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李文儒:不觉得这是一个老头子在胡扯 我就很开心

日期:05-18  来源:重庆青年报

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出版《给孩子的故宫》

李文儒:不觉得这是一个老头子在胡扯 我就很开心




尽管担任了10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有20余年故宫博物院工作经历,30余年文博相关工作经历,但李文儒在创作《给孩子的故宫》一书时,依然感觉到“压力山大”,他笑着对记者说:“别看这本书不到300页,貌似‘轻薄’,却让我比之前的任何写作都更加小心谨慎,唯恐出现差错,出现不适当的表述,给孩子们误导。”

作为资深“故宫人”,他希望可以把自己对“现代人怎么看故宫”的一些思考传达给小朋友:“只要有一个小朋友看了觉得我说得有道理,能让他从小在心里种下这样的想法,长大以后再多深入思考,或者说他可以受我书中观点的启发,去和大人们讨论,而不会觉得这是一个老头子在胡扯,我就会开心得不得了。”

给孩子写比给成人写压力还大

写作《给孩子的故宫》对李文儒来说并不轻松,“说实话,给孩子写压力更大,和给成人写不一样。”

尽管已是“故宫研究专家”,但李文儒笑说写《给孩子的故宫》时还是查阅了大量资料,“首先知识性肯定是要科学准确,不能出错,让小朋友发现错误,我就太没面子啦。”此外就是遣词造句的讲究,不能像之前写学术文章,这次要做到尽量通俗易懂,“以前写学术文章追求严密性,经常有特别长的句子,在句子里面套来套去,但是写《给孩子的故宫》一定要尽可能的简短明确,句子还要有动感,有节奏。”

李文儒不想将这本书写成一本简单的故宫导览,“重要的是在故宫这个空间里面,或者是参观线上和参观点上的一些人和事。我怎么看这些人和事,希望引起小朋友什么样的思考?所以这本书的核心是故事之外能引起我们怎么样的思考、看法、价值评判。我曾想这样的内容是否会深奥了一些,但依照我平常与孩子们的接触,不是这样的,现在孩子的知识面,以及他们的思考和悟性,超过我们的想象,过去老以为我们是大人,什么都知道,其实小孩在好多方面是我们的老师。”

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立体讲解故宫

故宫为什么有那么多门?故宫的门里还藏着天圆地方的玄机?故宫里为什么有那么多广场?皇帝如何在故宫里请官员吃饭?皇帝到底睡在哪间房子里?皇帝也有零花钱吗?他们都是怎么花这些零花钱的……《给孩子的故宫》中,李文儒希望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立体讲解故宫,为孩子讲透他们感兴趣的关于故宫的故事。

比如说三大殿、后三宫等特殊重要的建筑地面铺的“金砖”,它们并非真金砖,而是言其为砖中极品,贵重如金。李文儒在书中介绍说,故宫金砖分三种规格,最大者超过100公斤,主要产自苏州,每块砖均在边侧注明规格、烧制年份、窑厂名、烧造人、督造人。金砖以太湖淤泥为原料,经选土、练泥、澄浆、制坯,阴干后入窑,用不同柴草反复烧制130天,制作时必须遵时令,烧窑时分软火、硬火,出窑后铲面加工修整,总计26道工序,每道工序又分若干细致步骤。全部工序下来,一块砖历经两年时间才可制成,其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即有可能报废,以至“十不得二”。

关于角楼的建造,李文儒在书中还讲述了一个民间故事:在为永乐皇帝建造紫禁城的时候,正当督造的官员和能工巧匠们在高高的城墙拐角处遇到难处、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提着蝈蝈笼的白胡子老头儿悠闲地溜达过来,这儿看看,那儿看看,看了一会,又溜达着走了。一个工匠发现老头儿的蝈蝈笼落下了,正要拿起来去追,忽然愣住了,这不正是我们要建的角楼吗?官员和工匠们无比兴奋地严格按照白胡子老头儿留下的蝈蝈笼样子建造,角楼很快完工了。所有的人一致认为,那白胡子老头儿,就是他们的祖师爷鲁班,李文儒在书中写道:“紫禁城角楼结构复杂的程度,建造的难度,以及它们的光彩夺目,只能用传说来形容。”  

一直在思考现代人如何看故宫

李文儒在书中除了知识、故事之外,还往往有一段述评,这也正是促使他决定写这本书的一大原因,“要表达我关于现代人如何看故宫的一些想法。”而在他看来,现在有很多人参观故宫的心态并不对。

现代人应该怎么看故宫?这是李文儒多年来思考的问题,他说大家关心历史,关心文化遗产,这是好事情,但是带来的问题就是怎么看?“是一般的到此一游,看个景点?还是说这个地方特殊,好奇皇帝居住和执政的地方?有不少人来故宫后觉得这个地方太有吸引力了,对皇权和帝制产生一种欣赏,这种情感不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有的观念和看法。”

李文儒表示,故宫600年分两个阶段,一是500多年的明清两代,那是皇权帝制的时期;一是100年的博物馆时代。历史是用来反思借鉴的,不是供后人模仿的,以皇宫文化为代表的皇权帝制文化遗存,与以博物馆为代表的现代公共文化建设,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虽然建筑还是老建筑,地方还是老地方,然而作为博物馆展品的现在的“故宫”,绝对不是向人们炫耀和展示皇权文化的地方,而是引导人们理性认识皇权帝制文化的鲜活“标本”。

李文儒希望他对故宫的反思、理性的评价,对皇权帝制文化的认识解读,能够让孩子们有所了解,所以,收到邀请创作《给孩子的故宫》时,李文儒对编辑说:“如果你们认同我观点的话,我还真的愿意尽我的力,写写从我的角度看孩子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角度,带着什么样的想法走进故宫,怎么样参观既高兴又有质量。所以,这本书就是以这么一种心态来写的。”

故宫很大,你要是动脑子

一边走一边想就不累了

李文儒建议小朋友参观故宫既要“走路”,更要“走心”,“故宫很大,走起来很累,但是你要是动脑子,一边走一边想就不累了,哪怕就想一个问题也挺好的。”

故宫是北京城的中心,故宫中轴即前三殿、后三宫一线,是故宫的中心,也是北京城中轴线的核心地段。没有从紫禁城里延伸出来的中轴线,这座城市就失去了纲领,所有的建筑都会变得散漫无当。李文儒说:“没有中轴线上的紫禁城,尤其是太和殿,中轴线就失去了灵魂,所有的建筑不管铺排得多么有序流畅,都不会出现震撼人心的亮点。”

许多年以来,只有皇帝和极少数人可以沿着中轴线进入紫禁城,进入太和殿。现在,所有人都可以像当年的皇帝一样沿着中轴线走进故宫。可是李文儒认为,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识到京城营建、故宫营建的轴线结构的意义。600多年过去了,就北京中轴线而言,虽然最重要的建筑还在,大体的格局还在,但变化还是不小的,“参观故宫时不光是要注重历史,了解以故宫为核心的这种历史形成的中轴线,还应该明白中轴线的生命力在哪里,北京这个城市文脉的生长的力量在哪里。”而这,就是李文儒所说的参观故宫时的一个“走心”。

李文儒强调面对皇帝的宫殿和帝王的历史,面对故宫这样的文化遗产,我们不应盲目崇拜和赞颂,也不应简单地谈论继承和弘扬,应以现代人的理性思维、现代文明的文化价值观,认识以往的历史和发展方向。

有不少人批评古装剧戏说历史,误导观众,对此,李文儒认为娱乐作品和学术研究,和博物馆文化的传播不是一回事,“娱乐作品有娱乐的体系,有娱乐的思维和表达,有它价值利益的导向,会找观众的热点、痛点,这都是套路,你也没办法。几乎所有人都对权威、权力、财富、心机、美色这些东西有好奇心,所以,这种娱乐作品永远吸引人。其实也没关系,我相信时间长了,观众的眼睛和心里还是有自己的标准,朋友之间由娱乐作品讨论真实的历史,就是一个好的现象,观众看完了会去寻找真正的历史,看历史时觉得讲的大多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那普通老百姓怎么生活呢?于是大家又会关心起普通人,我觉得这也是好现象。”

李文儒笑说,所以不要害怕,有时候感觉好像乱糟糟的,但乱了以后总会理出个头绪来,大家看得多了就有自己的判断了,“你说你是正面的,说不定结果变成负面的,你说他是负面的,说不定还转化成某种正面的,因为传播和接收者有落差,有反差,有错位,所以还是要接受。”

对于故宫的态度,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态度,李文儒坦承自己可能是潜移默化受鲁迅先生影响。李文儒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鲁迅先生作品,后来做大学的教学工作时讲鲁迅,到北京以后曾在鲁迅博物馆工作,做过鲁迅博物馆鲁迅生平展,“为做那个展,比我教学和研究花的工夫还要大,《鲁迅全集》翻过三次,有意无意地受他影响很大。”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要保存清故宫,不过不将它当作皇宫,却是作为历史上的古迹看。”李文儒也认为,故宫博物院一大特色就是展览,而这里最有吸引力、最大、最有价值的一个展品就是故宫本身,故宫这个展品还不像放在展柜里的展品那样只可远观,你可以真正踏上故宫这个展品,“这就是最好的一个沉浸式的展览,这个展品是几千年中国皇权帝制的一个活生生的标本,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标本来解读,这个展品的价值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才是独一无二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图/李文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