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文化·历史-重庆的马车公交解密

日期:09-25  来源:重庆青年报

重庆的马车公交解密

豪华大巴,繁华的地铁……已成为繁华都市的风景。然后重庆作为民国的陪都,却专门开设了马车公交。麻辣交规,稀奇的车祸,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成为魅影。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马车公交留下精彩段子,令人回味。

解放后,重庆驿运站职工修造“工会号”马车 资料图

重庆马车公交的设立和运行

马车公交试办取得成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战事吃紧。年底,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以期“长期抗战”。重庆由四川省辖市升格为中央直辖市,贺国光被任命为市长。

伴随迁都,约有200多家工厂随之内迁,占全部内迁工厂的1/3。政、商、学、军各界要人及灾民流亡人员亦迅速涌入,重庆人口暴增。

1942年,驿运总管理处决定在重庆设立马车公交线路,在重庆设立驿运服务所及上清寺、化龙桥两处驿运站,在市内试办马车,12辆新式马车即在上清寺、化龙桥间开行客运班车,每日乘客多达两千人。

那时,重庆市区内已经有驿运马车33户、马匹49头,许是因为哪位领导的灵机一动,重庆的马车公交就顺理成章的问世了,重庆交通力不足的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马车公交瞬间流行

“要想富,先修路”,重庆人民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以后,城市发展百废待兴,重庆市工务局大力推动市政公共事业的开发与管理。在重庆工务局的推动下,修马路、建公交。

截止到1943年7月,重庆的公共汽车共有4条线64辆车;马车公交7条线28辆马车,显然,这样的交通力已经不能支撑城市的发展,各个区的百姓多次反应加开公共汽车线路和马车公交线路。

1943年7月14日下午3点,在重庆工务局会议堂内,市工务局郑卓哲主持召开了加开公共汽车路线及增加马车与马匹会议,公共汽车管理处李鼎沂、驿运服务所李天章、巴县车路公司吴念一、市警察局梁玉书、市工务局郑卓哲等都参加了会议。

每个管理处的领导都做了详细的报告,主管马车的驿运服务所李天章在报告中计划马车公交增加的路线有9月份开通南纪门至较场口经中兴路路线。10月份增开商业场至菜园坝路线。马车数量都限制在20辆以为内。11月份增开小龙坎至沙坪坝路线,顺利通过。马车公交的发展也开始空前的膨胀起来。

国民政府还都旧线难复

1946年,抗战结束后一个时期,国民党着手准备返回南京。4月28日,国民政府还都大典筹备委员会成立。下午,蒋介石乘“美龄号”专机离渝。5月5日,国民政府正式还都南京。

这时的重庆在抗战中,已经元气大伤,工业都极其萧条。马车公交业务惨淡锐减,还特别撤销了郊区及青稗段路线。上化、小新等路线因受人口迁移影响,乘客数也不断减少。虽然,为此调整了票价,但是仍然入不敷出,约亏损50万元。如果当时撤销线路,就连员工得遣散费都支付不起。

当时,菜园坝到较场口区间设立过马车公交,因为马车车辆和轮胎太过老化而不能使用才停止运行。随着该区域的发展,周边的居民想要生活便利,强烈反映要恢复该条线菜园坝到较场口的马车公交路线。

1946年4月18日,公共汽车管理处召开了恢复菜园坝到较场口的路线的会议,会议上,领导们还是就现实情况讨论了一番。虽然,马车公交的弊端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因为支付不起遣散费用,如果恢复这条线路,不仅不用支付遣散费,员工也有了生计。

菜园坝至较场口马车公交路线恢复要求计划

一、经行路线由菜园坝至较场口仅中间一段与公共汽车平行,途程甚短起点与终点均不同,旅客乘车各有目的地双方业务并不抵触。

二、通车后,首要问题就是清洁,起止两站各设清洁员终日打扫,另拟援照上化路各占成例,委托驻在地警察所于个该所清洁员额内添雇两名分段扫除沿途马粪。由岗警随时督促工作该项,清洁员工饷比照警局待遇由本处照顾支给。如此,车站及沿途均能经常保持清洁。

三、菜园坝站址拟,仍设于有恒茶社内(原为旧站址下南区马路126号属五分局菜园坝分驻所管辖)售票营业该地马路较宽停车亦便。

四、较场口是属闹市经择中兴路169号唐集生茶社(属五分局金马寺分驻所管辖),为售票站所该处地颇静车辆较少停车上下不碍交通。

五、菜园坝本处愿建有车马棚,是在大水井巷内深入后隅具市甚远,仍就停放车马似此掩蔽观瞻卫生均无妨碍。

六、为保持整齐,有条不紊计菜较两站停车必须依次排列单行力避拥挤塞并派专人负责管理以维持秩序。

七、行驶车辆拟调全新客车十五辆马匹,务选合乎标准御手必择驾驶熟谙服装仪容均须整齐以重观瞻。

八、全程票价按照实际成本拟定为每票国币250元。

最终意见

一、马车行驶市区不但有碍市容,妨碍清洁,抑且易损路面,加之珊瑚机场至菜园坝马路不日兴工修建,将来国际人士均由此路经过,亦有碍观瞻,似不宜行驶马画册。

二、据该驿运服务处负责人称:由于郊区业务清淡,导致亏损严重,已将青稗路段结束。派遣人员及车辆迄未安置,如果将此批人员遣散,此项遣散经费亦无法筹措,迫不得已,只有开家路线增加收入维持现状,尚不能邀准行驶,收支实难平衡,政府补贴无力势必演成严重危机,应请多加顾虑。

最后,有关部门做出了决定,在营业亏损没解决之前,菜园坝到较场口路线试运行一个月,运行期间如果出现任何问题,都立马取缔该线路。

解放初期,因为重庆公共交通力不够,重庆驿运站马车还增修“工会号”马车,再次开通马车公交,路线是牛角沱到土湾,它是历史上的最后一条马车公交。

马车历史的源远流长,在现在一些国家和城市还保留着它原有的浓厚文化,它是一道风景线;是一种贵族文明。重庆的马车公交的兴起和衰落好像冥冥之中都把握在蒋介石的手中。随着抗战的结束,国民政府的还都,它的历史意义随着解放号角的吹响,逐渐地淡出了江湖。

马车公交的精彩段子

马粪环保袋应对蒋介石手令

“马路上之马粪应及时清扫,并由驿运服务站所所制就粪袋佩带于马股后,以免粪便随地遗弃......”。重庆市政府会议室内,一位官员用宣读着会议的讨论结果。

1943年正月二十八,下午2点,在重庆市政府会议室,时任市长贺国光主持会议。国民政府交通部驿运总管理处官员出席。会议关于如何加强整理车市交通马车的清洁管理。1942年,重庆开始设立马车公交线路,已运行近一年,以弥补公交不足。

但,马儿边跑边拉屎,让拥挤的重庆道路臭烘烘的。蒋介石看不下去了,手令贺国光,要求“特别注重”马车公交的清洁问题。重庆市长贺国光,首先对马车公交对市区卫生做了详细的报告,还要求大家在这次大会上一定要拿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由于是蒋介石手谕,官员们不敢懈怠。官员们积极地进言献策,多方讨论。终于制定了详细的应对规则。

规则颁布以后,各马场,都进行了严格地执行。特别是马儿在行驶过程中乱拉屎的问题,各马场按照规定制定用环保袋,放在放屁股后面,不让粪便遗留在马路上。这项举措不仅让所有的市民都拍手称赞,更是随了蒋介石的心意。

麻辣交规:车夫上演制服诱惑

在1943年正月十八日,贺国光召开的加强整理车市交通马车的清洁管理会议以后,会议上的相关法规后,有关马车、马匹、车夫的详细准则,都在时间的推进下,得到了很好的实施。

1、车辆出站前后各洗刷一次,并且在停驶时,必行要按照行车方向次序排列整齐,在马车卸马的时候,马鞍、马套,一律卸放左侧车手上,并放整齐。

2、行驶的时候,禁止马路上喂料。途中马要饮水时,必须水桶盛装,余下的水要倒进路边的小沟里,禁止随地倾泼。

3、马匹每个月都进行相关的健康检查,不符合相关标准的马匹就会被淘汰。

4、马在棚内休息时,须排列整齐。并随时注意保持清洁。马的喂料应由驿运站服务厅规定标准份量,还有专人监督。

以上法规,车夫们抱怨太过详尽,时间长了大家也遵守成习惯。

但,车夫的理发、剪指甲都要在规定的每月1号或15号统一进行,还要上所谓的技术培训课,车夫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的藐视。抱怨归抱怨,活还是要继续干,准则还是要尽力遵守。少干一天,一个月下来扣下税,剩下可怜的工资可怎么养活老婆和娃。好在,车场统一配发的制服(每人两套)、制帽(每人一顶),不仅解决了穿衣问题。穿上也着实帅气一把。

稀奇车祸责任谁来担

马车公交的交通规则随着马车的发展也逐渐完善了,1943年的12月14日,蒋介石还手谕,“自明年一月一日起凡行驶于重庆市区的马车应严禁其车夫吸烟,而且限定每辆马车连同车夫在内只准搭乘五人为限,否则应严加处罚。”但是还是没有制止了车祸的连连发生。

1944年4月27日上午11时,在李子坝三汉村一号门,一辆国渝第403号公共汽车和驿运所96号马车迎面相撞,不管是公共汽车还是马车都受到了损伤。马车上的马夫和检查员也同时受了伤。当时,就被送到了医院急救。路边的市民更是议论纷纷,有的人说是汽车开得太快,有的说是马夫没有指挥好马。

当时,接受这个案件的是重庆市警察局第八分局,警官对公共汽车司机和马夫都进行了审讯。最后,才发现是因为马儿被汽车鸣笛声惊慌,走到了马路中央。而公共汽车虽然紧急刹车,但是由于汽车惯性力量的原因,最终没有阻止车祸的发生。

最后,重庆警察局第八分局也做了相应的处罚:双方车辆损失各自修理,受伤人员医疗费1万元以内都由公共汽车管理处预付,多出的将由由驿运服务所自行负担。

可见,蒋介石对小小的马车交规可是煞费了苦心。虽然能够解决一时的交通力,各种政策法规,还是掩盖不了它的弊端。

本报记者 赵潇雅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