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中国抗战史上经历了一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以及旗下的民生轮船公司,在保全抗战火种中做出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70周年,民生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生公司”)走过90周年,92岁的“新民生”董事长卢国纪,继承着父亲卢作孚“公而忘私,为而不有”的精神,将70%股权捐给国家,30%股权成立重庆市卢作孚教育基金会。
31年来,卢国纪始终只领取在煤炭系统工作36年的退休金和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而没有在民生公司领过工资。
高价买船救国
重庆青年报:抗战胜利70周年在即,提起民生公司,必然要说到1938年那场“中国实业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的物资大转移是个什么场面?
卢国纪:当时有言论称,“抗战开始,民生公司的生命就没有了”。父亲则说,对外战争开始,民生的任务也开始了。当时北京和天津已经沦陷,他预测到上海马上也会面临物资的转移。1938年,他被任命为交通部常务次长兼军事委员会水路运输委员会主任,负责组织撤退。所有设备在10月运送到宜昌,当时3万多等待撤退的群众挤在街头,9万多吨的工业设备和兵器都乱七八糟地堆在岸边。
重庆青年报:那时已进入长江枯水期,航运时间只有40天左右,怎样把正常情况下要一年才能转运完的人和物资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运送完?
卢国纪:当天晚上父亲连夜开会,采用之前研究出的三段航线办法,让24艘船投入航行,另外租了大量木船,将重要的运到重庆,来回用时6天;次要的运到万州,只要3天;最不重要的先运到巴东,甚至三峡。
重庆青年报:这“三段航线”是怎么研究出来的?
卢国纪:三峡滩多流急,到了枯水季节,船就半年不能航行,公司面临经营亏损。而且,1936年四川还遭遇了罕见的旱灾。为解决四川百姓的粮食问题,父亲派了优秀轮船驾驶人员勘察后,采取三段航线保证三峡枯水期不断航——避开险滩,采用陆上转运,再装船航运,分宜昌至清滩、清滩到万县、万县到重庆三段,并用不同大小、吃水不同的船分别航行。
重庆青年报:您父亲怎样团结了一切力量,做到一统川江?
卢国纪:1931年,中国轮船30多艘,但是分属20多个公司,还相互竞争,致使不断有中国轮船公司倒闭,父亲为了帮助他们,以高价收买入股的方式把他们收买过来,到1933年,民生公司就从只有一艘船发展到34艘船。
抢运物资器材的“民康”轮(据卢作孚纪念馆)
降价2万造第一艘船
重庆青年报:您父亲出生贫苦,怎样从有了救国之心到又有救国之力呢?
卢国纪:父亲小时候得了重病,没有钱看病,祖母到山上采草药,父亲用了之后就失声了,两年之后在舅公家看见燕子飞过,忽然喊“燕子、燕子”,一下声音恢复。父亲年幼时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小学毕业,然而,因家境贫困,又不愿接受别人的资助,最后辍学。但在学校的日子,他了解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5岁时到成都自学,吃住合川会馆,一年的课三个月学完。1914年又去上海寻求革命真理,住在裁缝铺的阁楼上,每天啃着烧饼看书。
重庆青年报:您父亲早年立志教育救国,并有诸多实践,最终是怎么想到做起航运的?
卢国纪:1925年又一场军阀混战,使父亲认识到发展民众教育依靠军阀是不可能的,只有以实业为基础,而实业又应该以航运为优先,所以他又回到合川,决定创办一个航运公司。
重庆青年报:当时他创办航运是白手起家,如何筹集资本?
卢国纪:由于此前几年在合川、成都、上海都有过投身教育和革命的作为,回乡后借被乡亲请去各家做客的机会宣传航运,召开了发起人会议,让发起人募捐,最终筹到5万元资本。1925年10月11日,成立民生实业有限公司,后又筹集到8000元到上海造船。
重庆青年报:用这8000元造第一艘“民生”轮船是否顺利?
卢国纪:当时,父亲到和兴造船厂,去商量造一艘70吨的小船,航行嘉陵江。守电梯的人见父亲穿得不好,不让他上电梯,他就从楼梯走上去。对方开口造价5万,预付款8000元,父亲称只能出3万元。对方告知,现在长江上这么多船,造这一艘并无意义。父亲用“这一艘要挂中国国旗”的理由,打动了对方。随后,父亲又提出预付款3000元,另外5000元用于给合川老百姓购发电机发电,对方也当即同意。1926年7月23日民生公司第一艘船“民生”从重庆开回合川,从此就航行在这条航线上。
重庆青年报:这样的成功持续了多久?
卢国纪:“民生”吃水深,但嘉陵江到了枯水期水浅,要等到第二年5月才能航行,这就意味着一半成功一半失败,于是父亲又开通了从重庆到涪陵航线,并再造一艘吃水更浅的轮船,到1928年的时候投入重庆到合川航线。
31年不领工资的董事长
重庆青年报:抗战胜利后,民生公司除内河航运外,开始发展海洋运输,在内战爆发下,民生公司经营状况如何?
卢国纪:1947年,父亲决定开展海运,亲自去贷款造了一条船,随后又造了9艘船,其中两艘开回长江,参加长江运输,7艘开到了香港。1949年11月,长江已经有了110艘船,海上也有了18艘海船。国名党撤离台湾前想把110艘江船全部破坏,并把海船全部转移至台湾,父亲指挥,让所有船只躲过袭击。并在1949年12月把海船全部集中香港,随后开回广州参加新民主主义建设。
重庆青年报:1952年9月1日,民生公司正式实现公私合营。1956年又实行经济改组并入长江航运管理局,当时您家里和民生公司还有什么联系吗?
卢国纪:父亲去世后两个多月,母亲就搬到了弟弟铁路局的学校居住,从此我们家就和民生公司断绝了一切关系,但是切不断对民生公司真挚的感情。
重庆青年报:1984年,“新民生”是如何获得重建?
卢国纪:1983年,中央把重庆作为开展综合经济改革的第一个试验地,中央领导从武汉坐船来重庆视察,一路上没有看见几艘船在长江上走,到了重庆他就提出必须让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不能让长江水白白向东流,并提到了我父亲。随后,重庆市委市政府就把我从重庆煤炭工业公司调来负责重建“新民生”。那是1984年2月13日,从重庆工商联借了一间办公室,到18日调来11个人,8个老民生,3个在职职工。
重庆青年报:您已92岁高龄还在亲自打点公司事务?
卢国纪:有事的时候处理事,每天都来,多是和员工谈心。我规定了,每周五上午8点半早会,专门谈民生精神。在2008年,我实现了自己在重建时的诺言,把70%的股份捐给了国家,30%捐给了教育事业,成立了卢作孚基金会。现在我继承父亲的精神,做了31年董事长,没有在民生公司拿过工资,一直拿的是原单位重庆煤炭工业公司的退休金和当时获得的国务院津贴。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 毛翊君
图/摄影记者 龙帆 翻拍
“老民生”截流抗战
八年抗战中,民生公司先后抢运军工物资及厂矿设备器材约20万吨,撤退人员47万多人。而在这一过程中,民生公司的船员有117人牺牲,被炸沉、炸坏的船只16艘,因军运事故毁坏6艘有评价称:“没有卢作孚,就没有民生公司,没有民生公司的牺牲和创造,或许没有抗战这种局面。”
40天完成一年运送量
船长胡林立将船抹上泥土,用树枝装点得满满当当,将船伪装成山石停靠在浅滩边,白天他们全部撤离到岸上。
1942年,来往在川江上的民生公司轮船只能在傍晚五六点出发,躲过日军的轰炸。从宜昌往万州方向是上行,运送伤病员,到奉节为一段,停歇,次日夜晚再走,在巫山的小山峡里躲警报。
到了巴东又复如是。日军就在三斗坪今天的三峡大坝后面,有多少火力,从船长到船员从不知道。
1938年,三斗坪太平梁,抢运抗日物资的“民俭”轮突遇日机轰炸,一时间弹片横飞,船身中弹起火,全船震动。船员徐大义、杨金炳当场被炸死,其余员工在船长指挥下坚守岗位,直到“民俭”轮缓缓沉入江中时才离船上岸。当场死18人,伤22人。
抗战时期,在万县以下,就有日本的飞机炸船。民生公司当时规定,在万县以下航行的船员领两份薪水,巴东以下更为危险,则领取三份薪水。无一船员离开公司。
据曾经在民生公司工作的一位会计回忆:“双薪、三薪是职工的生活来源,最主要的还是抗日这个正义的事情。人家在前线打仗,我们只是参加运送,尽管这样危险,我们还是要做……”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公开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民生公司承担起了政府西迁后的物资、人员等一系列撤退抢运任务。主要负责宜昌至重庆段的运输任务。1938年10月25日,日军进一步向宜昌进犯,而此时的宜昌,还有3万以上的待运人员,9万吨以上待运的设备器材。
更为严峻的是,自10月中旬起,长江已进入枯水季节,中水位的航运时间仅剩40余天。此时,较大轮船勉强还能航行,之后漫长的枯水期,大型设备根本无法入川。然而,按照当时的运输能力,仅仅是货物运送到重庆都需要整整一年。
然而,卢作孚抵达宜昌后,连夜开会制定出在40天内将堆积物资和滞留人员运完的详细计划及具体措施。
国军伤兵打船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经繁荣一时的民营川江轮船业不断凋敝,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目睹这一状况,于1925年10月11日,约陈伯遵等12人,在合川筹备成立了“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经营川江航运为主,同时开发其他实业。
卢作孚被推为总经理,在合川知事郑东琴、县教育局长陈伯遵的支持下,募集到3.5万元,到上海购买了一条70吨的浅水小客轮,命名为“民生”号。
从此,卢作孚开始了他叱咤川江的生涯。
从1930年到1936年,民生公司一共合并、收购了中、日、法、英、意等国25家公司的43条轮船。在整条长江航运线上,民生公司的船只占各大轮船公司轮船总数的46.46%,货运量占川江轮船货运的59.5%。
1941年,从长寿来到重庆找工作的胡林立看见民生的招募信息,与其他来自各个地方的年轻人一起参加了训练班。面对年满18岁、高小毕业的条件,15岁的胡林立虚报了三岁年龄。
“你这小伙子最近怎么样?”初入公司,胡林立和另外两名员工被分到卢作孚的办公室,那是与卢作孚接触最紧密的时间,他称其,“亲和,没有脾气,是处理大事的人”。
(下转A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