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20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发布
11月30日,重庆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重庆市2020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监测结果显示,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法治意识较高,相关学科素养较之前有显著进步,但是学生用眼习惯有待规范,六成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亟待科学化。
数学和英语素养进步显著
用眼习惯有待规范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一项国家教育评估监测制度,市级监测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市教育评估院院长、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刘云生介绍,重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以3年为一个周期,每年监测三个学科及领域。2020年监测内容包括数学、英语,以及相关领域和影响学生发展的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家庭环境等相关因素。
2020年10月,重庆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全市41个区县中抽取了584所小学和393所初中实施质量监测,对象涵盖29429名五年级学生、21595名九年级学生、89127名教师以及50762名样本学生的家长。
“监测结果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成效。”刘云生介绍,数据显示,学生法治意识明显增强,95.1%的五年级学生和97.3%的九年级学生懂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
学生数学、英语素养进步显著。五年级学生数学素养达到良好及优秀的比例为77.6%,九年级学生的这项比例为65.8%,两者分别比2017年增加5%和10.2%。五年级学生英语素养达到良好及优秀的比例为45.6%,九年级学生的这项比例为57.9%,两者分别比2017年高6.2%和9.7%。
“监测结果显示,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艺术体育爱好广泛。”刘云生介绍,93.1%的五年级学生和85.4%的九年级学生有美术相关的爱好,超过八成的五年级和九年级学生有音乐相关的爱好,超过九成的五年级和九年级学生有体育相关的爱好。
“但是,学生用眼习惯有待规范。”刘云生称,通过监测发现,40%和60%的五年级和九年级学生有趴在桌子上、躺在床上,或者在开动的交通工具上看书的情况。
超九成家长对教师感到满意
家长育人观念明显改善
监测结果显示,教师职业认同度高,96.1%、95.2%的小学、初中教师认为教师工作有重要价值,90.3%、88.4%的小学、初中教师喜欢教师工作。同时,师德师风整体良好,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较高,超过90%的五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家长对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及班主任感到满意。
教师对学校办学高度认可。9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学校办学思路清晰、办学目标定位准确,97%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学校认真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政策与法规,有实际效果。
但是,教师身心健康有待重视,其睡眠时长、体育锻炼不足,超过三成中小学教师经常加班,每日在校时间在11小时及以上的初中教师比例为32.6%。
“通过本次监测,我们发现家长的育人观明显改善。”刘云生介绍,监测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家长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参与调查的家长普遍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有巨大影响”“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学习家庭教育方法”“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
“但是,家长家庭教育效能感较低。”刘云生表示,六成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亟待科学化、没有掌握足够的养育孩子的知识与技能;一半家长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感到挫败;有三成家长抑制不住脾气,和家人在孩子教育方面的观点不一致,没有时间和精力照看孩子,和孩子沟通存在困难。
下一步,重庆市将进一步优化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建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内容全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全覆盖,学生、教师、家长对象全覆盖的监测体系,全面把握学生学业质量、身心健康及变化情况,提升监测水平和质量。
同时,我市将进一步发挥好监测结果的作用,解读、反馈监测结果,指导区县、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监测研究,围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改进教育治理提供针对性政策建议及科学依据。
为教师搭建多样化平台
为学生建立家校共育机制
市教科院体育教研员屈明表示,学生用眼习惯不好,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关注,同时各方积极行动,综合施策。首先,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监督学生看书学习的姿势,严格落实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的制度,开齐开足开好体育健康课,确保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其次,家长要做好孩子用眼习惯监督,多做亲子运动,培养孩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重庆七中校长冉孟凯表示,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要建立教师身心健康动态监测机制和干预机制,定期监测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等,借助专业机构、专业志愿组织等及时开展心理辅导与调适,为学校相关工作改进和教师个人自我提升提供支持。同时,中小学校应民主管理,科学评价,为教师成长搭建多样化平台。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马宏表示,要解决家庭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需要多管齐下:一是家长要把家庭教育当作必修课去学习,掌握教育子女的多种方法,并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加以运用;二是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把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作为重点进行培训;三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共育机制上下功夫。
据《重庆日报》综合整理
针对源头强治理 守住教育主阵地
促“双减”落地 看重庆行动
推动“双减”工作见行见效,既要让孩子减轻负担,又要让孩子学得好学得足,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探索。近日,渝北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艾道淳,江津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徐宁,永川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徐静秋,南川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崔志有,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工委书记、局长周文杨在“双减”圆桌会议上亮出各区组合拳。
渝北区中小学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2”管理模式,创新“按需托管、弹性放学”模式;建立过硬授课队伍,打造多维特色课堂,创新“学校主导、多方参与”模式;创立中小学课后服务合作圈,创新“资源共享、结对帮扶”模式。及时出台《渝北区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实现政策促动与学生需要紧密结合;在全市率先建立起政府买单、重点帮扶、系统推进工作机制,以“真金白银”支持课后服务发展;联动公安、交通等多方力量,强化学校周边安全排查,加强交通疏导,织密校园安全网。
江津区“四聚焦”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聚焦工作机制建设,聚焦作业管理效能,聚焦家校社共育,聚焦“美好课程”建设。“四张网”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筑牢网基,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下沉网格,对校外培训机构实行网格化管理;扎好网底,完善培训机构账户最低余额缴存制度和第三方银行监管账户;织密网络,清查校外培训机构569所,联合执法113次。
永川区教委坚持规范治理和减负提质双向发力,以“三优三严”为抓手,着力推动“双减”落地。“三优”推动校内作业减负。一是优化作业设计,二是优化课堂教学,三是优化课后服务。2021年秋季学期,全区中小学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学生参与率98.3%。“三严”整治校外培训乱象。一是严格现场复核,二是严格学科鉴定,三是严格收费监管,从严实施预收费监管,实现“一课一销”。
南川区为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坚持将“双减”与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提质增效相结合,建立全域宣传机制、多部门联动机制、常态化督导考核机制,打出制度保障“组合拳”。聚焦课堂增效,做好校内负担“减法”。聚焦课后服务提质,做好特色发展“加法”。聚焦高质量发展,做好优化资源“乘法”。
重庆高新区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把握总和分、减和加、堵和疏“三大关系”,深化“双减”工作综合治理。
把握“总”“分”关系,强化综合治理。把握“减”“加”关系,提高教育质量。把握“堵”“疏”关系,规范校外培训。
文/重庆青年报 肖雪 据《重庆日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