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文化·新巴渝-引廊难入市·重庆画廊现状调查

日期:06-05  来源:重庆青年报

引廊难入市

重庆画廊现状调查

现代意义的画廊,脱胎于19世纪,流行于欧洲艺术的沙龙体制。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产生初具画廊雏形的书画店。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诞生了专业画廊。重庆第一批专业画廊始于20世纪末,重庆画廊起步较晚,处于市场开发阶段,入市很难。

2006至2008年,国内艺术品投资市场火热,画廊“雨后春笋”般增长,全国约39%的画廊成立于此阶段。而今,艺术市场有所回落。从去年媒体宣称国内实现盈利的画廊仅占7%,到近期韩国画廊陆续撤离北京。近年来持续“风生水起”的中国画廊业,开始蒙上一层“愁云惨雾”。

在北京等艺术发达城市“一筹莫展”时,重庆画廊业并未受到金融危机打压。业内人士称重庆画廊处于边缘化地带,艺术品市场不活跃,泡沫未明显产生,市场回落不显著。

面对落后现状,重庆画廊业如何实现突破性、持续性发展?步步为营的愿景背后,重庆画廊需要更长远的眼光、更广阔的视野来定位渝派艺术发展之路。

优秀画廊不足一“巴掌”

画廊在不少人看来可能是个“烧钱”行业,甚至是一种富人才玩得起的游戏。但在重庆,许多画廊都是“白手起家”。

“重庆创办画廊的门槛其实很低。外地一间画廊投资数亿司空见惯,但不少人在重庆开画廊最初是从几万元甚至几千元做起来的。我是从2009年花了4000元转让费在黄桷坪的艺术交易中心,租了一个12平方米的小门面开始办画廊的。”原创19画廊总经理向小淑如是说。

张丽2007年从川美毕业,学习油画专业的她从2005年便开始经营画廊。当时的张丽没有任何画廊运营经验,在南坪租了一间面积很小工作室开始“卖画为生”,凭着3000元钱,她开始了自己的画廊之路。“ 现在来看,当时的自己还是学生,所以拿着3000元钱都敢开画廊。那时为了维持运营,我还要卖自己的画。”张丽补充。

黄桷坪是重庆的艺术中心,也是重庆画廊的聚集地之一,从这里走出过无数职业画家和策展人。“但这片‘沃土’却没能哺育出能够让‘川美人’引以为傲的画廊,重庆画廊数量虽多,但难以获得艺术和市场的高度认可。”策展人陈姣坦言。

2007年毕业后,张丽把门店搬到了大礼堂泰古艺术长廊,面积有80多平方米。2009年张丽在母校川美附近开了印象画廊的分店,没多久分店就关门了。“我现在的门店在重庆专做油画的画廊里算中型的,还有更多的画廊没门店,以工作室的形式存在。其实,要开画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手笔,开我这样一间画廊大概需要 30至50万元。重庆真正称得上好的画廊,还不到一个‘巴掌’,用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下午三时许,印象画廊内空无一人,张丽坐在凳子上怔怔地望着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屏幕里正在放着热播剧《金枝欲孽2》。“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今天下雨,店里人少很正常。平时人就比较少,在重庆真正欣赏艺术的人还很有限,不过画廊还是有盈余的,加上我带学生的收入,每月有1万元以上的纯利润。”张丽如是说。

“把视角放在全国来看,重庆称得上艺术层次高、专业度高和行业口碑佳的画廊不到5家。重庆其实没有什么专业画廊,按国际标准去做的还很少。”重庆第一批画廊之一的锦瑟画廊创始人张琪说。

交易品的高不成低不就

“一方面,重庆画廊渴望突破重重壁垒,达到‘北上广’那样成熟的艺术市场接受度,另一方面又受到整体交易品价值不高的制约,这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交易品成为重庆画廊市场的主力军。”一位不愿具名的收藏家陈某说。

“虽然有的画廊一幅作品标价数万元甚至更高,但实际卖价远低于此。有些画廊糊弄外行人,拿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混淆视听,尤其是一些打着后现代旗号的当代作品,标价虚高实际很难卖出去。我参加过很多次画展,发现真正畅销的还是那些画风扎实细腻的老资格画家的作品,一些投机取巧的后生之作糊弄不了行家。”在川美创办美术培训班的刘先生如是说。

据2012年《芭莎艺术》画廊调查问卷反馈数据显示,33%的被调研画廊年销售总额为100万元至300万元。

“我们2011年的销售额大约200万元,在重庆市场已经算不错的,但仍然处于亏损状态。”渝州美术馆(原渝州画廊)馆长吴懿表示,“今年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完成500万元的销售,到目前为止,大约完成了不到70%。其实即使完成这个目标,美术馆仍然亏损。”

向小淑在开画廊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其中最始料未及的是与大众审美的距离太远。“经常有人走进画廊,瞄了瞄价格非常吃惊,问我为什么一幅画要卖这么贵。甚至有人说这不就是挂在家里装饰用的东西,凭什么卖这么贵?我每次都要给他们耐心解释,之后还是感到失落,这种审美差距很难改变,只能选择接受现实。”

泰古艺术长廊内开着10余家艺术类门店,其中有3家画廊。阿虫画廊以经营国画为主,不远处的文古堂画廊正在进行装修,一摞摞一米多高的画作和材料被淡黄色牛皮纸包裹着堆放在地上。里面的书画作品,从100元到数万元不等,其中价格200元至800元的临摹工艺品最为畅销。

“我店里最贵的一幅画售价2万元,是一幅当代临摹作品。重庆这边市场撑不起来,同样的作品,如果在成都,可以卖到7万元左右。有时候一些外地买家会来我这里买画,本土懂的高价买进一幅画的人很少。一般的顾客来买画,只舍得花费几百元。”张丽认为重庆的画廊市场交易价偏低。

缺乏行业标准的粗放经营

“到目前为止,重庆的画廊行业还没有专门的协会,关于准入制度也未有具体标准。最近媒体曝光,成都画家接受‘粉丝’邀请,帮忙鉴定两幅画廊买来的画作,结果两幅作品均为赝品。这恰恰说明了目前画廊市场的漏洞,真伪的判断缺乏权威认证,仅靠企业口碑是不够的。”张丽坦言。

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画廊市场普遍呈现小规模持续发展的状态。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就是职员人数和经营面积。按照企业标准来看,画廊行业大多处于小型或者微型企业范畴,就职员人数而言,62%的画廊都集中在有5至10名职员,20名以上职员的画廊仅占到4%。

张琪说:“目前锦瑟画廊总共有十余位员工,目前我们的画廊规模并不大。还有更多画廊,因自身经济实力,采取家庭经营方式为主,职员人数不足5人的居多。重庆一直都不是艺术市场的中心,只是艺术市场的边缘地带,金融危机影响不了我们,企业规模不可能一下子突飞猛进。”

而国内画廊在签约年限方面,主要集中在3年、5年及以上两个区间。签约代理制,是当代意义上的画廊的重要运营机制,而在重庆却没有严格意义的规范化标准。“从现有签约艺术家数量和签约年限来看,中国画廊市场还处在逐步完善的发展阶段。我国有6%的画廊没有签约艺术家,而重庆远不止这个比例,粗放式小作坊式画廊占据市场,不可能具备签约艺术家的能力。”陈姣补充说,尤其是在重要艺术集聚区之外的画廊中,签约机制还有所欠缺。

重庆画廊的经营面积分布也比较分散。全国面积在200至499平米的画廊数量约占40%,而在重庆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画廊为数不多,且零星分布。“南滨路上的长江汇当代艺术中心是重庆规模较大的画廊,它的当代美术馆总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但艺术其实只是用来搭载商业的,如果不是有红酒、茗茶、美食等商业元素的嫁接,恐怕在重庆无法经营如此庞大的一间画廊。”向小淑认为纯专业画廊在重庆难以做大。

下午两点左右,泰古艺术长廊内一家书画院已关门

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裹挟

当代艺术市场的良性运行需要产业链基础,在重庆,链条的脱节导致了恶性循环——艺术市场的萧条、艺术家资源的流失,川美教授、策展人王林认为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在重庆的经营相当困难。

锦瑟画廊成立于1998年,15年来,锦瑟画廊前后代理经营过近200位艺术家的作品,藏品中也包括罗中立、庞茂琨等川美知名艺术家的画作。但在近年的上海艺博会上,锦瑟画廊曾清一色地带去贵州“城市零件”艺术群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对此,张琪认为“贵州与重庆的年轻艺术家相比,川美的作品要乖巧些,属于学院派,而贵州的作品更荒诞,这是新的艺术视角。挖掘新的画家、培养新的作品也是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

与此同时,王林持不同看法,他认为锦瑟画廊近年来之所以主推贵州画家,主要是川美画家要价太高,重庆的高端艺术市场有限,导致画廊赢利空间受限。在现实利益面前,知名艺术家纷纷选择签约其他城市,放弃扎根重庆的念头。

“目前重庆的画廊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论市场还是艺术的氛围都还没有形成。作为消费者,许多人意识不到这些是艺术品,认为值不了这么多钱;作为艺术家本身,出名后就会感到本土市场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于是‘良禽择木而栖’,选择与市场接受度更高的城市签约。”向小淑表示重庆名家流失严重。

“重庆的名家流失外地,名家撑起了艺术价值却无法拯救重庆的艺术市场,因为重庆目前不能给予一些名家一个满意的市场反馈。另一方面,在重庆,许多艺术价值有限的‘菜画’却赢得了市场,一幅精美的临摹作品不过几百元,许多百姓乐意购买这种工艺品,但实质上这对原创艺术家是一种伤害。”陈姣如是说。

张琪回忆,她和姐姐的第一个店开在七星岗中天装饰城。“我们当时叫锦瑟艺廊。因为按照专业的要求,我们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画廊。除了卖我们自己的土陶外,就是卖一些川美的同学临摹的世界名画,也就是业界所说的‘菜画’,‘菜画’和土陶为我们带来了‘第一桶金’。”

稳步发展需“长线”培养

在王林看来,尽管重庆有着当代艺术的先天基础,但当代艺术在重庆的建设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用王林的话说,重庆大量的人口都从事机械化的生产工作,文化意识薄弱,没有文化消费的习惯,也缺少参与文化活动的基础。“说到对当代艺术的关注,连媒体也是麻木的,报道甚微。”王林说道,“3000万人口的一个大城市,重庆市的美术馆却挂在四川美术学院校内,这玩笑开大了。”

评论家廖上飞认为,在欧美等国,前卫画廊的存活主要依赖于基金会和政府公共财政拨款的支持,商业、营利性画廊主要靠出售艺术家的作品维持自身,并且每个商业、营利性画廊都有自己独特的投资点和经营风格——没有自己独特的投资点和经营风格的画廊注定出局。然而,重庆在这方面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我在重庆做了十多年艺术品投资生意,但真正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在我的画廊投资艺术品的估计只有十几个人。做企业的,每年可能投入100万元搞艺术收藏,而一般收入的,可能只花两三万元。画廊生意真不好做。首先是受众面小,另外得有钱。艺术品的流通还是个问题,目前艺术品的流通性比较差。相比之下,股票、房子变现的能力比较强。”张琪认为画廊并非快入快出的行业,需要理性经营并“长线”培养市场。

向小淑表示,画廊的市场靠积累,不会急速增长,也不会递减。“我现在基本能够保证有一定盈利,这么多年来积累的客户资源是关键。画廊需要慢慢养成,包括客户对画廊的接受也有个过程,先从认识到购买,然后再到建立信任,形成购买习惯。慢慢地,客户口碑传开了,市场也就活跃起来了。”

重庆本土画廊,大部分靠的是回头客。张丽认为,“重庆的艺术市场还比较狭窄,消费能力有限,但这部分相对固定的人群也给自己的生意带来了保障。回头客不仅会持续购买店里的艺术品,还会介绍一些相同爱好的人一起来购买,并逐渐扩散给圈子内更多的人知晓。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但需要时间的积累,画廊最难的就是起步阶段,熬过来就好多了”。

文/图本报记者 李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