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新闻·人物-乱世少女 陈富纪录片中的缅甸女孩

日期:08-06  来源:重庆青年报

乱世少女 陈富纪录片中的缅甸女孩

“愿神明保佑我的家人,保佑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的地方。”这是边境少女杨梅清跪在神明下虔诚许下的愿望。

2009年8月,缅甸华人特区果敢发生武装冲突,纪录片导演陈富以旁观者的视角,记录下少女杨梅清在追梦路上经历的挣扎与艰辛,从侧面记录下缅甸局势及这个贫穷国度的生存现状。这部片子曾荣获阳光华语纪录片奖银奖。目前,《边境少女》在优酷视频上拥有841.3万人次的点击量。

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这位重庆籍导演道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14岁的缅甸少女杨梅清,在经历了家乡果敢战争以后,迫切想离开这个地方。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4岁女孩成纪录片女主角

杨梅清14岁,出生在果敢老街。

这里是果敢的中心区域,面积很小,相当于内地的一个镇,老街脏乱不堪,偶尔路过的汽车开过,尘土飞扬。这里的人都说汉语,街道上各式招牌也都是中文,“太阳岛歌吧”、“魅力按摩”、“川味小吃”、“重庆炒菜馆”。

她在家中排行老二,从小帮父母种鸦片,禁种后,她便辍学在赌场里当发牌手。这个身材修长、面目清秀的女孩,不愿在这贫穷的地方待一辈子,特意在赌场里学了不少中文。

在杨梅清看来,果敢地区的人很复杂,她不喜欢呆在这里,想早早的去外面闯荡。

陈富就是在果敢老街遇到的杨梅清。

这个女孩的经历和现实吸引了他,于是,这个在果敢溜达了近一周的重庆籍导演开始确定拍摄方向——战争后的缅甸女孩的生活,这给他的《边境少女》纪录片定下基调。从而解决了陈富“没有剧本、没有具体要拍摄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团队,该怎么拍?”的问题。

在此之前,陈富是重庆一家媒体的调查记者。2008年,这个28岁的男人辞去记者工作,转拍纪录片,其创作题材大多源于当记者时期积累下来的线索。

2009年8月,缅甸军政府和果敢同盟军发生武装冲突。

陈富将注意力转向了果敢,他想把战争中的果敢全部通过镜头记录下来。

女孩开起半色情卡拉OK

杨梅清成为这场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孩子。

然而,她变了,不再是那个充满梦想,想当一名幼儿园老师的少女。她学会了抽烟、喝酒,然后靠自己在赌场赚的钱开起了一家卡拉OK。

这是一间破陋的屋子,粉红色灯光,小电视,客人在里面疯狂地吼,整个街道都是吵闹的唱歌声。杨梅清就在这里面,陪客人喝酒,陪客人开心。

表面上是卡拉OK,实际却是她带领着手下的女孩们从事着半色情的行业。杨梅清说,只有果敢的夜晚才能让人放松,在啤酒和音乐中跳舞,能找到狂欢的感觉。

战争,让女孩变成了另一个样子,同样也是战争,让陈富在未来三年的时间,只拍这个女孩。

然而,在缅甸拍摄并不是那么容易,陈富一行人在果敢的某酒店里待了快一周,把电话簿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只要跟缅甸扯得上一点关系,从做生意的到搞学术的,他全都问了一遍。

最后,是一位网友的开赌场的朋友帮助他见到了果敢最高长官白所成。

陈富还记得初见白所成的情景,他被带到一个大房子面前,门口站岗的军人并没有搜他的身,白所成远远地坐在会客厅的另一头,几乎看不清长相。陈富告诉白所成,自己没有官方背景,只想留下一些影像,也许十年二十年后这会成为了解这段历史的史料。面色严肃的白所成绷紧的脸终于松弛了些,最后白所成找来一位情报处长徐姓军官,要他配合陈富。进而陈富才顺利地拍摄最难的赌场和军队的镜头。

约心仪的男孩偷渡失败

这场战争,让杨梅清直接失去了她的爱情。

有一个叫杜宾的男孩说,“我喜欢你”,她直接给了男孩一巴掌,然后答应了。其实男孩很帅,她暗恋了他两年,就在战争前一天的情人节,两人在国门相遇,杨梅清约他一起偷渡,却被人给拦截了。后来,杨梅清再次偷渡到中国避难,但男孩没有过去。

从此以后,她再没见过那个男孩。

杨梅清更恨“老缅”了。她迫切想要离开这个地方,她希望到中国找一份工作,赚一点钱,然后找个中国老公嫁掉。

战争留下的创伤还不止如此,果敢许多店面都空空如也,一饭馆的老板说,对面的万盛招待所有10多台彩色电视机,战乱一开始,有五六个人冲进去抢。商店里卖的玉器、手镯、金镶玉也全部被抢走,许多家庭的冰箱、电脑等也未能幸免。

杨梅清怀念战前的果敢,她说,小的时候,还没有发展得那么好,树很多,赌场只有2-3家,显得很古老。

频繁的采访,让陈富发现,这里越发沉重。

果敢军人手中AK47的枪口萧条、弹痕累累的果敢、惊慌痛苦的果敢人,这些画面逐渐在他的视频中成影,成形。

一个长官告诉陈富,三天的时间,他的手下,死了五个,受伤三个,失踪三个,战争中的他们并没想过要活着回来。

一位母亲一边用干枯的双手抹眼泪一边向陈富诉苦,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只有26岁,还没来得及讨媳妇,就死在了战场上;另一个在战乱后便失踪了。

一排破败的屋子,很多士兵被一起关在铁笼子里,被炸死。“现在闻起来还有尸体的味道,很臭。”

战争之后,学生开始陆续返回学校报名,教中文的老师在课堂上安慰学生,外面的形式已经稳定下来了,要安心的在这里学习,听老师的话,有没有这个信心?

教室里的学生们一阵沉默,老师随即问,“傻啦?”这才有几个并不整齐的声音回答“有”。

空荡的教室里,稀疏地坐着几个学生,开学第一天,报名的只有11个人。

离开缅甸独闯老挝

影片的最后,杨梅清准备离开果敢,去老挝投奔她的姐姐。

她的父亲仔细的收拾着行李,边收拾边嘱咐,要注意安全,离老缅远点。

杨梅清拖着行李箱离开家的时候,她的父亲站在铁门前,一直望着。

杨梅清说,她没有国籍,没有身份,不知道能走多远。

就在这个女孩离开不久,她的父亲就因贩毒被捕,被判死缓,而这个女孩的大姐,则因为赌博输掉了家里那辆唯一的汽车。

陈富没有纪录片中把最后的结局告诉观众,画面的最后,是一帮孩子们在坐满了的课堂上学拼音,而学校外面,一个小孩赤着脚,嘴里咬着一块糖,眼里满是天真。

战后的果敢还是那个样子,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是汉族人,流通的是缅元以及人民币,学校教的是云南汉话,手机是中国移动号码,座机也是云南临沧区号。

老街却多了一层阴霾,一个年迈的母亲在镜头前长嚎般的哭泣,失去孩子的母亲,找不到弟弟尸体的哥哥……每一个人表情僵硬着。

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陈富去了果敢三次,每一次见到杨梅清都不一样。他亲自见到这个14岁的女孩是怎样一步一步变“坏”的。

三年过后,2000多分钟的素材,接近半年的剪辑时间,最终被剪辑完成这部近一个小时的《边境少女》。这部片子目前在优酷网上的点击率超过800万。

如今,对于这个女主角杨梅清的近况,陈富有点担心:“现在女孩没有和他联系,不知道现在影片的播放会不会给她的生活造成困扰。”

文/本报记者 徐涵 采写

陈富,1982年生。曾获2008年上海国际电视节真实中国导演计划“最佳提案”、“最佳媒体大奖”,2009年中国国际纪录片选片会金奖,作品入选2010年香港华语纪录片节、东京全球环境电影节、巴黎中国银幕电影节等。与弟弟陈贵合作拍摄的《边境少女》获2012年阳光华语纪录片奖银奖,2012年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以超过800万次的点播率创下优酷网纪录片播放纪录,目前在优酷纪录片频道排名第一。

本报记者 代茂增 摄

个性市长 耿彦波

山西大同市长耿彦波调任太原,不少市民联名挽留。

这一风波通过微博、帖吧等在网络迅速扩大,耿彦波作为一名个性官员的形象亦被扩散。

从晋中小城灵石,到省城太原,耿彦波向来敢作敢为,在赢得“最牛市长”称号的同时,也有人说他大搞政绩工程,并送他绰号“造城市长”林林总总的标签,让这位个性官员的仕途,一直与争议声相伴。

外界的诸多评论中,耿彦波是个铁腕市长,与当年著名的仇和市长一样。仇和后来官拜省委副书记,耿彦波的仕途是否也能如此顺畅?

像工头一样的市长

这个市长有很多的特别之处: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不用写作班底,而是亲自起草。不爱开会,十几个会并成一个会开。通常情况下,这位耿市长每天会在早上五六点出门,在街边买上一个烧饼,边走边吃,到工地巡查,满城地跑,双休日也不例外,平时在办公室里根本找不见他。这一现场办公模式立刻博得了市民好感:“见市长比见局长容易”。

“要让这个城市兴奋起来。”这是耿彦波经常说的一句话。自2008年初出任大同市长以来,五年时间,耿彦波陆续推出雄心勃勃的古城重建等一揽子计划。

耿彦波的整体思路就是把大同古城恢复到明代的格局,这个整体的改造是非常庞大的,古城里面的所有现代建筑都要拆掉,然后复建成明代的格局。在古城之外打造新城,引进新的产业,现在的楼房都在新城发展,包括现代化的场馆。

当地人在形容此前的大同城市形象时,调侃说:“污水基本靠蒸发,垃圾基本靠风刮,游商基本没人抓,市容基本无人夸。”

所以上任五年来,耿彦波一直在为大同古城改建筹集基金。“他一来就一头扎在城建里。”耿彦波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耿彦波对城建特别内行,所有的规划项目都要亲自核审,包括每张图纸、每个厕所的建设,办事效率很高。

在下属眼里,耿彦波要求完美。一旦发现干部在工作中的惰性和敷衍,便当众批评痛骂,有时会让人“下不了台”。耿彦波每天巡游在工地,俨然像个工头,不让工程有一点瑕疵。两位专门人员会随侍左右,记下耿彦波在工地的事项安排。

在耿彦波强势推动之下,现在的大同市“一轴双城”发展构想已具雏形——以东城墙外的御河为界,西边是旧城,3.28平方公里的明代古城将于不久后全面完成修复,完整地重现其历史风貌,东边新城御东新区也现初貌。

争议“造城”

大建先大拆。

“整个城市像发生了地震一般”,不少当地人曾如此形容。旧日执政的灵石、榆次等地,耿彦波因拆迁就与争议声相伴,有人给他送过花圈、寄过子弹,这位“恶人”在大同亦不是清淡开场。

耿彦波首先向街面上多年拆不掉的违建临建房开刀,而这些违建临建房很多都是当地一些领导干部建的。干部的违建临建房全哗啦啦应声倒下,一位基层官员称,耿彦波犯了官场大忌。

但无疑,耿彦波此举赢得了民心。凭此威信,加上大同市民们太想让城市变样了,此后一年多时间,耿一声令下,大部分人连未来房子在哪里都不知道,甚至有人连拆迁协议都不曾拿到,就“稀里糊涂”地过渡去了。市民搬迁后腾出的公共空间,让耿彦波的修路、绿化工程颇顺。

也不是没有人反抗过。从2009年开始,钉子户涌现,上访、堵路、告状的情况和场面不断。这部分人中尤以商户反弹为最,有老弱病残的困难家庭,住楼房的住户也普遍抱怨利益受损,“方案不给地段补偿,不给装修补偿,不区分原住房层次和朝向。”

但耿彦波对于拆迁的进度要求极严,在限时拆迁的高压下,执行者的过激行为未能避免。有媒体报道,遇上钉子户,有时候拆迁人员齐上,一边把人拖出来,一边就拆开了。

此外,令拆迁户非议如潮的是,“先拆迁后安置”的程序合法性——被拆迁户由政府给予一定的租房补贴,租房居住等待安置房建成,这必然造成了拆迁户的不便。

可耿彦波顾不了那么多,“等盖起来(安置房)再拆?那城市发展就要受影响;你不拆城市空间就没有,所以先拆后建,那是前期的一个必然。”时间,是耿彦波最稀缺的东西。

“大同在透支,是在负债投资建设。”一些人认为耿彦波是理想主义者,有些想法有想当然的味道,对旧城大规模的改造也有争议。但更多的人是出于对耿中途离开可能导致政策生变的担忧:“他万一走了怎么办?留下一个烂摊子谁来收拾?”

如今,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古都修复进入到最关键阶段,再过两年左右即可基本完成的时候,耿彦波被调往太原任市长。

骨子里是文人

现年54岁的耿彦波出生在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一户农家。皮肤黝黑,身材瘦削,声音平静低沉,大部分时候面色严肃。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的他,年轻时能全篇背诵《论语》。他认为自己骨子里是个文人,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有独特的情结。

大同模式是他对以往执政经历的一次延续和拓展。上世纪90年代,他在山西灵石县担任县长时,修缮开发了王家大院;2000年被任命为晋中市榆次市委书记,又修复了另一座晋商宅群常家庄园及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改造完成后,有人打出“谢谢你,彦波”的横幅,但也不都是肯定之声,耿彦波调离榆次后,“吕日周第二”的争论曾甚嚣尘上。

2007年有媒体调查,耿离任榆次三年后,榆次财政收入有所上升,但是没有改变“吃饭财政”的窘境。榆次财政局局长智景林透露,虽然财政收入有所增长,同时没有新建项目,但直到当时的财政累计仍是赤字。“2000年榆次的财政收入是24500万元,按照分税制可用财力只有7700多万元,政府每年固定支出2000万元,剩下不到6000万元,一年工资需要支出一个亿,这样就有4000万元的缺口。”

耿彦波在无数的讲话中问得最多的几句就是“是多留遗产,还是多留遗憾?”、“是做官,还是做事?”、“是挨一时骂,还是挨千秋骂?”耿非常坚持:“像搞城建面临拆迁,影响大家眼前利益,暂时挨骂不可怕,只要我是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就要坚定不移走下去”。

他对自己古建保护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的思考充满自信,但受制于官员的任期约束,缺乏时间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去证明它。2004年,他从榆次履新太原,榆次老城保护尚未完成;2006年6月,他担任太原市副市长,铺开太原历史上规模最大、一年投资70多亿的城市改造工程,但一年多之后,他又受命来到大同;五年后,大同新貌还未彻底完工,他又再次被调回太原。

本报记者 胡芷滔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