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区中山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在使用“一表通”。 记者周雨摄
胡晓燕是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民政救助岗工作人员。过去,她负担最重的一项工作就是“填表”:她曾负责低保、特困、高龄失能老人等20多项报表填报工作,且每项报表都需层层上报、审核把关、签字确认。她每月用于填报报表的时间占上班时间三分之一以上,手机里各种工作QQ群、微信群多达60多个。
而现在,她只需在“渝快政”里的“一表通”里维护相关数据即可,每月所用时间仅为半天。
▲永川区“一表通”镇街驾驶舱界面。 记者周雨摄
4月2日,记者从永川区获悉,2023年该区将基层反映强烈的工作报表负担问题作为攻坚课题,探索打造“报表+台账”数字化融合场景,于当年9月在全市率先全面投用“一表通”应用,推动基层减负、治理增效取得显著成果。
调研开路:找准困扰基层的“报表负担”
基层干部的“报表负担”,究竟有多重?
记者在胡晓燕过去的一个工作笔记本上看到,上面有关表格填报系统的记录有整整两大页,包括各个填报系统的用户名、密码、填报流程、相关报表内容、上报周期等。
胡晓燕说,由她负责的报表,其中一部分需要登录市区两级业务系统进行数据上报,也有一部分临时性统计需求,需要通过微信、QQ等途径报送电子报表。部分已报送的报表,每月还得打印一份纸质件,找领导签字、盖公章后,送区级部门存档。
“胡晓燕以前所承担的报表负担,过去在镇街干部中非常普遍。”永川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程波韬告诉记者,2023年4月,他们在朱沱镇、中山路街道办事处调查发现:2022年,朱沱镇填报各项报表168项,年报送次数1377次;中山路填报各项报表178项,年报送次数1337次。
“这些报表中,只有一半左右是有系统支撑的。”程波韬说,从区级部门下派镇街的报表名目繁多、任务繁重,通常是科室站所一有需要就直接下发,导致基层填报任务数不胜数。
面对报表任务,镇街往往需要组织各村(社区)、网格、科室站所层层上报,严重挤占开展其他工作的时间。有些表格填报时限要求过急,导致一些内容只能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临时估算填写,造成数据失真。
与此同时,不同部门、系统索要数据存在交叉,表格格式、统计口径等也有差异,由于数据不共享、不集成,不少干部不得不疲于复制粘贴、多头报送。
这种报表任务几乎涉及到了镇街的大部分干部。中山路街道办事处119名干部中,经常性承担报表填报任务的干部就有80人。因此,很多镇街干部都戏称自己为“表哥”“表姐”。
数字赋能:“报表+台账”推动基层减负
面对基层反映强烈的报表负担过重问题,永川区突出“大场景、小切口”,全面启动台账报表应用试点工作,通过数字赋能、流程再造、机制重塑,为基层工作人员卸下填报海量表格的重担。
永川区大数据局副局长李晓莉介绍,其主要做法就是依托数字重庆“1361”总体构架,在基层智治体系下,构建“131”架构,即:渝快政统一入口,数字台账、智能报表、分析调度3个核心模块,1个镇街数据池。
数字台账模块承载日常数据填报上报,通过部门核心业务梳理,结合历史报表,设计形成各领域、各条线台账,切实变报表为数字台账。
智能报表模块是开展临时报表任务的统一渠道,部门下发报表,基层在线填报、审核上报,以满足部门临时业务数据需求。
分析调度模块基于“台账+报表”沉淀数据,发掘数据价值,为实现数据利用奠定基础。
“打通数据壁垒,变‘找基层要数据’为‘在系统取数据’,是‘一表通’应用的主要特点。”李晓莉说,镇村干部仅需首次录入历史数据、动态维护确需走访生成的数据,部门就可在台账内实时查看调取。
而“一表通”能实现这种功能,在于该区建立了在多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共享数据平台。一方面,该区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申请对接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信用、电子证照5大基础库数据,下沉市级基础数据并填充至台账相应字段,目前已完成121.1万条基础数据下沉;另一方面,他们开展区级数据资源普查,全量编目部门业务数据,通过IRS申请调用市级业务系统数据,归集进入区级数据仓,实时填充台账,目前,已沉淀民政、卫健等领域相关业务数据9.3万条。
另外,永川区还对高频报表拆解、集成,经5轮迭代优化,形成涵盖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四大板块的标准化台账93个,涉及“人房地事物组织”等字段3519个,涵盖了镇街95%以上的工作需求。
以残疾人相关报表为例,过去,各镇街需向区残联、区民政局、区农业农村委等多个部门定时报送相关报表11张次,包括《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变化情况对比表》《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变化情况对比表》《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上报花名册》等。这些报表包含大量重复字段,如残疾人姓名、持证状态、家庭经济状况等,此前需在不同表格上重复填报。如今,各级、各部门间数据自动关联、实时更新后,这些字段自动生成并合并为“残疾人信息台账”,不再需要人工填报。
中山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冯昭华告诉记者,使用“一表通”后,该街道月均报表数由原来的115张缩减至11张,处理1张报表时间由原来的平均2小时减至10分钟。
“‘一表通’不仅减轻了基层干部的负担,也减轻了区级部门的工作强度。”永川区民政局副局长黄豫军,过去,他们向镇街1张收集报表,从制发报表到人工录入汇总,平均需要2天时间,现在通过“一表通”制发报表,各镇街录入数据后,平台就自动生成汇总报表,从制发1张报表到汇总数据的时间减至现在的20分钟。
报表“做减法”、服务“做加法”:“一表通”推动基层治理增效
记者在永川区采访时发现,该区在通过“一表通”实现报表“做减法”的同时,还推动基层治理增效,实现了服务“做加法”。
“‘一表通’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把干部从报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下沉到社区、网格中服务群众。”冯昭华说,中山路街道投用“一表通”后,统筹优化基层智治四大板块干部力量及职能职责,每个板块专职安排2人承担“一表通”维护工作,由此分流出22名干部下沉至小区、网格,从事营商环境、执法监督、网格治理、矛盾调解等工作,实现从“键对键”报表向“面对面”服务的转变。
依托“一表通”统计分析、预判预警等功能,中山路街道大幅提升了决策参考服务效能。去年10月,该街道在调查查看平安法治板块台账数据时,发现有121条有关消防设施“除险清患”的矛盾调解记录,位列该板块高频台账业务事项第二名。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随即对此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当时正值对高层建筑进行“除险清患”专项排查整治,因工作人员解释工作做得不够,许多业主认为这是政府工程,反对用大修基金进行消防设施改造。
由此,该街道改变工作方法:先是进行大量的宣传解释工作,然后对改造项目、所用资金进行公示、公开,从而获得了大部分业主的支持,顺利完成了26个小区71栋高层建筑的消防改造工作。
永川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政委罗曦告诉记者,过去,他们只掌握5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数据,通过“一表通”的农村土地流转台账,土地流转数据精度提高为“一亩也不漏”。通过这个数字台账,他们可对规模过大、存在拖欠租金风险的土地流转项目进行实时分析研判,及时进行资金监管和预警监测,从而确保土地流转经营有序可控。
目前,永川区“一表通”试点经验正分批次在重庆全市推广,至今已落地10多个区县。程波韬表示,下一步,他们还将在企业、学校、医院等行业领域推广应用“一表通”,并加快在全国复制推广,为推动基层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探路作贡献。
编辑:何维 主编: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