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94.24%受访者认为个人网络求助缺乏监督

日期:08-10  来源:重庆青年报

8月1日,民政部颁布的两项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行业标准正式实施。新规强调,在募捐平台上进行募捐的主体应是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平台本身没有公开募捐资格。

但新规同时明确:“个人求助、网络求助不属于慈善募捐,信息真实性由提供方负责。”也就是说,求助者仍旧可以像从前一样求捐款,并无过多限制。因此有人质疑,个人求助的监管还存在空白。

65.70%受访者曾向个人网络求助捐款

《帮帮我的xx》,每隔一段时间,朋友圈就会蹦出一个类似内容的链接。点进去,多是在为生病的亲朋好友众筹钱款。近几年,这种个人通过微信求捐款的信息十分常见,主要包括一些求助者的情况和相关证明,而且都附带了一个筹款平台链接,点击“立即支持”就可通过进行支付为需要帮助的人捐款。

调查显示,97.64%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这样的个人求助。就对其的反应而言,60.33%的受访者表示,看到这类信息通常会点进去浏览,14.03%的受访者表示通常不会关注浏览,25.64%的受访者表示不一定。

这些个人求助也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筹钱的目的。据互联网众筹平台轻松筹对外披露的数据,2015年,该平台上发起了2.3万多例医疗个人求助项目,筹款总额超过1.8亿元,2016年进行求助的项目更是大幅增长,个人救助板块共帮助13.8万个家庭渡过难关,比上一年项目量增加了500%。

调查显示,68.8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也发布或转发过个人求助信息,65.70%的受访者对网络上的个人求助进行过捐款。

98.28%受访者称个人求助合情合理

在过去,走投无路的困难家庭成员往往会选择走上街头进行求助,这也曾是个人求助最常见的形式,2017年4月25日,重庆小龙坎轻轨站附近就出现了这样一幕:23岁的女大学生与51岁的母亲跪地,一边举着一块写有“钻胯治病9元一次”字样的牌子,一边给路人派发A4纸求助信。

然而,由于效率较低,街头求助的方式已不再是主流,由于网络求助的普及,如今更多人选择将求助的信息发布在网络上:“我想活下去,一个癌症患者的求助”,“年仅35岁的医学博士后身患肺癌,请您伸出援手帮助一下”……每个人都能在网上方便快捷地发布求助信息。

调查显示,对于街头的个人求助和个人网络求助,73.1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一般更倾向于帮助网络上的个人求助。

通常来说,这些进行个人求助的人所面临的境况也大多相同:家里遭遇重大挫折,个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需要,为此向社会爱心人士寻求捐助,这是人的本能。而帮助他人同样也是人的本能,前段时间“重庆女子国外旅游患重病,同事发起众筹3天募善款15万”的感人事迹就是最好的例证。调查显示,有98.28%的受访者认为,个人求助的存在是合情合理的。

76.12%受访者称个人网络求助呈乱象

然而,网络的匿名性与信息的不对称性,也让一些人滋生了骗捐敛财的心理甚至付诸行动。

轰动网络的“罗一笑事件”并非孤例。多年前,一名大学生获得捐助者曾鹏宇的帮助,后来大学生遵守承诺连本带息还了钱,当媒体表扬了曾鹏宇的善举之后,却引来超过4000人向他求助,总金额超过5000万元,但大多是不靠谱的骗捐信息,曾鹏宇做过一个统计,在他收到的500多条陌生求助中,真正因为疾病或困难需要帮助的只有9位,不到2%。

还有媒体报道,目前在很多医院甚至能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专门寻找贫困患者,在获得患者个人信息、银行账户信息以及真实病例后,以患者名义发起个人求助,筹集资金远高于患者所需,富余的钱作为其个人回报。调查显示,在46.11%的受访者看来,网络上的个人求助假比真多,35.63%的受访者认为真假参半,仅18.26%的受访者相信真比假多。

即便是真实的个人求助,有网友提出的质疑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早期的求助大多治疗了一段时间,花费了巨款以后才上去求助,但现在很多人亲人刚生病,所有的费用都需要别人来资助,是舍不得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吗?”

正是因此,泛滥的个人求助信息已越来越让公众感到麻木,夸大治疗费用、善款用途不明的求助信息随处可见,真实迫切的求助信息却被淹没在了汪洋大海般的求助信息中。调查显示,76.1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网络上个人求助的秩序“混乱”。

82.04%受访者称强化平台监督最可行

8月1日,民政部公布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正式实施,新规强调了在募捐平台上进行募捐的主体应是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平台本身没有公开募捐资格。

但新规同时明确:“个人求助、网络求助不属于慈善募捐,信息真实性由提供方负责。”这意味着个人求助者仍旧可以像从前一样求捐款,在法律上也并未要求平台对个人求助信息真实性承担责任,即便是信息有误,责任也只能追究到发起人。调查显示,94.2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个人网络求助缺乏监督。

在某求助平台上,甚至不乏“为室友求助,室友脑子有问题太蠢大家帮帮他”并设置了20万元目标金额的明显恶搞求助,并且还能正常付款进行帮助。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赵超认为可以构建独立于捐赠方、受赠方的监管机制,利用第三方机构对求助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迫切性等进行审核,还有专家认为“网络平台应该承担连带责任,平台有审核权,特别是有的平台还收取服务费用”。

调查显示,92.03%的受访者认为对个人网络求助进行针对性立法是必须的。就监督求助信息的主体而言,82.04%的受访者认为强化平台自身的监督最可行,12.84%的受访者认为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最靠谱,仅2.21%的受访者认为依靠求助发起者自身更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