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镜泊湖迷雾 7:3500的证明题

日期:05-21  来源:重庆青年报

镜泊湖迷雾 7:3500的证明题

2014年,前中国社科院李丹钢副研究员和吉林省退休干部李刚经过8年考证研究,出版了《中国抗日战争镜泊湖大捷之谜》(以下简称《镜泊湖大捷之谜》)。他们认为,1932年3月13日至27日,在东北东部镜泊湖地区东西100里、南北300里的深山野岭里,中共党员、国民救国军参谋长李延禄调动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部队和义勇军等,先后部署5次伏击,5战4胜,基本歼灭了日本关东军天野旅团7000人。其中第一战“墙缝”战斗,以地下共产党员为骨干的补充团700人利用有利地形和日军骄狂心态,以手榴弹为主要武器,在10小时战斗中毙伤日军3500人以上,而自己只牺牲7人,从而创造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伤亡人数最多、我方损失最小的战斗纪录。

胜利无争议,毙敌人数存疑

毫无疑问,镜泊湖战役是确实存在的,各方面的史料都能证明这一点,关键的问题在于毙敌人数。

3500人的毙敌数,最早来自李延禄的回忆录:日军打扫战场时将日军尸体堆成三大垛焚烧,我们总计得到被烧毁的枪筒残品1500余件,送到我们新建的东宁兵工厂修理;缴获完整无缺的三八式步枪2000多支,装备了补充团的后备军。我军史专家称,按照日军军规,三八式步枪是天皇赐予,士兵只能人手一支。据此可见“墙缝”战斗日军伤亡至少3500人。

《镜泊湖大捷之谜》认为,东宁兵工厂是李延禄所在的王德林救国军的兵工厂,东宁档案中写到“第一批生产任务是修理宁安‘墙缝’战役中所缴获的三八枪一千五百支”。

1980年,中央领导要求编写东北抗联史。今年78岁的谭译,退休前曾是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负责编写东北义勇军部分。他当时搜集材料时下的功夫比较大,就“墙缝”战绩曾与当地党史专家进行探讨。谭译说,当时他们认为不可能消灭日军几千,但也绝不是目前军史记载的100多人。作为“义勇军”部分的主编,谭译后来写的是比较笼统的“数百人或多人”。

此外,抗战期间先后任抗联五军军长、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中国抗联教导旅旅长的周保中在1960年所写的《东北人民抗日战争概括》中明确指出:“镜泊湖歼敌天野部队(7000人)”,并强调在此役中“救国军总部直属补充团起着骨干作用”。谭译认为,周保中在该战役结束不久就转入救国军,担任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他广泛接触救国军官兵,尤其接触了李延禄和孔宪荣,因此该数字具有真实性,不夸张。

而作为证据基础的李延禄所著的《过去的年代》一书,也有党史、史志工作人员认为系“文学创作”而非“史实”。

在《中共黑龙江党史大事记》和《中共牡丹江市党的历史活动大事记》中对镜泊湖战役的记录均为:“抗击上田支队,歼敌七八十人。”最近,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一位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他们在目前编写的《东北抗联史》书中,对墙缝战斗仍然采用“抗击上田支队,墙缝战歼敌120余人,后面几场战役再次伏击敌人130人”的表述,但是同时加了备注,注明民间对此战役有不同意见。

《镜泊湖大捷之谜》的逻辑推演

两位研究者所著《镜泊湖大捷之谜》一书,对各种争议做了自己的研判。

对于救国军另一位领导人在《国民救国军抗日血战史》中只字不提此战,两位研究者认为:“鉴于孔宪荣的记性特点和他的嫉妒李延禄的情结,我们指望他如实反映该战史很困难,孔宪荣为了取信,写战史必须描述细节。但对记性不好的人来说,描述得越细越不对,不如干脆把细节全部舍弃。”《血战史》本应比史学著作更接近史实,但这是孔宪荣为募捐而做的文字包装。

此外,对于战役发生时间的争议,墙缝战发生在3月13日,而日方的史料则记载上田支队出发日为3月19日,遭遇伏击日为3月21日。(来自《概要》,另一个来自《满洲事变大画谱》第13幅),都是日方对行动日期的描述,不是抗日义勇军写的。两位研究者认为,考虑到这些日期改变对日方没有利害关系,所以可以采信。不能否认李延禄多年后记忆有误的可能。

对于枪支数量与毙敌人数的关系,东宁档案中“第一批生产任务是修理宁安‘墙缝’战役中所缴获的三八枪一千五百支”,并且这些枪全都是从“墙缝”一个战场上缴获的。缴获的2000多支完整好枪,虽无证据证实,亦无证据证伪,因为1500支枪已符合事实,因此2000支枪未被证伪之前,应正面看待。但是这样的逻辑链显得不够严谨。

此外,两人对李延禄的回忆录的真实性坚信不疑,因为他们认为此为毛泽东主席视察哈尔滨时布置给他的任务,考虑到那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人都谨言慎行,不敢夸大其词。所以写作过程必然力求准确、实事求是,执笔人骆宾基也郑重声明,“没有那种浪漫主义的虚构成分”。但是这样的说法,也属于“人证”而非物证。

关键是真相而非对错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彭训厚认为,“镜泊湖连环战”是继江桥抗战、哈尔滨保卫战之后,东北义勇军与入侵的关东军的又一次大对抗。与前两次不同,这次对抗以中国军队完胜而告终,基本上全歼了天野少将率领的数千人部队。

无论秉持何种意见,大多数历史专家都认为,弄清“镜泊湖连环战”真相,意义重大。彭训厚认为,“墙缝”战将天时、地利化作威力巨大的作战资源,从而以弱胜强。尤其是“墙缝”战是镜泊湖连环战的首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特别是东北局部抗战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墙缝”战斗是抗联四军的发端,对四军历史要重新评价。”谭译认为。

尽管相关研究者通过艰难搜集找到不少印证材料,但因年代久远,仍存在诸多谜团和争议。专家们建议,应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将“镜泊湖连环战”作为党史、军史、地方史研究的重大课题,组织相关专家成立高层次联合调查考证组,还原历史真相,以告慰先烈英灵,让后人永远铭记东北军民不屈的抗战。

镜泊湖连环战日方史料

关于在镜泊湖发生的一系列战役,日方《满洲事变大画谱》、《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和《上海满洲事变殉国将士显彰录》都有不同程度的细节记录。其文字记录如下:

日本《满洲事变大画谱》提供日版“南湖头战”细节:

击退匪贼的奇袭

镜泊湖畔上田大队的战斗

上海事变的战云由于皇军的威武一扫而散。可是在满洲的大群小群匪贼还在各方高举反旗,特别是在吉林省东部和北部的治安还极其混乱。

为此,我独立守备步兵第六大队,在1932年3月向吉林省敦化、宁安等进行远征讨伐战。此时,高野大尉率领的第四中队和机枪队、步兵炮队、无线电信小队、后勤队等共同向吉林东方约200公里的镜泊湖畔北前行。

3月21日,进入春天的北满田野还被严寒封闭着。湖和河川也还在冰冻着,第四中队在冰冻的河上排成长长的纵队,连同车轱辘的声响在春寒中前进。

必须尽快在短时间内,追上向远方前行的大队主力。

河东还是冰天雪地,西面高山上的森林延绵着。这是保持着亘古原样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的荒凉,四面八方连人影都没有。我纵队移动着行走,完全是孤立的前进。

午后2时,突然从西侧的高地上响起了激烈的枪声。

急射的子弹从河冰上弹回,呼啦呼啦地横向袭击我纵队。

这是匪贼的袭击。

前后长长的我纵队,被从侧面而且是高地上方往下射击,完全陷入困境。

队形的残缺,兵力的劣势,地形的险恶,在这一瞬间,指挥官高野大尉立即下了决心:攻击!除此以外,没有逃出目前困境的途径。

约500名敌人距我五六百米,受到我方猛烈射击而动摇。从这个方向机枪和炮兵掩护我步兵小队从左到右包抄着斜面上去。

现在战场形势在我支配之下,连通信班也加入了战斗,终于在两个小时后,击退了敌人,在山上高唱凯歌。可是,伤亡32人,把他们放在后勤车上,高野大尉又继续前进了。

日本《概要》提到在南湖头发生过战斗,具体叙述如下:

独立守备队司令官为恢复敦化、宁安一线的治安,3月11日令长春待机的步兵第32联队第2大队到郑家屯附近。派遣原在该地守备的独立守备步兵第6大队去敦化,一并指挥葛目支队。接着,3月17日,以该大队
长上田中佐为首编成上田支队,令其在扫荡敦化、宁安之间的匪贼后进入海林,经过中东铁路返回长春。上田支队3月19日从敦化出发,主力经镜泊湖东侧地区,一部分经镜泊湖西侧地区前进。3月30日到达海林。在这期间,该部冒着寒风积雪,越过难行的道路在南湖头、东京城、宁安及海林一带进行了10次战斗,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上述战斗中战死26人,负伤39人。

日本《上海满洲事变殉国将士显彰录》记载:

1932年3月,上田支队在镜泊湖一带死亡有名有姓的士兵为50名。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 曾觅 张银

据《镜泊湖大捷之谜》、《新华社揭秘抗日“最早大捷”:牺牲7人毙敌3500》等公开资料整理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