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两会声音 关注青年发展,代表委员们这样建言献策

日期:01-19  来源:重庆青年报

两会声音

关注青年发展,代表委员们这样建言献策

新征程已经开启,青年正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说,“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关注重庆青年当下发展所需,凝聚青春力量,助推社会发展。聚焦今年重庆两会,一起来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市人大代表、团市委书记廖传锦: 

建议立法优化青年创新创业环境

青年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如何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建设青年创新型城市,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市人大代表、团市委书记廖传锦一直非常关注优化青年创新创业环境这个问题。通过调研,他了解到,历年来,我市出台了不少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但仍然存在政策覆盖面有限、精准触达性不强、高效统筹不够等问题,导致青年创业比例低、创业成功率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促进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专门保障青年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处于真空状态等问题。在他看来,通过立法对金融支持、创业服务等给予明确规定,依法保护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非常必要。

廖传锦建议,我市应制定《重庆市青年创新创业促进条例》,理顺政府部门职责,并建立协调机制,统筹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为青年创业成长全周期提供系统全面的服务。

市人大代表、重庆图个吉栗板栗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先曼:

做好各项保障措施 鼓励青年返乡振兴乡村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需要一批有现代意识、开放视野的青年人才、乡土精英。”2023年重庆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重庆图个吉栗板栗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先曼提交建议,鼓励青年返乡参加乡村振兴建设。

作为一名来自乡村的人大代表,魏先曼在工作中发现,返乡创业青年作为本土人才,有城市打拼的经历,按理说有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本应充满改变乡村的激情和动力,但实际上却面临贷款难、销售难、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家庭负担等“多重压力”。

魏先曼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完善农业产业的扶持政策。精确了解本地青年人才储备和回乡意愿,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和动员。全面落实支持农业发展、产业创新等优惠扶持政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组织返乡青年参加各类展销会、农贸交易会,打造乡村文旅和产业集群。利用好农村电商平台,发展乡村旅游、文创等新兴产业,让更多青年人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完善青年创业贷款服务。建议相关金融机构开设返乡创业青年担保贷款“绿色通道”,拓展社会融资途径,建议专门出台青年返乡创业担保贷款,对返乡创业的青年,由政府提供担保并贴息,将贷款年限三年放宽至五年,将最高贷款金额由10万元提高至50万元。同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为创业青年提供差异化的创业保险服务。

拓宽参与乡村治理路径。积极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参与乡村治理,让青年意识到自己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成员,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支持返乡大学生、青年致富带头人等参与村民委员会选举。

市人大代表、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党委书记曹礼静:

鼓励体育俱乐部进校园 让青少年奔跑起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市人大代表、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党委书记曹礼静最近将目光投向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他认为,应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弥补高技能水平体育师资缺口,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学校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文件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曹礼静介绍,其中,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等7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指出,“教育部门应健全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的沟通合作机制,深化体教融合,形成工作合力。”

在日常工作中,曹礼静发现,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主动引入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参与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提供体育课后服务等工作,一定程度弥补了学校高技能水平体育师资缺口,更好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体育需求,促进了体教融合。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引入的体育俱乐部质量参差不齐、引入后监督管理不力、教练员业务能力不足等。

曹礼静建议,市级相关部门应制定政策,鼓励区县通过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学校与有资质的体育俱乐部(体校)对接,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进一步推动体育俱乐部与学校共享组织管理、优秀体育人才、场地设施及器材,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

市政协委员、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山区桥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建庭: 

在“浓、细、新、足”上下功夫  协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快速成长

市政协委员、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山区桥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建庭提交了一份《深植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和成长的沃土》的提案,提出要在“浓、细、新、足”上下功夫,协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快速成长。

培养氛围要“浓”。如定期举行青年科技工作者精神报告会,营造社会各界崇尚科技创新、尊重青年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投身科研。

政策保障要“细”。细化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发展激励、培养、评价体制,如对新入职青年科技工作者给予一定科研起步经费支持,长期稳定支持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重点攻关课题等。

培育模式要“新”。鼓励重大科研项目实行“赛马制”“揭榜挂帅”等管理方式,针对青年性格特点、专业特长和行业领域特色制定个性化“导师培养菜单”,建立健全相应容错机制。

行业支撑要“足”。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高端科研平台、寻求行业重大项目依托,深度参与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青年人才担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等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激活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市政协委员、重庆闳元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重庆市大渝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李仁波: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支持体系

“高校毕业生有干劲、有文化、善交际、懂市场,更具有学习研究的能力,是乡村振兴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也是目前乡村振兴建设最缺乏的力量。”李仁波通过调研发现,高校毕业生不愿意返乡创业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

对此,李仁波提出四条建议:

——建议市教委、市人社局、市乡村振兴局,在市级层面设立高校毕业生(毕业五年内)涉农创新创业项目返乡落地专项奖励资金,制定相应考核办法对优质落地项目、不同创业规模进行不同金额的奖励,激励高学历青年返乡创业。

——在每年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中,设立大学生返乡创业产业引导和大学生致富带头人专项培养资金,加大力度培养一大批遍布各乡村的高学历青年致富带头人,让先富带后富。

——对高校毕业的青年农业技术人才返乡并扎根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的,应加大政策性安置和资金鼓励,发挥其作用,牵头开展乡村振兴实操性的专项培训。

——建立符合重庆实际的乡村振兴投融资服务平台,帮助返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更好获得有效资金支持。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中闻(重庆)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张磊: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建立大数据分析干预机制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中闻(重庆)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张磊尤其关注社会民生问题。他在提案中建议,有必要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模型,在家校之间建立科学完善的联合筛查、分析干预机制,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张磊建议,利用云计算服务器,搭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智能化筛查、预警模型。一方面,能够在重大心理问题形成之前筛查出重点人群,形成危机预警机制。另一方面,当出现需要干预的情形时,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可及时准确地对学校及家长推送测评结果和处置建议,以提早治疗青少年心理问题和改善不良倾向。

张磊还建议,相关主管单位要加强社工队伍建设,以学校为最小单位进行试点,成立以点带面的基层心理咨询服务站。通过大数据对区域内所有的中小学生做心理普查,并归档入案。根据筛查档案和分析模型,针对个人的预测结果,提前筛选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并按严重程度做好分级处理。

严格保障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合规性、私密性,这一点容易被忽视,但却十分重要。在张磊看来,相关测评结果和个人信息仅由市政府相关部门授权的专业机构予以保存、使用、发送,谨防在信息流通中出现渠道泄密、隐私侵权等不良后果,建议配套发布地方性法规或行政规范性文件以规制大数据分析的合法界限。

市政协委员、重庆嘉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涵涵:

推进生涯教育体系建设工作 让青少年学会选择

作为“90后”市政协委员,重庆嘉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涵涵自2015年起便一直从事青少年领域事务工作。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将”,她的视野中关注较多的还是青少年成长与志愿服务。

通过调研,她了解到,近6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感兴趣的专业与职业了解不充分,44.7%的学生认为对感兴趣的专业缺乏了解渠道;重庆近83.67%的学生接触到的生涯教育仅在高中阶段,只有20.57%的学生在小学或初中接触过简单的生涯教育,近57.67%的学生认为不同阶段接受的生涯教育内容存在脱节的现象。

为此,李涵涵提出建议:

一是拓展生涯教育内容的广度深度。出台相关政策规划,自上而下引导各级组织团体明确生涯教育的广义内容,改变传统生涯教育观念局限,向公众普及涉及面更广、了解程度更深的职业规划教育并建立面向学生的生涯教育反馈评价机制,避免因了解不够而导致误选专业。

二是推进生涯教育体系化建设。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段实际情况,在小学或幼儿园阶段开展具有娱乐性质的各类职业体验课程,尽早将生涯教育纳入启蒙教育课程。

三是促进生涯教育在中学与大学贯通实施。出台相关政策与规划,实现大学对中学的对点联合,推动中学+高校模式建设与普及,将大学的专业性、深度性、实践性融入中学生涯教育。

市政协委员、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重庆新闻联播》主播张世轩:

推动川渝两地主流媒体巩固青少年共同思想基础

作为今年的新委员,重庆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重庆新闻联播》主播张世轩就川渝两地推动、巩固青少年共同思想基础提出了建议。

张世轩认为,川渝由于文化一脉相承,两地主流媒体可以携手巩固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

首先是川渝两地共同建立青少年舆论领袖白名单制度,“现在青少年群体的思想非常活跃,而且在新媒体时代,青少年之间是一种圈层化的传播。”张世轩认为,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传播尤为迅速,各类“网络达人”层出,且颇受青少年青睐。川渝两地主流媒体应积极融入新媒体时代,吸纳有好产品、有号召力的“网络达人”加入舆论引导队伍,让他们用创新手段和方式,为主流声音鼓与呼,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主流声音的引导。

其次,两地合力培养懂青少年思想状态特点的媒体人才。张世轩建议,川渝两地的主流媒体可以和教育主管部门、共青团等掌握了青少年群体大数据的单位联合,培养既懂媒体,也懂青少年思想状态特点的媒体人才,更好地引导青少年群体。

第三,川渝主流媒体要不断创新报道手段,学习成功的新媒体报道案例,抓住青少年群体的喜好特点,创作出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心里的作品。“青少年在哪里,我们的宣传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张世轩说道。

据重庆日报、华龙网、重庆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