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深读·后来-罗彩霞:找到归属破茧成蝶

日期:09-16  来源:重庆青年报

罗彩霞:找到归属破茧成蝶

文/胡芷滔

26岁的罗彩霞,如今是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一名记者。尽管是一名“新闻民工”,但罗彩霞却依旧名气不小。

罗的知名度,源于三年前曝出的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这也是罗彩霞现在最不愿回忆的事情。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过去的都已经过去,现在做媒体,让自己找到了归属感。

高考被冒名顶替

如今,罗彩霞最不愿回忆的就是那三年多前媒体曝光的那件事:她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

三年前,“罗彩霞事件”轰动全国,因为被高中同学王佳俊盗用身份证并冒名顶替上大学。面临毕业的罗彩霞一度无法毕业、教师资格证书被取消。媒体曝光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罗彩霞三个字,从此成为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代名词。

2004年,罗彩霞参加高考,514分的成绩没有达到本科线。虽然当年有少数高校降分录取,而且她填报了三批专科院校志愿,但罗彩霞没有收到任何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而当年,罗彩霞的同班同学王佳俊虽然高考只有335分,却顺利走进了贵州师范大学攻读本科。王佳俊在贵州师范大学用的名字是罗彩霞和罗彩霞的高考成绩,而真的罗彩霞对此一无所知。真的罗彩霞在落榜后选择了复读,并于2005年考入天津师范大学。

2009年3月,由于五年前高考时身份证就被盗用,罗彩霞在申办开通网上银行业务时被拒。因为同样的原因,罗彩霞毕业时无法办理毕业证、教师资格证等相关证件。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才由此意外浮现。

原来,在2004年9月,王佳俊的父亲——时任隆回县公安局政委的王峥嵘从女儿班主任处获取了罗彩霞的身份证和高考信息。随后,王峥嵘请他人私刻“邵东县公安局红土岭派出所户口专用”公章,并伪造了罗彩霞的户口迁移证等证件。因湖南省2004年二本最低控制线分数为531分,部分院校可降20分录取。在王峥嵘的操作下,王佳俊冒用罗彩霞之名被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录取。2008年,王佳俊用罗彩霞的名字办理了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等相关证件。

一年之后,罗彩霞案终结,王佳俊的学籍、党籍、户籍被注销、工作被开除,其父王峥嵘以及其余涉案人员,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罗彩霞恢复了本属于自己的姓名和身份。

安慰男版“罗彩霞”

如果要描述那件事给她带来的得与失,罗彩霞愿意用“否极泰来”形容。

在案子了结后,有几家媒体向她投去了橄榄枝。她不清楚,为什么会有媒体给她这个机会,她揣测,或许是媒体看到了她在为自己维权上的执着和不屈服。

“在我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媒体帮了我。他们给了我希望,就像我的救命稻草,帮我找到了正义和希望。”罗彩霞说,想不到,最终自己也会成为一名媒体人。

2010年,罗彩霞去了四川,最终与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签下了劳动合同书,正式踏入媒体圈。

作为旅游专业毕业生,为何会选择当记者?罗彩霞说,她希望通过记者这个职业去帮助更多人,关注社会公正,就像当初记者帮助自己一样,“也相当于是一个回报”。

从业两年多以来,让罗彩霞印象最深刻也最纠结的一次采访,是采访冒名高考大学生张鲁博。2008年初,山东考生张鲁博的母亲在贵州老家亲戚帮助下,让他冒用了贵州人宋某的户口,并到贵州参加高考。当年张鲁博考了600分,冒充苗族身份又加了20分,被东南大学录取。直到2010年11月,真正的宋某举报,冒名事发。张鲁博被网友称为“男版罗彩霞”。

由于事件的相似性,罗彩霞当时所在的成都电视台《真相三十分》节目组,安排罗彩霞前去采访张鲁博。促使罗彩霞答应这次采访,是因为“张鲁博和王佳俊都冒用了别人的名字去上大学,他们的行为有相同的地方,我想弄清楚里面的一些心态”。

罗彩霞回忆,当时给张鲁博打去电话,告知来意后,张表现得特别意外,但随即拒绝了采访。罗彩霞没有紧逼,只是希望他再考虑一下,并恳切地说:“你走过的路我都走过了,有些事情可能没有完全释怀,但是我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

也许是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罗彩霞明显感觉到对方的态度开始有所缓和,“感觉他也想找人倾诉,想通过媒体发出一些自己的声音。”一个小时后,罗彩霞再打电话过去,这次,张鲁博同意了采访。

罗彩霞在见到张鲁博之前,一度产生了错觉——在设计采访问题的时候,她感觉自己想问的不是张鲁博,而是自己以前的同班同学王佳俊。在王佳俊消失后,她有很多问题埋在心里,一直没机会当面问对方。

“母亲让你用宋德亮的户口去考试,你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你叫张鲁博,但是被别人叫了三年宋德亮,你是怎么过来的?”“你用宋德亮的户口,对别人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和困扰,想对他说一些什么?”……

这些问题,其实是罗彩霞想问王佳俊的。

两人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尽管罗彩霞跟他算是角色对立,“他其实叫‘男版王佳俊’更合适”。但在张鲁博面前,罗彩霞没有任何道德上的优越感。而对王佳俊的那种复杂感觉,在这里也没有了。“挺同情他,错误不仅仅在他一个人身上。”她用一种过来人的口吻,安慰那个前途未卜的年轻人说:“这些事情,你去面对了,就翻过去了。”

北漂找到归属感

在四川待了一年多后,罗彩霞决定去“北漂”。“十年前我憧憬未来,十年后我懂得了务实。明白了作为一只毛毛虫,只有用飞蛾的精神,才有可能长出蝴蝶的姿态”。

26岁的罗彩霞,如今是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经济半小时》的一名记者。到北京半年多了,参与录制的节目也有好几期,但自己最想做的节目还在“怀孕”中。她是众多“新闻民工”中的一员,不出色,但名气不小。

尽管依然做着记者这一行,整天作息没规律,全国各地跑,熬夜写稿子也是常有的事。但每当有放弃念头时,罗彩霞都会在心底问自己“不做记者我会做什么?”随后,她就平静了许多,因为这个行业在她眼里,依然充满魅力。

正如她到北京后,虽然每次上班要倒几次车,花一个半小时到单位。但她觉得,做媒体还是仿佛有种归属感。

“掐侠”李科的摄影人生

文/徐涵

2006年7月17日晚上7:50左右,“掐侠”李科在九龙坡滩子口码头,拍摄了一个年轻农民工游长江不幸溺水身亡的全程照片,并将这组照片放上了网,引起网上舆论“见死不救”、漠视生命的轩然大波。

当事实真相逐渐为世人所接受,风波逐渐平息。而“掐侠”李科也由曾经的激愤,变成现在的低调平和。毕竟,生活依旧要继续。

职业新闻爆料人

“掐侠”原名李科,年近四十,现是某公司资料室的职员。在生活中,他还是一名典型的摄影发烧友,到哪儿游玩胸前都会挂着自己心爱的相机,看见觉得让自己心动的景物便会拍下来。正是出于这种对摄影的热爱,2006年,他在工作之余还兼任重庆某报社的一名新闻爆料人,经常为报社提供一些新闻线索。

2006年7月17日,正值重庆最热的季节。晚上7:50左右,“掐侠”在九龙坡滩子口码头,拍摄了一个年轻农民工游长江不幸溺水身亡的全程照片。

7月18日晚10:55,“掐侠”将经过PS的照片发上了某社区网站,一石惊起千层浪,数张照片被网友高度关注。“见死不救,只顾拍照”的这种行为遭到众多网友的怒斥。出于新闻人的敏锐,在这件事情发生后,“掐侠”主动联系了重庆几家大报社。

作为一名新闻爆料人,懂得什么才是新闻,怎样的新闻才会起到一个很大的效果,引起媒体的关注。无可厚非,“掐侠”做到了,并且很成功。

在百度上搜索“掐侠”两个字,出现得最多的就是2006年的这件事,他已经停止的博客,过往的新闻展现在眼前。为什么在网上所有注册的名字都是取的“掐侠”这个名字呢?有其他含义吗?对此,网友燕赵剑评论说,靠不择手段的“掐”达到了一种“侠名”,掐绯闻、丑闻、官司“辩解”、“澄清”、“愤怒”、欲说还休等花样赚足知名度。

曾经有记者来采访,李科要求家人将这个场面拍摄下来,他说是作为纪念。

风波过了也就过了

2006年7月17日晚上7:50左右,“掐侠”和朋友饭后到长江边滩子口乘凉。这次,李科依旧相机不离身。在乘凉时,李科无意中远远地看见一名农民工夜游长江,便拍摄下了他不幸溺水身亡的全程照片。

7月18日晚10:55,李科将这三张真实记录一个生命消失全过程的照片发上网。对于不明实情的网友说,这纯粹是“见死不救”,漠视生命。网友当时分析照片拍摄的角度,分析李科将照片放上网的目的,对李科的动机产生种种质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网友“维权大律师”的留言,“这人太没道德,有时间拍照,没时间下水救人。从拍到的全过程来看,时间还比较充裕,怎么不做好人好事啊。见死不救太恶毒了”。因为这件事,李科成为2006年网上热点新闻人物。

针对将照片放上网的争议,李科说,在这么一个危险的江段,很多人去游泳,在这个地方已经出事了,自己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全过程。将照片发到网上,本意是想起到一个反面的教材作用,让大家清醒一下,以后别到这个地方去游泳。

李科还解释,自己水性不好,在不能保证自己生命安全时,怎么去救人?

事实上,九龙坡滩子口附近的长江江水湍急,漩涡很多,每年在滩子口都会淹死好几人。

当年《大家说法》采访此事时,有目击者称当时岸边有三、四十人,游泳者溺水身亡的全过程持续不到一分钟,很多人都没有反应过来,溺水者就不见了踪影。也有人说,江水太急,很多人都在这里被淹死,“一般没人愿意去救的”。

“掐侠”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根本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当时用的是一个广角镜头,而且已经有人去施救,有人去报警,我离得远,能做的是记录下整个过程。"

2006年7月26日,“掐侠”做客《安全现场》。死者的妹妹也到了录播现场,但她并没有向“掐侠”寻冤报仇,只是请求索要哥哥临终前的那几张照片,并感谢他将哥哥生命中最后的影像拍摄了下来。

生活还在继续

事隔六年,当记者采访“掐侠”,提及2006年的事情时。他说,过了这么久怎么还揪着不放?

这种语气和媒体当年采访他时相差极大的。当年有记者采访他时,他回答:“这个人我也不熟悉,也不认识,无所谓。实际上还是回到原来的问题,当时的反应就是这个人能不能救,结论是不能救,相隔很远,救不了。不能救之后还能有甚么反应呢?我也就是一个摄影师而已。”

李科如今没了当年那种激愤的回答,也没有了当年的那种狂傲,甚至还有点逃避这个话题。

王小和“掐侠”李科相识十余年,作为同事兼好友的王小回忆说,根据自己对李科的了解,觉得他不会是那种“见死不救”的人。要么是他的距离太远,根本无法施救;要么是已经有人在采取措施,他才会继续拍照。“照片一经网上流传,不了解真相的人,光看到照片,肯定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质疑,这也可以理解”。但是“自己一直相信李科,他不是那样的人”。

当年这事并未对李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多大的影响。“所以风波过了,也就过去了,渐渐也不再被人提起”。王小讲道,“因为李科对于摄影的专业和工作的优秀,已经调去了其他地方工作,现在已渐渐减少了联络。”

这几年,“掐侠”的博客逐渐停止更新,网上的足迹逐渐变少,在网上搜索“掐侠”两字,也停留在了2006年的事件上。

现在的“掐侠”认真工作,闲暇时光偶尔和朋友一起出去采风,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