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向大叔道歉
“莫须有式维权”从来不是正义
新京报快评 王钟的
广州地铁“大叔被疑偷拍自证清白后仍遭女子曝光”事件所引发的关注,仍在持续。
据报道,6月11日晚,当事女子@注册不了张z发微博道歉,表示不该在地铁上和大叔确认后依然在网络随意散播视频,已认识到对大叔和家人带来的严重伤害,将以实际行动改正。
此前,该女子怀疑大叔偷拍自己后,要求检查对方手机相册。为了自证清白,大叔同意女子检查,但手机里没有任何偷拍照片。后来,女子还是在网上曝光大叔形象,称其是“猥琐老头”,并发表“难道我的权益没有受到侵害,我就不用去维权了吗”等言论,引发大量争议。
目前,涉事双方已达成一致协议,大叔的儿子邓先生表示,“她还是名学生,公开道歉就好,不想影响她太多”。希望她的道歉,对得起他们这份宽容。事实上,就在女子发布视频后的这几天,铺天盖地的批评汹涌而来,她已为自己的不妥行为承受了巨大的代价。
进入夏季,人们普遍穿着清凉,公共场合的“咸猪手”、非法偷拍也活跃起来。女性在发现可能侵犯自身权益的迹象时,勇于维权,本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一些时候,正是因为受害者犹豫不决,不法分子才愈加肆无忌惮。在大叔“自证清白”之后,如果女子不再胡乱猜疑,对这场误会表达歉意,也不失为妥善处理方式。
维权要讲方法,过度维权不仅于法无据,更伤害他人权益。女子检查手机并无发现,已经没有维权的必要,却还转身在网上不依不饶地质疑大叔,给其打上“猥琐男”的标签。这一系列行为,显然对大叔造成了人格尊严的伤害,更已涉嫌侵犯其名誉权和肖像权。
女子过度维权、对他人权益不尊重的行为,还暴露出思维方式的缺陷。比如,以貌取人,将大叔形象与“偷拍”联系在一起。在工地打工的大叔,着装打扮也许不像白领来得体面,但个人形象永远不能与内心的操守品德划等号,更不能以此搞“有罪推定”。
至于该女子“难道我的权益没有受到侵害,我就不用去维权了吗”“非要等发生什么我才能说什么吗”等言论,更是流露出一种莫名的傲慢。在这位女子的视角里,仿佛自己的一丁点怀疑都要被当成真理,对他人因此受到的委屈则毫无顾忌。
社会常识告诉人们,维权的前提,正是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或者发现可能遭受侵害的迹象。事实自始至终根本不存在,当然也就谈不上维权。“莫须有”不是正义而是诬陷,漫无边际的所谓维权,很有可能构成侵权。
当事女子是在读研究生,本该在公共生活中知分寸、懂换位,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其所学还是新闻专业,更该牢记客观事实的绝对重要性。也希望这段特殊经历,能在她的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象,未来在继续勇敢保护自己的同时,不再冤枉一个好人,遇到难以处理和判断的问题,多向执法部门求助。
让女性感到安全、受到尊重的环境,依赖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过度维权、制造撕裂,无助于改善女性整体处境。如果通过渲染性别对立来吸引流量,把不存在的矛盾安放在无辜者身上,恐怕只会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噬。
话说回来,当事女子还是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在她道歉以后,受害一方也表达了谅解的态度,至于她接下来会受到怎样的处分和教育,自然有执法部门、学校来决定。那些“人肉”女子个人信息、对其施加网络暴力的行为,既是对女子的伤害,也对公共利益无益,同样不该被容忍。对我们所有人而言,这都是一堂公共生活课。
哲学硕士出摊 “人生意义”卖给谁呢?
光明网评论员
毕业季,一些大学生开始上街摆起了摊,他们不卖货、不做咖啡,也不调鸡尾酒,而是提供“付费聊天、咨询”服务。前不久,“伦敦政经硕士上街摆摊”上了热搜,引发大家对“知识摆摊”这一现象的关注。一时间凭借自身专业知识,“摆摊”成了不少年轻科研学子模仿的样本。
据媒体报道,类似知识出摊的年轻人陆续出现。其中有哲学硕士,主打业务是66元解“人生的意义”;有心理学毕业生,摆出了心理治疗摊;也有美学硕士,主要提供哲学、美学、艺术学咨询……
开玩笑也好,缓解求职难也罢,这些大学生至少是正经地试图将知识变现,将所学知识以一种逻辑简单、路径清晰的方式直接售卖。不过仔细看这些年轻人从事的业务,基本都是那些自嘲“无用之学”的文科,哲学、美学、文学之类。相信人们不会看到“高分子材料分析”“汽车制造与维护”之类的摊位。
这些专业的共性——自嘲“无用之学”的文科,是高妙玄远:没有具体的应用场景,思考的都是人类永恒探索的主题,也几乎没有答案的领域。人们能看出代码的问题在哪,却找不到人生的解答在哪。
也正因为这些学问缺少一个联系紧密的现代工业生产对应物,不够“专”,所以就业会面临一些难题,这也是自嘲“无用之学”的难题。但也恰是因为足够“范”,所以它们格外适合摆摊——面向普通人,提供普适性的咨询服务。
当然,摆摊肯定解决不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承载量太有限了。但这不失为一个契机,包括学生、学校和社会都应该思考,文科毕业生就业出路到底在哪?能在社会中从事什么工作?这个问题不能用“培养了综合素质”“提升了批判性思维”之类的话术来回应。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需要的无非是一个工作,吃饱了肚子才好思考“人生意义”。
比如很具体的,只有文化产业、出版产业繁荣,广大文科毕业生才有出路,他们的所学才真的有可能进入现代工业生产,用产值来衡量。那么如何繁荣文化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就应该认真地进行探讨。
同时,文科生的“人生意义”卖给谁,其实也很值得观察。这里说的并不仅指哲学硕士的出摊业务,而是广义的文化消费。人们有没有类似的消费习惯,是否对抽象的、逻辑的、非功利化的内容有购买欲望,其实也能看出一个社会的理性水位到达了什么层次。
消费习惯其实是培养出来的,这种培养并不一定是很具体的某种需求,比如衣食住行,也可以是某种精神满足。比如根据媒体报道,在有些国家“书评”类的产品格外受欢迎,因为人们没那么多时间读书,但在社交场合又免不了需要展示下知识,故而选择看“书评”,所花时间不多,又足够在酒会中说上那么几句。
这就是一种对文科的消费需求。一个社会,如果人们乐于探讨玄妙的问题,愿意用逻辑、知识进行对话,有一个成熟的知识市场,那么自然地就会乐于消费“人生意义”之类的文科产品。
所以,出摊的文科生是个微观的观察视角,他们的知识在哪里售卖、又会卖给谁、销量怎么样,其实是个很严肃的社会议题。大海里的一条鱼,是能看出大海的深度的,就看人们有没有意愿去深入观察了。
“鼠头鸭脖”事件
一起简单风波何以惊动多个省级部门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马青
“江西工职院‘6·1’食品安全事件”联合调查组10日发布情况通报,针对这起食品安全事件,江西省已成立由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并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调查处理情况。
是鼠头还是鸭脖?是集体造假,还是舆论误解?省级多部门联合调查,相信很快会有权威答案。该事件获得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食堂异物本身。可见,当地很清楚,此事经过十天的发酵,已经从异物是什么的事实判断,变成了公众信不信的价值判断。
这里不妨复盘一下事件经过。6月1日,一则“江西一高校饭菜中吃出老鼠头”的视频在网络传播。视频中,当事学生在学校食堂的一家档口买了一份鸭脖饭,准备享用时却发现饭菜中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形状像极了老鼠头。视频引起第一波舆论热潮,主要焦点在“鼠头”还是“鸭脖”的辨认上。6月3日,该校公开回应称,经过详细对比和送检,确定饭菜中的“异物”为鸭脖。还说当事同学在事发时就已经找同学辨认了,确认就是鸭脖,写了书面说明对视频内容进行澄清。通告还称,高新区市场监管局接报后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并留样检测。
这份通告看似中规中矩,实际却犯了舆论大忌。通告只给出结论,却忽略了过程。学校依据什么让学生相信那是鸭脖,不是鼠头呢?就连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开初步结论时都说,他们是根据当事人拍的图片来辨认比对的,送检化验需要三到五天时间。以图辨形的科学性,与网民们隔着屏幕看视频,相差无几。
校方强调学生当时就写下了书面说明,可正如网友担心的,对学生来说是否存在其他方面的压力?作为吃到异物的当事者,内心真的已经毫无波澜了吗?据报道,2021年11月,该校青山湖校区食堂被曝在清洁间内发现了老鼠。
就在事件争论不休的时候,坊间又曝出了一张截图,内容是涉事学校的新媒体中心对学生下发通知,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话语模板去“引导”舆论,有心人将之与该新闻的评论区留言进行了对比,话风和内容疑似高度一致。这种令人熟悉的“舆情应对”,愈发惹人反感。
如果失去了信任基础,不管真话还是假话,都会被认为是谎言;不管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恶意。从这个意外上说,“鼠头鸭脖”事件面临的正是滑入这个陷阱的危机。
如今,省级层面的多部门联合调查组介入了,有希望将问题溯本清源。第一,还原事件的完整过程。包括事发时的时间线,异物的去处,送检的是不是原始物品,送检过程有没有完整的视频记录,这些都需要精准的答案。第二,有检验结果,还要进一步解释它的来源。如果是鼠头,那自不必说,食堂一定面临从头到脚的彻查和整顿。
调查不能光有结论,如果没有透明详细的调查流程,没有真诚坦率的调查态度,任何结论都有可能是无根浮萍,无法在公众的信心上立足。没有什么异物会无缘无故出现,也没有什么信任会无缘无故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