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纳泽尔港破袭战
圣纳泽尔港的地理优势十分优越。它位于卢瓦尔河口,河口宽500米,水道大部分靠近北岸,易于设防。港口内的诺曼底船坞长350米,宽5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干坞之一,可容纳约9万吨的船只入港维修。更为重要的是,该船坞是唯一可以容纳德军俾斯麦级战列舰和沙恩霍斯特级巡洋舰等大型战舰的法国船坞。
此外,圣纳泽尔港还可以作为德国潜艇的隐蔽所。港口两端的闸门,可以把船拉入西岸的隐坞内。如果用作船坞,可关闭两端闸门,将水抽出;如果用作入口,当船只通过时,闸门交互开闭即可。
从战略地位上看,圣纳泽尔港也是极其重要的。港口距离英国最近的港口法耳默思,只有400海里,是法国西海岸入海口的必经之地。
“哥曼德”出动Crack Troops
1940年,德军占领法国后,英德两军相隔英吉利海峡,形成海空特别是海上的对峙。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海上的战斗优势逐渐开始削弱,特别是在德国占领圣纳泽尔港之后,英国皇家海军更是备受威胁。
战争爆发前,法国在此修建了十分坚固的防御工事,专门用来抵御外敌登陆。法国沦陷后,所有防御工事都变为德军防守的屏障,德国人在占领该港口之后,就拨出专项资金,抽调大量人力,对船坞进行改造,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德国海军在大西洋的第二基地。
德军在港口周边部署有一个海岸炮兵营和一个高射炮旅。海岸炮兵营装备了75毫米、150毫米和170毫米等不同口径的28门火炮。高射炮旅下辖31个炮兵营,全部配备口径为20毫米、37毫米或40毫米的高射炮,这些高射炮不仅能防空,还能扫射海岸线附近的舰船。
除了炮兵,德军还为港口配备了一个守备司令部、一个守备连和一些小型巡逻艇。港口另有两座雷达站,可探测海上和空中的目标。
在英国人看来,如果对圣纳泽尔港及其附属设置进行破坏,将会使纳粹德国当时最大的战舰“提尔皮茨”号在大西洋上“无家可归”。从而大大限制其活动空间。自然,也就减轻了德军对英国本土的海上威胁,也会沉重打击纳粹德国的嚣张气焰。而且,破坏圣纳泽尔港,等于封死了德国海军在法国的西大门。
为了达成破袭圣纳泽尔港的作战意图,英国当局挑选了蒙巴顿勋爵作为行动的总指挥。蒙巴顿勋爵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孙、菲利普亲王的舅舅,当时是联合作战总部的负责人。把破袭港口的重任交给他,既便于调动各方力量,也充分体现了特种作战“高层决策”的特色。
特种作战行动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参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参与此次破袭行动的295名突击队员,是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的成员。
“哥曼德”是由英国皇家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精锐人员组成的一支突击队,成立于1940年,执行过一系列成功的特种作战任务:1940年6月23日,120名“哥曼德”队员,分乘6艘救护艇,从纽黑文、福克斯通、多佛尔等港口出发,对法国北部沿岸的布伦和贝尔克两个港口城市进行了突袭。
1941年3月,“哥曼德”成功地偷袭了挪威西北方向的逻弗敦群岛,俘虏德军士兵216名,抓获60名纳粹党员,击沉11艘德国舰艇,炸毁岛上德军用于制造甘油的加工厂。
由此可见,“哥曼德”具备过硬的军事素质、丰富的奇袭战经验以及熟练的海上作战技巧,队员间的协同配合意识尤其好。这是特种作战中最重要的一点,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拟定破袭方案Battle-plan
精挑出来的突击队员们,立即投入到紧锣密鼓的军事训练中。针对港口破袭战的要求,队员们着重训练了潜水、夜间操舟、远航、反潜、射击和武装泅渡等技能,强化学习了船坞的起重机、闸门、电器设备、发电机房的构造。为了达到逼真的模拟训练效果,英军工程人员制造了一个诺曼底船坞的实物模型,让队员们进一步熟悉船坞的实际环境。
在接到破袭港口的任务后,蒙巴顿勋爵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搜集并研究了圣纳泽尔港近百年来有关德军的防御情况、潮汐、风向以及地质的各种资料。
此外,英国航空兵提供的情报能及时更新,并为高层指挥官及时改变和完善作战计划提供了依据。以此拟定了一套出奇制胜的行动方案——利用一艘舰艏装有3.5吨高爆炸药的轻型舰艇,猛烈撞击诺曼底船坞。待爆炸过后,由一艘鱼雷快艇趁乱向船坞内发射鱼雷,行动人员则迅速摧毁水泵车间、液压动力车间、油罐等指定目标。有可能的话,将潜艇基地一并捣毁。
由于英国航空兵定期对圣纳泽尔港的德军驻防情况进行航口拍摄,当发现港口附近又增添了五门大炮后,立即把这一情况反馈给指挥部。指挥部及时修改破袭方案,新增了30名突击队员。
为了完成此次任务,突击队被分成15个小队,在兵力编组和任务区分上,依据时间协同和目标协同相结合的原则,对港口进行破袭。此外,英国还动用皇家海军、空军和陆军甚至国家情报机构,提供研究敌情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
为确保行动顺利进行,英军将从菲尔茅斯港出发。之所以袭击行动集结、训练和出发基地都选择在该港,是因为这里距离圣纳泽尔港只有400海里,便于迅速到达,快速出击。
皇家空军的轰炸机群将对圣纳泽尔港发动空袭,以转移德国人的视线。行动中,皇家海军“坎贝尔敦”号驱逐舰,负责为突击队运载炸药和部分人员,另有两艘驱逐舰为编队护航并负责接应。此外,还有17艘小吨位的摩托艇作为输送平台。必要时,皇家海军还将提供舰炮火力支援。
特种作战讲究以奇制胜,而输送和接敌阶段的隐蔽性和突然性,则是作战成功的关键。为保证行动的隐蔽性,英军除了限制知密人员的范围之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欺骗措施来隐蔽真正的行动企图。
为了达到奇袭港口的目的,英军声东击西迷惑敌人,执行任务的突击队被命名为“第10舰艇攻击队”,并对外宣称这支部队负责在英吉利海峡西侧执行潜艇扫荡任务。突击队所有人员被要求吃住在船上,直到执行任务前一天,行动总指挥才口头下达了作战任务。
首次突袭失败Unexpected Failure
1942年3月26日下午两点,破袭突击队搭乘17艘摩托炮艇,在两艘驱逐舰的护卫下,从菲尔茅斯港出发,沿着预定航线,秘密向圣纳泽尔港进发。
所有舰船高挂纳粹德国的海军旗,负责炸毁船坞的“坎贝尔敦”号驱逐舰还进行了改装,高耸的烟囱被削去,主炮、鱼雷发射管等也被拆除,前甲板和舰桥上加装了防弹钢板,舰体也被涂成了德国鱼雷艇的颜色,远远望去俨然就是德军“海鸥”级鱼雷艇。
为掩护突击队行动,皇家空军轰炸机编队对港口进行了轰炸,从而为舰队接近港口争取了时间。正是通过保密、欺骗、伪装和佯攻等多种手段,英军突击队才得以顺利接近港口。
即使这样,还是出现了意外。舰队在行进中,突然遭遇了德军的一艘潜艇。英军护航舰艇首先开火,将其击伤。而这一交火行动,立即引来港口内德国五艘鱼雷艇,它们不断在附近海域进行搜索,远离了日常巡逻的航线。就这样,突击队员也就避免了与其遭遇。
子夜时分,皇家空军轰炸机群先期对圣纳泽尔港口进行佯攻。紧接着,突击队利用夜色掩护,快速向目标靠近。为了执行破袭任务,英军将突击队重新编组为三个队。第一队包括六个小队,其中四个爆破小队、一个进攻小队、一个指挥控制小队、搭乘七艘摩托艇,位于整支编队左舷位置,在圣纳泽尔港旧防波堤登陆。
第二队包括五个小队,其中两个爆破小队、两个进攻小队、一个编队指挥部,搭乘六艘汽艇,位于整支编队右舷位置,在港口旧入口处登陆。爆破小队又分为爆破组和火力支援掩护组。
第三队包括两个破袭队,两个进攻小队,搭乘四艘汽艇。
3月27日13时20分,突击队行进到港口,遇到了德国守卫用信号灯语盘查,按照事先掌握的德军鱼雷艇密码旗语,英国水兵打出旗语,声称自己是德军的鱼雷艇。尽管几分钟后,德国人很快明白过来,但就是这短短几分钟,突击队进一步接近了港口。眼看偷袭不成,突击队当即决定采用强攻。
英国军舰换上英军军旗,率先向港口的德军阵地展开炮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13点34分,“坎贝尔敦”号冒着德军猛烈的炮火,加速向前,撞上了诺曼底船坞的闸门。跟着,舰上和摩托艇上的英军突击队员迅即上岸,奔向各自要破袭的泵室、发电机房等重要船坞目标。
由于德军火力较猛,而英军突击队缺乏有效的重火器,加之上岸之后,精确的火力支援也不够完善,导致英军伤亡惨重。除了两支小分队炸毁了水闸控制室和供水站外,其余攻击目标的突击队均已受阻。更为严重的是,用于撤退的英军汽艇不是被德军炮火击沉,就是被迫撤离。
突击队指挥官纽曼中校无奈之下,只好率部进入圣纳泽尔市区,从陆地杀出一条血路,准备从西班牙回国。但事后证明,这个指令是极不明智甚至可以说愚蠢的。纽曼中校和他的部下,进入圣纳泽尔旧城之后,为了躲避德军的追击,不得不藏匿在一个防空洞内。很快,他们就被搜索的德军发现,被迫缴械投降。
另外一些突击队员的命运较为幸运。他们被赶来救援的两艘英国驱逐舰和汽艇发现,接应其归国。
鱼雷打乱德军阵脚Vital Torpedo
当德军正在为这次反击洋洋得意之时,圣纳泽尔港发生了第二次爆炸。原来,英国皇家海军的鱼雷艇向船坞发射的是定时鱼雷。德军误以为英军突击队再次发起了攻击,慌乱之中,一阵盲目射击,竟然误伤了正在船坞中进行抢修工作的300余名法国工人。英军至此才反败为胜。
圣纳泽尔港破袭战并非完美无缺,也有不足之处:其组织计划尚欠周密,尤其对种种困难估计不足。而在外部,突击队和负责输送的驱逐舰、护航舰以及航空火力之间,也存在协同问题。
比如,突击队比计划提前了一个半小时到达港口,皇家空军未能在预定时间对德军潜艇基地进行轰炸,从而使突击队员登陆时遇到极大阻力,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而当时英军接到指令,出动飞机进行空中掩护时,又因为船坞内双方混战,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次奇袭行动中,英军突击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34名军官、178名士兵阵亡,还有一些人成为德军的俘虏。不过,行动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诺曼底船坞的浮门变形受损,船坞完全瘫痪,德军被迫关闭港口。
指挥官介绍Commander
埃里希•雷德尔
1876年4 月24日,出生于汉堡的万茨贝克镇,父亲为西里西亚省格隆堡高级中学校长。
1894年加入德意志帝国海军。
1912年被擢升为弗朗茨•冯•希佩尔将军的参谋长,跟随希佩尔参加了多格尔沙洲海战和日德兰海战。
一战后,继续服役于魏玛共和国海军。
1922年升为海军少将。
1925年晋升中将。
1928年成为德国海军上将司令。
蒙巴顿勋爵
英国海军中将、元帅,东南亚盟军总司令。
1913年参军,曾任威尔士亲王副官。
1942年任盟军联合作战司令。
1943年起任东南亚战区盟军总司令,率部收复缅甸。
1947年任印度总督。
1952至1954年任北太平洋公约组织地中海舰队总司令。
1955年任英国海军参谋长。1956年晋升元帅。
1959年任国防参谋长和参谋长委员会主席。
装备介绍 Weapon
MP-40冲锋枪
口径:9毫米
初速:381米/ 秒
射速:500发/分钟
弹药:9×1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发射方式:连发
表尺射程:200米
理论射速:500发/分钟
弹匣容量:32发
膛线:6条,右旋
MG-34通用机枪
口径:7.92毫米
有效射程:配两脚架/800米、配三脚架/1800米
理论射速:800~900发/分钟
战斗射速:100~120发/分钟
发射方式:单发或连发
供弹方式:弹链或弹鼓
全枪长:1219毫米
配用弹种:毛瑟98式7.92×57毫米枪弹
斯登冲锋枪
生产商:Enfield
总重:3.18公斤
全长:760毫米
枪管长度:196毫米
口径:9毫米
发射速度:500/分钟
供弹方式:32发弹匣
布伦式轻机枪
生产商:布尔诺公司和恩菲尔德兵工厂
口径:7.7×56毫米
容量:30发/弹匣、100发/弹鼓
重量:23磅
全长:1156毫米
管长:535毫米
初速:744米/秒
枪管冷却方式:气冷
理论射速:500发/分钟
保险装置:保险/ 快慢机在扳机左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