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影响和阻碍文化产品消费的主要因素
重庆市市民最喜欢的文化消费形式构成表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读书梦。那些被认为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书店却纷纷消失在城市的地图中。书店似乎成了一个怀旧的词,变得与时代格格不入。重庆工商行政网显示:2013年重庆书店883家,其中存活202家,吊销110家,注销571家,生存的书店仅仅占34%,这意味着书店举步维艰。尽管实体书店的处境频频见诸报端,但严峻的现实不能不让整个行业集体焦虑。
国营书店卖“苹果”,民营书店卖咖啡,独立书店消失,店主丰满的理想,经营上冰冷的现实,文艺化的坚持,构成了它们复杂的生态图景,书店类型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一种生活方式的消失才值得思考。
3个独立书店的死磕
书店每况愈下,而代表城市文化气质的独立书店却默默地留下了它们的理想与死磕的背影。我们试图寻找出更多以自己的方式坚持活下来的书店,但最终只有精典、喜马拉雅、博来居3家书店停留在小小的版图上。
高楼下15年孤独背影
在解放碑繁华的街面上,走下一段长长的阶梯,一间堆满书的屋子出现在眼前。比起庞大的高楼,时尚的商铺,街面上的车水马龙,这里显然要渺小、朴实、安静得多。这里就是精典书店,书籍的摆放密集,另一侧很特别,玻璃橱柜里摆放着精致的钢笔、笔记本等附属文具。就是这小小的咖啡馆和这些文具占到了整个书店收入额的50%。但是在解放碑这个地段,精典的生存面临的是沉重的税收,增加的人力成本和不断上涨的房租,去年仅仅在房租上就上涨了15%。尽管精典书店每年都会接受渝中区宣传部文化产业基金所给的补贴(2010年,由5万增加到10万)。但书店每年亏损3辆帕萨特。补贴可谓杯水车薪。“精典书店的员工陈晓芬打趣地说,店里的顾客都说我们是精神贵族。”
理想的坚持与合伙人的“背叛”
书店要活下去,离不开经营。有经营,就不会纯粹。大多数书店,都要遵循这一商业法则,与精典书店相比,远离主城的喜马拉雅书店活得相当另类。运作6年的书店,居然没有定位,没有精心的策划,在常人眼里这是极不正常的。单纯的书店不赚钱,如果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撑,逃脱不了倒闭的宿命。这是国内书店普遍遇到的现实。不过老板刘景活并不回避这个问题,我的书店没有明确的定位,读者在这里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顺其自然或许顺理成章是喜马拉雅书店最好的状态。
对于外界评价喜玛拉雅艺术书店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家的客厅。刘景活觉得一个书店的形态很难定义。他坦言,并不是自己如何高尚,一定要给书店一个特定的形象和人文地理的符号。
一般的书店都要有销售,商业的说法叫生意。但喜马拉雅书店不赚钱,是靠刘景活养。房租、水电、购书、志愿者工资,一月下来在两万左右。别人都用营业额来判断业绩。而喜马拉雅书店,主要不是卖书,没有收银员,更谈不上收入。
在店里唯一看到的是跟书店有往来的出版机构、社会团体、名家个人的捐书目录。2007年书店成立之初,也曾经试着经营,但文人干商人的活,总显得不搭调。刘景活不愿过多谈及合伙人。在他看来,合伙人现在的茶楼也是一种更好的活法。合伙人也提出另一种经营模式,培训每年艺考的考生结合教辅书来把书店扩容。刘景活打消了此种想法。考虑到合伙人年轻许多,没有固定生活来源,长此以往不能承受。以自己的爱好,要别人走同一条路,别难为人了。就这样,喜马拉雅书店的经费全凭接雕塑项目来维持。
理想与激情已经消散
周智勤说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改变,靠其他方式来挽救书店始终不是最佳状态。店里会有家长带着孩子去买书,半天下来挑了两三本,最后筛选一下,买走的可能就只有一本,或是什么也没买。如今家长舍得花几百甚至上千块给孩子买衣服买鞋,却很难一次性给孩子买上一百块钱的书。
在这样的市场和消费理念之下,茶水、咖啡和社科、女性类书籍是博来居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周智勤眼中,当下经营书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为始终回避不了租金、员工工资的大开销。博来居一个月固定开支就得三万左右,以个人的力量来支撑是举步维艰的。很多书店在还没支撑到可以盈利的那一天就已经倒闭了,台湾的诚品书店在前16年都处于亏损的状态,能够走到成功的这一天,背后强大的资金和专业营销团队功不可没。
书店的命运和人一样,有些人生下来就注定有强大的背景,结实的靠山,有些人却在为生计而奔波劳苦。博来居不是“高富帅”,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没有专业的团队。在各种市场竞争与挤压之下,走到哪步算哪步,已经不像当初那么斗志昂扬、充满理想与激情了,今后的路就随缘吧。
探路 苹果加咖啡
书店集体跌入寒冬,已是不争的事实。转变经营模式或许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重报图书公司的李元胜心有余悸地说,2013年2月底,作为重庆解放碑地区唯一的大书城,都到了出租最有价值的售书场地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沮丧的信息。书城是文化场所。如果有其他产品的出现,那还叫书城吗?
像这样的现象,并非重庆书城一家(所属新华书店)。西西弗进入重庆后,选择了与龙湖商业合作。北城天街店、西城天街店和NOVO店都是开在大型百货商场里,商场巨大的人流量能给书店带去人气,书店的加入也给商场增加了人文氛围,使店面租金可低于市场价格。事实上,在这之前多家书店试图改革,但以失败告终。
精典书店老板杨一说,2002年,重庆首家大型图书超市“现代书城临江门店”在解放碑魁星楼开业,卖场面积达近万平方米。2005年4月,该书城因巨额亏损不得不关门歇业。2006年底,四川民企经典书城控股斥资3000万元,再次选址魁星楼成立重庆经典概念书城,与同在解放碑的重庆书城成犄角之势。到了2010年,这家书城悄无声息地淡出了市场。
如今的魁星楼俨然是黄金珠宝与KTV的天下,附近充斥着药房、驾校与鸡汤餐饮店,楼前的空地也被无数豪车占领。尽管这个行业无比艰辛,但对于所有的书店来说,都希望获得政府补贴。
政策 迟迟不见的阳光
2013年1月27日,重庆市人大代表肖陵向媒体透露,未来5年,重庆将在渝中、江北、巴南、万州、沙坪坝大学城等地建设十大书城。其中,最大的书城命名为“重庆中心书城”,选址江北观音桥商圈,面积4万多平方米,是现在解放碑重庆书城的3倍。
与风风火火的建设大书城项目相比,个体书店却是嗷嗷待哺。2011年6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登出了这样的一则消息:民营书店倒闭的情况已引起了新闻出版总署的重视。除了大的书城建设,也要为小的实体书店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以保持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
两年过去了,无数的书店从城市中默默消失,就算还存在的也是在做最后的挣扎。可是所谓的留足空间,增加补贴,都不知去向。
面对民众和书店的抱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透露了实情。文化部门比起实权部门(如财政),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三部委的文件,在执行层面总会受到利益集团抵触。重报图书工作的李远胜深有感触地说:“新星书店一度在大都会开店,我等人的时候爱去那里逛,后来租期到后被大都会赶走了,理由是认为商业价值不够。”
媒体人曾颖在谈书店时表示,城市化建设中,文化不是GDP,未能纳入政绩考核,政府体制畸形,责任不明,部门与部门之间踢皮球。这或许是文化改革最大的阻碍。在民营书店眼里,政策依然是迟迟不见的阳光。
诉求 获得国民待遇
重庆精典书店老板杨一表示,书店作为图书产业链条的终端,在网络购书潮中所受到的冲击最大,自2006年以来,精典书店平均每年销量下滑都在 10%以上。网络书店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方便。但是,网络书店过低的折扣对于整个实体书店冲击很大,许多读者将实体书店当成了网上书店的看样店。网络书店可以拿着融资的钱,通过恶性折扣战扩大份额,敢于现在赔钱买未来,而实体书店是靠现实的盈利生存,两者在商业模式中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状态。
实体书店每卖一本书的毛利大约为30%。“毛利看起来很高,但民营书店往往要拿出其中一半以上的比例付房租。”杨一告诉记者,现在精典书店的门面费用从5年前的每年50万元涨到如今的70万元,此外,人工费每年也要上涨近10%。
“来书店买书的人越来越少。以前我们每天能卖300多本图书,现在即便是节假日销量都很少卖到100本。这也进一步缩小了获得利润的空间”杨一说。
“这个行业的产业链是畸形的,利益分配非常不均匀,我们希望获得国民待遇。”杨一说,图书销售产业链里有2/3以上的利润都被上游拿走了。
业内人士肖伦铸介绍,国营书店与大多数的出版社都曾同属新华书店体系,与各地出版社有固定合作关系和优惠条件,省略了图书批发商这一环节,利润空间要大一些。同时,税费的差别也大。另外,我国在图书经营品类上也有准入限制。中小学教辅类书刊只能在新华书店集团旗下的书店售卖,民营书店则无权销售。而这类书籍往往是刚性需求,仅中小学教辅类书刊重庆每年销售额都在数亿元规模。
专家观点
阅读习惯的缺失是导致文化场馆萎缩的原因。就重庆而言,书香重庆这样大型的全民读书活动年年都在搞,但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这跟重庆城市性格中的“急躁”有关。让这个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缺少了书卷气质,与重庆作为直辖市的形象极度不匹配。重庆需要梳理自身的文化,从官方到民间都要把这种文化看成是爱国爱家的涵养。——重庆市社科院邓平
给全国书店免税,一共不过二十余亿元,全国民营书店的税收则不到十个亿,而具体到重庆民营书店的免税就更不多。给重庆书店免税投入不多,但作用突出:不仅可以振奋重庆书业的士气,让经营者感到政府的关怀,增强卖书光荣的底气,增加销售网点,丰富书店形态;同时可以促进就业,也利于书店经营的规范和产业的升级。——重庆文史研究黄可俟
读者建议
谁也不希望书店的风景消失,希望能留住承载文化涵养的书店,找到看书的感觉。地标书店房租补贴。书店,他们公益性强,是重庆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代表。建议政府对他们给予一定的房租补贴。让重庆的城市街道上,不只充溢着商业和消费,也给文化和涵养留下一点空间。——张茜
公益活动项目补贴。目前许多地方都设有一些专项的文化创意基金、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阅读促进基金等,建议对书店的部分公益活动给予一定的项目补助。——宋亚军
银行贷款或多方融资。独立书店很难贷款或融资以进行维持经营或进行扩张式的发展。给予独立书店贷款帮助,有利于独立书店向基层和社区的扩展,让更多的人获取知识。——李炼
维护图书市场的公平。在独立书店销售额原本有限的情况下,打击盗版书也是对独立书店良好发展的一种保证。——吴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