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热点·特别报道-长江上游渔业资源调查

日期:08-29  来源:重庆青年报

长江上游渔业资源调查

2013年8月,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渔委)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下简称WWF)联合发布《2013年长江上游联合科考考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直指长江源头地区鱼类自然资源状况濒临崩溃,其原因被归结为水利工程建设和人类生产活动。但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体均把这份报告中的内容解读为长江上游渔业资源濒临崩溃,长渔委主任赵依民告诉记者这属于误读。长江的生态环境再次引起公众关注。

渔民在长江上捕鱼IC图    点击查看大图

“渔业资源濒临崩溃系误读”

在报告发布后,有媒体把报告解读为长江上游渔业资源濒临崩溃。就此重青记者致电长渔委主任赵依民。

赵依民告诉记者: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是不同的概念,哪怕上游有几百种鱼类,作为一个水生生态系统原来是健康的,经过修坝截留后把它片段化,很多物种会消失。也许剩下一两种鱼类在库区,它们可以活得很好,生长很多,那叫渔业资源,可以进行捕捞;金沙江历来也没有多少渔业资源,所谓渔业资源是为行业利用捕捞、用来进行商业生产、提供社会供应的,金沙江里没有一种鱼是这样的。

“其实是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物物种越来越少,环境要崩溃,如果按照规划把25级电站按照规划修完,那肯定环境崩溃了。”

据WWF上海办公室主任任文伟介绍,在短短的12天内,考察团走访了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到海拔1000米以下的峡谷地区,了解以鱼类为代表的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和自然变化情况,以及传统农牧活动、水电开发等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流域健康及生态安全产生的直接影响。

此次考察对玉树、石鼓和赤水三个样点的鱼类资源采样结果分析显示,整个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面临严重威胁。

中科院水生所等多家科研机构的监测数据表明,长江中的“四大家鱼”鱼苗量急剧下降,由上世纪50年代的300多亿尾降为目前的不足1亿尾。金沙江流域历史监测到鱼类有143种,而此次科考中的三次鱼类资源采样仅仅发现17种鱼类样本;其中还有三种外来物种,其种类、数量和个体大小均较土著鱼种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性。

科考队对金沙江上游的考察发现,水电项目前期工程准备工作对沿岸生态环境造成显著影响。为修路而进行的大范围采石挖沙以及坡耕地开发等活动,严重破坏了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沿岸生态系统,造成植被破坏甚至大范围破坏,加速水土流失,增加了地质和极端气候风险。

“因为原有的生态环境和水文情势都发生改变,许多物种无法生存,所带来的恶果在短期内也许没法体现,但在白鳍豚没有了、江豚濒危了,生态濒危了以后,一个不健康的生态系统里没有一个物种是健康的,包括人类。”赵依民如是说。

由此也不难看出,虽然长江上游渔业资源濒临崩溃的说法有过度解读的意味,但长江上游的整体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状况不容乐观。

十年禁渔可行性低

对于上述现象,考察队专家提出了诸如:尽快成立由国务院直属的长江流域管理协调机构、健全和优化长江自然保护区群的布局、长江十年禁渔、生态补偿、探索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收费和补偿制度等建议。

西南大学动科院副院长、渔业专家李云表示:“从理论上说,禁渔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操作难度大,可行性不高。”李云告诉记者:“这份报告的调研主要集中在长江源头,那边小电站确实很多,这个水库的库尾就是下个水库的库头。金沙江主要是激流型的鱼较多,这种情况完全有可能使当地的渔业资源、水生生物资源急剧减少。

“重庆三峡库区好得多,江津、巴南一带到溪洛渡电站这几百公里库尾段是正常江面,流水环境还存在,鱼在这几百公里还能回游,产卵孵化。”

但三峡库区同样也面临渔类资源、渔业资源减少的问题。“上游这些地区资源减少主要是由于修建大坝造成的,但三峡库区的问题比较复杂,还涵盖了人口众多、渔业捕捞强度大等因素。”

“三峡大坝建成后,水流环境从急流型变成了缓流型,静流水使得库区虾、银鱼等中小型鱼类多起来,适应缓流环境鱼类增加,急流型鱼类减少,四大家鱼中的草、鲢、鳙鱼产卵场受到影响,产卵存活率不足,使得其资源补充量减少。”

在谈到十年禁渔可能性时,李云告诉记者:“从理论上说,禁渔是最理想的状态,让生态环境自身去修复是最佳状态。但重庆有几千艘渔船,这些渔民在禁渔过程中都会成为新的移民,而且这些渔民和农民不同,他们以打渔为生,没有农耕技术,转移安置需要培训、补贴等。”

李云还告诉记者,重庆市每年鱼类人工养殖量并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尚存在10万吨左右的缺口需要依靠内河捕捞来补充。一旦长时间禁渔会造成鱼类供应紧张局面,以渔民为下游,物流、餐馆等供应链上的相关环节都会受到影响。“8000艘渔船30000人安置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通过漫长的过程逐步让渔民上岸。”

地区性合理化建议

李云从学界角度给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一、把禁渔期延长。现在的禁渔期是每年的2月到4月,如果有可能可以延长到5月、6月结束,因为整个春天都是鱼类的产卵期。

二、加大资源补充,增殖放流力度。每年国家财政、三峡总公司、重庆市都会拿出经费,进行鱼种放流,记者了解到,来自国家财政转移到重庆市农委的相关资金大概为1000万元,三峡总公司每年投入1000万元。李云介绍放流补充效果明显,但达到自身恢复的效果还需要很长时间。

“放流评估我们一直在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旦资金出现缺口,推迟放流甚至不放流的话,第二年打起的鱼数量就会减少。如果进行放流过后,打捞起来的鲢、鳙鱼明显要大,放流效果明显。但如果要恢复资源数量,不是说鱼2斤左右就可以起到恢复作用,要使其长到七八斤,它才有洄游到金沙江一代产卵的能力,现在的长江中的鱼要活到五六年长到7斤以上难度太大。”

三、推行生态养殖方式。重庆市三峡渔业公司现在做的水域牧场就属于这种,方法是通过拦网把鱼放在江里养,但不加任何人工干预。这种人工管理、自然养殖的产量比天然捕捞产量要高,而且有助于改善水生环境。

李云告诉记者:一般大坝建成后,周围土壤中溶蚀出来的营养物质比较多。在重庆市环保局公布的7月水环境质量月报中表明,73条次级河流(除长江、嘉陵江、乌江外)水质为良好,但在131个监测段面中,有19.1%的支流江段水质差于三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等。

“鱼可以把水体里的碳氮磷,通过食物链转化成鱼的蛋白质,降低了库区污染。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也是在保护水质。”

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条例制定中

生态补偿在不少发达国家已是基本的环境准则,在中国社会各界对长江流域的生态补偿屡有呼吁。作为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现任的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谢德体每次两会的提案都离不开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

2012年3月,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第五次会议上,谢德体向全国政协递交了《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条例》议案。尽管在具体补偿数额上提案并没有给出相关建议,但这份提案在库区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补偿方式、补偿对象、信息公开等方面依然不失为一次有益尝试。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现在看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当时上马三峡大坝的最关键考虑,大坝建成后,我们保证了长江干流保持二类水质,但为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库区牺牲还是很大的。有100万三峡移民不说,库区的支流因为干流水位抬升,流动性减弱,除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大批农民时代耕作的肥沃耕地被淹,被迫开拓坡度较高的坡地耕作,土壤肥力大不如前,只能依靠多施用化肥来增产等。为什么我们不能学习浙江一带的模式,下游获得清澈水源,受益三峡电力的能源优势后,由受益企业、省份向库区进行补偿呢?”

以三峡工程电力资产为主体的长江电力公司2012年年报中表述:随着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化,国家越来越关注水电站库区经济的发展和移民诉求,同时,与水库相关的生态、环保等问题也日益被重视,国家或将出台有关惠及水库移民、长江流域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政策,将可能增加公司成本。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新组成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召开第一次会议,专门听取了国务院11部委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情况的汇报。4月2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工作的报告。

谢德体介绍,相关提案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协调处理,相信未来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条例会有实施的可能。

外媒广泛关注

“李某某案件闭门审理”

8月28日上午9:30,李某某等5人涉嫌轮奸案在北京海淀法院进行不公开开庭审理。

案件进展和本次庭审过程,都受到外媒的广泛关注。

英国广播公司从8月23日起就开始预热本场审判,发稿回顾李某某案件主要内容。8月27日,拉出李某某案件的整条时间轴,发消息称“确定李某某案件不予公开审理”。8月28日审判当日,英国广播公司驻北京站记者仍前往海淀法院门外,拍摄下身着花衬衫的梦鸽进入法庭的一瞬间。记者评论称:“李某某案,引发中国公众对权贵受法律庇荫的愤怒质疑。”

场内进不去,场外情况被路透社记者写进文章:“数十名记者和民众聚集于法院之外。两个妇女举着牌子,上书‘保护母亲、女性和年轻女孩的权利”、‘相信正义’。”

路透社还广泛搜集中国微博上出现的声音,除了援引《北京晚报》和《新京报》官方微博报道庭审进展之外,还将网民的评论翻译成英语加到文章的最后“李氏家族简直是在挑战民众的智商,他们是在用卑鄙的流氓手段来保护李某某。”

《拉斯维加斯太阳报》则回顾了李某某在2011年9月无照驾车打人的历史。

《商业旗帜报》、《马来邮报》则关注《人民日报》2月26日发出的《孩子之过,教育之伤》:“……对社会来说,不仅有损公共形象,还易引发群体对立的评论。”探讨本案所引发的关于强奸和妇女的争论。

重青记者 王静爽 整理编译

赤水河部分河段被指超标

赤水河茅台镇段    点击查看大图

贵州省仁怀市位于本次科考队科考路线之上,流经仁怀市的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生态系统保持较完整的一条支流,但在茅台镇河段,科考队监测数据显示,该段赤水河水中铅、砷等重金属超标10倍以上。

国家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毒理指标项目规定铅、砷含量均不得高于0.01mg/L,但5次监测数据显示,赤水河茅台镇河段水中铅含量两次为0.1mg/L,三次为0.2mg/L;砷含量两次为0.08mg/L,三次为0.14mg/L,铅、砷含量严重超标。

作为著名的白酒之乡,这里白酒企业众多。而茅台酒厂和茅台镇其他酒厂的取水场所正是赤水河,历史上号称酿酒大师汲取“赤水河”甘露酿制的茅台酒,现如今水源连最基本的饮用水标准都无法达到,确实让人唏嘘不已。

《2013年长江上游联合科考考察报告》指出:虽然目前赤水河作为仅存的干流无坝的一级支流,保存了较为完整、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但众多酒业集团的进驻彻底改变了局部河段的沿岸生态。赤水河沿岸以酒产业为代表的密集式开发建设甚至彻底改变了局部河段的沿岸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修复任务艰巨。

作为有毒重金属,摄入过量铅会形成慢性中毒,铅中毒会引起人体消化、神经、呼吸和免疫系统的急性或慢性毒性影响,导致肠绞痛、贫血、肌肉萎缩,甚至瘫痪等病症,严重时可发生脑病甚至死亡。而儿童对铅的吸收率高达50%左右,极易出现铅中毒现象。

水源中砷含量超过0.1mg/L,可使居民发生地方性砷中毒。人摄入过多的砷会造成皮肤病变,砷中毒除了可能导致皮肤病变外还可能导致多重器官衰竭。砷在潮湿空气中产生的氧化物三氧化二砷即是人们说的砒霜,少量即可致命。

文/重青记者 闫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