭龙,人像工程师冉顺利,bug测试尖兵夏雨竹等创新能手脱颖而出……

“创新成果是拿来用的 不是拿来看的”

2021年下半年,便携式多功能视频采集回传器刚研发出来时,正逢区公安局评选上报一批参加创新大赛项目,有人说这是瞌睡正好遇到了枕头,报上去可能要结个大瓜,但刘奔并未急于求成,他说,包子不熟不出笼,如果草草上报,那么一些不完善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就可能成为硬伤,将贻害警务战斗力生成,创新成功必须经过实战检验,绝不能违背这一科学原则。随即,他组织实战单位试用并征求改进意见,果不其然,在试用阶段就出现了卡顿、电池续航能力差、计算能力慢等问题。工作室及时将成果回炉淬火,经过2个月查漏补缺、改进完善,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再次投入使用时,民警连连称赞,真是顺手多了!

image.png

今年初,这项成果荣获“重庆市一线科技工作者岗位创新争先奖”,并申报多项国家专利。课题创新成功,大家喜不自胜。不少人觉得,成果体现了工作室的能力水平,用其装点门面再合适不过了。还有人认为,这是我们的独门暗器,是争先创优的法宝,得藏着掖着,可别让人拿走了。面对大家的议论,刘奔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创新成果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看的,更不是只为了争彩头的,不然就违背了搞科研创新的初衷。我们要破除专利独享的狭隘观念,不仅不能孤芳自赏,而且还要大开方便之门,让大家分享,为提高警务战斗力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