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稳定和扩大青年人就业 仍需持续加力

日期:05-18  来源:重庆青年报

稳定和扩大青年人就业

仍需持续加力

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缓解青年人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劳动者技能是关键。要强化就业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开展重点群体重点行业专项培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能人才支撑。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破除束缚青年创业的壁垒,持续激发青年创业积极性。要用创新孵化基地等载体吸引青年创业,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促进青年创业,推动形成以创新创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5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目前就业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青年人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随着经济持续恢复,特别是服务业持续好转,加之稳就业政策显效,就业形势有望总体稳定。相关部门积极出台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随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青年人就业形势会逐步改善。

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需要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无论从总量还是从结构看,稳就业都面临着不小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但由于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青年群体就业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依然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稳定和扩大青年人的就业仍然需要持续加力。

一段时间以来,各部门各地区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方向,着力在拓宽就业渠道上提出针对性政策举措和工作安排。从延续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到补贴政策对象扩展到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享受主体由中小微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从出台对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高定工资等支持政策,到挖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岗位存量,加大补员力度;从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确保有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都能获得见习机会,到对创业毕业生按规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政府、企业、高校和求职青年群体个人,都在为破解就业难点献计出力。

促进青年就业是稳就业工作重中之重。借助集中力量挖掘就业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服务、做好困难托底帮扶、强化就业观念引导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是解决当下就业矛盾的重要应对之策。而要从根本上实现青年人的高质量充分就业,还需在破解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上再加一把力。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良性循环,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根本保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双创”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孕育巨大发展潜力,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涌现。青年整体受教育程度上升,社会性流动更加顺畅,为促进就业夯实了人力资源支撑。充分发挥好这些积极因素,为更好破解青年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坚实基础。

缓解青年人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劳动者技能是关键。要强化就业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开展重点群体重点行业专项培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紧紧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健全技能人才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完善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和职业标准开发机制,拓宽就业新领域。

创业是就业之源,灵活就业是就业的“蓄水池”,对于稳定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破除束缚青年创业的壁垒,强化创业扶持,持续激发青年创业积极性;要用创新孵化基地等载体吸引青年创业,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促进青年创业,推动形成以创新创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与此同时,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有效引导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从激活青年就业的“发动机”和提高青年就业能力双向发力,也将为稳定和扩大青年人就业提供更大助力。

 

“搭子文化”是对社交需求的诚实表达

媒体评论员 任冠青

“饭搭子离职了,比失恋还痛苦”“今晚去单车课,七点不见不散”“周末想去探店,求咖啡搭子”……最近,寻搭子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

所谓的“搭子文化”,是指把生活中的种种需求、爱好打包分配给不同的对象,主打精准和高效,比如“旅游搭子”“脱口秀搭子”“演唱会搭子”等等。就交往程度而言,“搭子”属于弱关系和轻社交,是“高于同学(同事),朋友未满”的状态。“搭子”之间可以在某些场景下维持特定的关系,既能为彼此提供必要的支持,又不会产生太大的心理负担。

“搭子文化”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形成了对传统固定关系的补充。一般来说,亲情、爱情、友情是人类情感的三大支柱,人们在这些关系中获取情绪价值,感受爱、支持与包容。只是,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这些强关系力量的表达,往往会受到不少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对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而言,父母更多是止于来自远方的关怀,朋友间见面动不动要“跨越大半个城市”,而爱情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很多时候,年轻人就难免会有落单的时刻,需要独自去做一些事。

可是,人毕竟是社会型动物,需要在社交中汲取能量、对抗孤独。这时候,“搭子”所自带的便利性和清爽感便体现出来了:发现附近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伴,大家聚在一起,无压力地展开活动。就像是一两个人组不起“飞盘局”一样,比起独自行动,伙伴的聚集往往可以获得加倍的快乐。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向,在与“饭搭子”“电影搭子”“旅游搭子”交往的过程中,年轻人其实是在打破固化的社交圈子,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拓展自己的社交半径。

对于这种轻社交方式,有人也表示担忧:这样过度强调功能、停留于浅表层面的“快餐式社交”,是不是意味着社交情感的降级?对此,笔者倒觉得不必过于担心。首先,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与生活中有无数个“搭子”并不矛盾。比起时时刻刻同伴侣、朋友腻在一起,深深浅浅、参差多态的社交网络反而能让人保持开放性,看到更大的世界。

“搭子文化”的妙处还在于,它恰恰是以承认双方交情尚浅为基础的,大家不必尴尬地彼此“装熟”,同时也在为深入交流、成为密友知己创造可能。事实上,现代社会之所以会出现陌生化、原子化的问题,与人们有时“边界感”太清晰不无关系。打开微信,每个人都有不少躺在朋友圈里的“沉默列表”,也许是此前共同参加活动有过一面之缘,也许是多年前的同学或同事,也许就是因工作原因添加的合作伙伴。由于长期缺乏交流、找不到共同话题,很多时候便成了“点赞之交”,直至渐行渐远。

从这个角度来说,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寻找各类“搭子”,未尝不是“打捞”潜在社交对象、寻回“消失附近”的积极尝试。或许一条简短的“寻搭子”内容,会让自己意外发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找到与多年未见的同学重建联系的契机。大家一起吃个饭、看个话剧,聊聊彼此的近况,反而有利于打破隔阂、建立新的联结。而每增加一个联结,我们就会增加一个感知世界、感知附近的“触角”。

所以,与其说“搭子”是亲密关系的“平替”,不如说它是对固定关系的有益补充,是年轻人尊重内心真实感受、保持开放社交心态的表现。当社交关系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和丰富,我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也会随之提升。

 

“AI孙燕姿”成顶流:一场艺术与法律大考

新京报专栏 王琳

人工智能(AI)时代,明星仍在批量生产,奈何唱片工业早已式微。出乎大多数人意料,一个声音在2023年横扫歌坛,光速成为娱乐圈顶流。她就是常被调侃为“冷门歌手”的孙燕姿的分身——“AI孙燕姿”。

近几天来,不仅歌迷为这位虚拟歌手疯狂,“AI孙燕姿”还带动资本市场,让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再度出圈。

人红是非多,走红的“AI孙燕姿”也照例引发了诸多争议。最具代表性的是:人工智能抽取、处理和生成的声音数字感十足,在“AI孙燕姿”的歌声中没有感情。

但是,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AI孙燕姿”,AI已经真实参与了人类音乐生产。

长期以来,“表达生硬”“数字感”“跳跃感”“不流畅”等都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声音产品的软肋。但“AI孙燕姿”恰恰弥补了这些缺陷,独特的音色与唱腔、极具个人标识的咬字和尾声,再搭配上如《成都》《发如雪》等与孙燕姿本人风格相似的歌曲,哪怕是演唱与孙燕姿本人风格迥异的歌曲,如《好汉歌》《向天再借五百年》等,也极具辨识度,别有一番风味。

这正是“AI孙燕姿”能在“AI陈奕迅”“AI王菲”等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从技术角度看,AI歌手较前些年就曾引发争议的AI画家也更容易实现。

网络热传的“AI孙燕姿”,其训练数据仅有4张专辑《孙燕姿同名专辑》《克卜勒》《逆光》与《是时候》。100首不到的曲目数据量,就训练出了一组稳定、清晰且自带情感和个人标识的音色模型,成为源源不断生产各种翻唱作品的声音素材。

对音乐产业来说,这不仅意味着AI歌手将会大批量出现,制作人和词曲作者也可借助不同歌手的AI音色模型生成样带(DEMO),从而更直观地匹配到最适合的演唱者。

作为唱片公司,或许还可以发布旗下歌手,甚至是已去世歌手的音色模型,供用户有偿使用。作为用户,我们或许还可以借助已逝歌手的音色模型,再现那些已消失的声音,如用黄家驹的音色模型来生成他去世之后beyond乐队的一些作品。

AI进入人类音乐生产,更多的可能性,则是有助于激发更好的音乐创作,丰富听众的音乐体验和音乐审美。

但AI歌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比如,经人工智能提取和处理的歌手音色模型,并不在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中,但它毫无疑问应该得到保护。

如何确定音色模型的权属?这些权属涉及哪些内容?歌手本人能否当然取得音色模型的版权并加以商业利用?唱片公司或AI公司对歌手音色模型的权益又有哪些?如何平衡权利人和用户对音色模型的使用权和再创作权?凡此种种,将是著作权法下一轮修订极为紧迫且无法绕过的问题。

与个体声音最接近的保护对象,应是个人肖像。从法理上分析,音色模型也应得到与肖像权类似的保障。我们其实早已接触,甚至频繁使用过这类“音色模型”。比如,导航软件里有不同明星的声音可以选择,自媒体制作平台里有不同类型的配音模型可以选用。而AI歌手和AI翻唱进入更日常化的应用,也只是时间问题。

音色模型的正面价值,将随其广泛应用而逐渐显现。在规范和促进音色模型AIGC作品创作和应用的同时,也要防止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音色模型的生成成本是如此之低,应用又越来越简单便捷,将来我们还能确定与我们通话的某人是某人吗?网络诈骗分子利用诈骗对象身边熟人的声音进行欺诈,这样个案已经在现实中发生。

若面对一条语音、一通电话,确定“谁是谁”的责任全都在用户,必然会极大增加日常社交的成本,这将是人类社会无法承受之重。我们在反诈上能否同步实现“道高一丈”,这道新题不能只由个人来答,同时也应是平台、运营商、AI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共同责任。

至于AI歌手和AI翻唱涉及的歌手姓名权、名誉权、发表权、词曲作者和版权所有人财产权等,现行法律已有相关规范。

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谦抑执法较严厉打击当更可取。就如多数权利人均选择了“让子弹飞一会儿”一样。未来究竟是“孙燕姿状告AI孙燕姿”,还是“孙燕姿携手AI孙燕姿”,都是权利人的个体自由选择。围观者乐见就好。 

就在一个月前,4月1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这对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无疑是个好的开始。

在该“意见稿”中,明确列出的法律依据是《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不难看出,这部“意见稿”更多关注网络安全,而作为一部“管理办法”,纳入AIGC知识产权管理相关内容,给版权保护以保障,给人工智能创新以空间,也当为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