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交通大学坚守特色办学、实践育人

04-18 重庆青年报 阅读: 26833

    四月的大连交通大学,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坐落于西山脚下、马栏河旁的沙河口校区,花团锦簇,春意盎然。

    在桃李争辉的校园里,大连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刘自康、校长陈秉智会见大连市沙河口区委书记周勤、区长姜茂生一行,共商合作、共话发展、共叙友谊。

    刘自康指出,“大学因城市而生,城市因大学而盛”,学校与沙河口区的发展历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希望能以此次合作洽谈为契机,一起走出阵痛,一起突破突围,一起高质量发展。

    刘自康满怀感慨、饱含深情地回顾了学校与沙河口区的深厚情谊,用三个“不会忘”对沙河口区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给予的巨大支持表达感谢。

    沙河口区委、区政府十分关心、时时牵挂学校,对学校建设发展、人才引进、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治理等方面给予全力帮助,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区里在人力、物力、核酸检测、业务工作指导等多方面提供了无私援助,这份家人式的真诚情谊,交大人永远不会忘。

    此前,周勤书记就曾来访我校,校区双方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并成立了“大连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个伙伴间的发展良机,交大人永远不会忘。

    大连交通大学自建校就坐落在沙河口区,生于斯、长于斯,与区里共居住一方水土,共生长一片蓝天,共呼吸一样空气,命运与共、前景与共,共生共荣、亲密无间,这片拓荒者的创业热土,交大人永远不会忘。

(图为大连交通大学沙河口校区)

城市之“盛”,离不开大学加持

    沙河口区是大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其区位优势明显、公共服务完备、现代服务业发达,科教资源集聚、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多张大连风景名片。

(图为沙河口区星海广场)

    学校在机械制造、车辆交通等领域科技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拥有一批国家级、省市级高端人才,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难题。

    校地发展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推动地区发展,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刘自康结合实际提出五个“共对接”的思考,为学校助力地区发展提供思路。

一是共商教育教学资源对接。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资源较为丰富,可以供给区里的教育需求。学校拥有轨道交通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实力较强的特色品牌,可以为中小学生开放科普基地。

二是共谋区校科技产业对接。学校拥有辽宁省为数不多的国字号大学科技园,多个专业与沙区轨道交通、新材料、文创等重点产业高度契合,双方可以倾力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相结合的技术转移全流程融通体系,让教师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写在大地上,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实施。

    三是共促干部人才教师对接。聚焦“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发挥各级人才政策叠加优势,双方聚力做好人才“引培育”工作,支撑学校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希望区里帮助解决人才子女上学、就医等后顾之忧,共同打通服务人才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探索干部教师互派路径,干部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了解民众所需、地方发展所需,地方干部到学校来传授工作机制、工作流程、工作方法等。

    四是共推学生就业创业对接。发挥地区区位优势,双方强力推动访企拓岗工作,组织更多招聘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和拓展投融资渠道等,支持学生在连在沙开展创新创业。我们不仅要有交大小吃美食一条街,更要有交大创新创业一条街。要多措并举吸纳学生留在大连工作,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输送优质人才资源。

    五是共强精神文化融合对接。城市因大学而高尚而灵动,大学因城市而出彩而光鲜。学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强大的“能量场”,要发挥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引领和助力城市进步的重要作用,增强校地文教融合、文旅融合、文创融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插上高水平的科教翅膀。

来源:大连交通大学

文:孙世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