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使用明星但不消费苦难 对话《失孤》导演彭三源

日期:03-12  来源:重庆青年报

使用明星但不消费苦难 对话《失孤》导演彭三源

2014年,电影《失孤》辗转福建、江西、重庆等五省市拍摄,饰演寻子父亲的刘德华所到之处即受到粉丝的围堵;羊年春晚刘德华献唱主题曲《回家的路》又为电影宣传了一把。

同为“打拐”题材的《亲爱的》珠玉在前,让《失孤》逃离不开被比较的尴尬。而彭三源信心满满,“我们赢定了”,她在接受重庆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失孤》虽然也是在消费明星,但不刻意煽情,不消费苦难。

彭三源

著名影视剧编剧、制作人、导演。著有长篇小说《北京生活》,电视连续剧《青鸟的天空》、《亲兄热弟》、《半路夫妻》、《你是我兄弟》和《人到四十》等,自编自导电影《失孤》。

绝对不会消费苦难和悲伤

重庆青年报:自编自导打拐题材,是否同您的女性视角相关?

彭三源:不是。我选这个选题和女性身份没有关系,而是因为这个选题所折射的庞大的社会问题。不论是作为作家,或者编剧,我历来创作都不会以我女性身份来选题。

重庆青年报:为创作《失孤》,您有做社会调查,在这之后,您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

彭三源:感受最深的是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它应该是整个社会来关注的群体和现象,乃至于从法律层面去解决,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保护。

重庆青年报:《失孤》是您的导演处女作,在该片中您主要想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彭三源:首先,我如果不想引起广泛的关注,就不会拍这个电影,如果要拍,就要有我在电影上的基本追求,它应是包括画面、叙述语言、叙事风格等综合起来完成的影片,能引起共鸣。

我不会因为自己第一次做导演而生疏,如果没有做好导演的准备,我就不会做,制片方也不会投资。当你要表达一个东西时,那个东西通过载体来呈现。当我选择电影这个载体的时候,我肯定是深思熟虑过电影呈现什么样的东西。虽然在拍摄过程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略有偏差,但在大的方向上没有偏离我原本想要的追求。

重庆青年报:同题材的电影《亲爱的》赚足了观众眼泪,《失孤》中也有感人或煽情的部分。煽情是有层次的,对于煽情,您是如何把握的?

彭三源:没有刻意的煽情,对于煽情,我们是相对比较克制的。在开《失孤》创作会的时候,我就和在场的所有人说过,我们做的不是像《妈妈再爱我一次》那样的电影,我们绝对不会消费苦难和悲伤让观众去电影院哭。

我在微博上说观看《失孤》要做好哭的准备主要是基于感动,感动和消费苦难是两个概念。我们讲的是人面临灾难时人格散发出的那些让人感动的地方,比如寻子十五载的父亲雷泽宽的坚持和他对别人的帮助。所以我们和《妈妈再爱我一次》、《亲爱的》的煽情都不一样。

不认为打拐题材可匆忙成型

重庆青年报:同题材的电影,不乏创作者关注,但影响并不大,原因是否和缺乏知名导演或演员的参与有关?

彭三源:我觉得是综合的原因。第一,要看有没有一个很好看或很动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影片先天的东西。第二,任何一个影片,它需要一个影像代言人,这个代言人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非常重要。如果有刘德华这样的巨星参与,很容易成为关注焦点,比如他的转型。第三,就是影片的完成,影片的完成包括了方方面面,各个部门的配合最终达到的水准特别重要。第四,创作者在制作时,是否对该类题材、选题有充分的了解、理解,特别重要。我不认为打拐题材的片子是可以匆忙成型的,它需要一个非常从容的创作过程。

重庆青年报:是不是还和社会对该问题的关注度有关?

彭三源:当然有关,就打拐题材牵涉的社会问题,而引起的社会广泛参与的现象,会对影片的未来有很大的帮助。

打拐话题,从2010年全民的微博打拐开始,然后衍生出来的一些小成本电影,以及《亲爱的》、《失孤》等。如果没有后续影片的出现,打拐话题可能就会弱下去,或者说不再是一个热点话题。由于有这两部相当有水准的电影出现,又引起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对社会热点持续发酵有一定影响。

不是明星效应干嘛找刘德华

重庆青年报:听说在《失孤》还只有大纲的时候您就想让刘德华来主演,原因就是您说的转型吗?

彭三源:是的。之前刘德华多演一些男神的角色。在《失孤》中,他完成了人物创作上的巨大反转,主角雷泽宽是一位中国底层农民,这样的角色是刘德华之前从来没有碰触过的。影片的表现方式会随影片的类型不同而调整,在我们这个片子里,还是偏向于落地的、写实的表演。我们对人物的造型和表演要求绝对地逼近中国社会的真实。所以对于他来说,肯定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

重庆青年报:您写了大量的电视剧,但在执导电影方面还是新人,大部分观众对您还比较陌生,有网友称该片最大的看点就在于刘德华,对您个人的创作并没有那么关注,对此,您怎么看?

彭三源:我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如果《失孤》没有刘德华的参与,它就像《亲爱的》没有黄渤和赵薇、《一代宗师》没有梁朝伟和章子怡一样,将会面临相同的状况,如果不是明星效应,干嘛要找他们呢。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电影本身就是消费明星的载体。

《失孤》先你就会问陈可辛

重庆青年报:《失孤》比《亲爱的》早开机,原计划与后者同在去年9月上映,为何推迟了半年?

彭三源:《失孤》立项在前,开机在前。我们制作完成的时间并不晚,推迟上映和制作没有关系,主要是发行公司的安排。这是一个等待档期的问题,对于档期的判断和需求,不同的制作公司不一样。

重庆青年报:《亲爱的》上映之后,《失孤》的策划和宣传有什么调整吗?

彭三源:没有太大的调整,因为我们本来就不同。同为打拐题材,它在前我们在后,或者我们在前它在后,无非都是一个等待观众比较的问题,我不觉得有其他问题。如果《失孤》先上了,观众就会去比较说《亲爱的》会是什么样,你就会拿这些问题去问陈可辛导演。因为《亲爱的》先上了,所以大家就会讨论说《失孤》可能会是怎么样的。我认为不会是坏事。

重庆青年报:对比《亲爱的》,您有谈到“我们有的地方更高级”、“我觉得我们赢定了”,您所说的更高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彭三源:这个我还是不愿意说的太多,我觉得还是让大家到电影院去看了之后,去做比较。当然,是不是要和《亲爱的》作比较,并不重要。我认为《亲爱的》承载了《亲爱的》要承载的东西,《失孤》也承载了《失孤》要承载的东西。但是,我们两个影片所选择的叙述方式和走的路线一定是不同的。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 倪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