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从“私拆档案袋”看中国式家长现代转型

日期:07-06  来源:重庆青年报

从“私拆档案袋”看中国式家长现代转型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海明

一个世纪前,针对当时中国家庭父权至高无上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这篇杂文中,呼吁家长应该觉醒了,认为家长有义务“解放幼者”,“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鲁迅承认,家长的觉醒,“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家长们的行头时髦了,文化水平较以前提高了很多,但在“怎样做家长”方面是否需要与时俱进的问题上,人们反而关注得不够了。

下面这则新闻,再次折射出家长与子女的关系问题。日前,四川泸州市江阳区一位母亲拆开了女儿档案袋的封条,女儿看到后崩溃大叫。这位母亲称档案是大女儿的,当时不小心就给拆开了。之后,涉事母亲发文道歉。据称,相关部门对档案重新审核封印。

网传视频显示,这起事件中被拆开的档案袋,是放在杂货店的柜台上。抓狂的女儿和不以为然的母亲的言语冲突,牵动着众多网友的神经。网友们从五个维度,评说私拆档案袋的是非曲直。

第一个维度是吐槽“家长心态”的简单粗暴:“多大年纪都忍不住好奇心。”“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边界感。”“没有边界的,中国式家长就会一句,好,那我以后都不管你了。”“为人父母真是一辈子的课题,至少要学会尊重孩子吧。”

第二个维度是直接批评涉事妈妈的傲慢蛮横,批评私拆行为的不道德:“这个妈妈的错不光在乱拆女儿东西,还在于知道自己做错了还阴阳怪气说女儿。”“我赌百分之九十她没认识到自己的错。我希望我赌输了。”

第三个维度是对私拆者的宽容并迁怒于网络舆论:“不知者无罪。”“平和点的方式解决问题,错了改错、弥补,舆论中的戾气太重。”

第四个维度是质疑档案传递管理程序的不完善:“我记得档案那里有张封条写着不能私自拆开。”“按规定档案应由学校寄出,不经个人手。”“话说档案不可以自己带的,谁给她档案带回家了,不查一下这种不规范的管理制度吗?”

第五个维度是争论纸质档案继续存在的必要性:“为什么还要纸质档案这个东西?互联网不是发达吗?”“这么古老的管理方式,也该改一下了吧。”

一个档案袋密封条撬动了网络舆论场,显然不仅仅是这位母亲的问题,而是家长和子女的关系是否平等的问题。评论这个事件,不妨跳出事件本身,将之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也许更有意义。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包括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类文明的构成要素。从微观层面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理应将家庭文明建设纳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范围。

《我们怎样做父亲》谈论的是近代社会的家庭文明问题。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虽然传统的“家长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但是类似私拆女儿档案还不以为然的家长毕竟只是少数。应该说,多数家庭中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平等化的程度有目共睹。但这起母亲私拆女儿档案事件,暴露出部分家长在对待子女问题上,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家长制状态下,缺乏对孩子人格的基本尊重。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上的和睦相处。这样的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与陌生人的关系准则,也应包括与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从某种意义说,先有与家庭成员的和睦共处能力,才谈得上与陌生人的和睦共处。当一个人可以跟所有人协调好关系时,人际交往的文明才能从理想变成现实。

与他人和睦共处的能力,应该从与家庭成员其乐融融开始,而这样的其乐融融,每个家长都有义务与自己的子女处好关系。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尊重他们的个人隐私,克制自己的窥探欲,做孩子隐私的守护者而不是审核员,这是家长观念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的隐私不想让孩子知晓,家长自己也要换位思考,教会孩子管理好自己的隐私。

家长观念的现代转型,还包括要学会向孩子道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家长年长于孩子,阅历多于孩子,辨识力胜过孩子,但这些并不等于家长不会出错。真正尊重孩子的家长,面对自己的过失,及时、诚恳道歉,主动帮孩子寻找弥补过失的办法,这是赢得孩子尊重的前提。

如果说传统的家长把孩子视作自己的财产而觉得可以支配孩子的一切,那么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每个家长都肩负着创造家庭新文明形态的重任。学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相处,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权,家庭文明了,社会文明了,整个人类才能文明。

 

谁在让暑假变得“可怕”?

 中青评论 任冠青

“一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六升七的暑假是分水岭”“初二暑假不利用好,基本就和高中无缘了”……最近,短视频平台上的“暑假最可怕”系列引发关注。这类视频往往有着相似的模板套路:面对镜头,所谓的“资深老师”以斩钉截铁的态度大谈暑假的重要性,并用“错过就是耽误孩子”“这就是残酷的现实”等话术炮制教育焦虑,随后,便话锋一转,忽悠家长买课、买教材。有网友因此反讽道:卖不出课的暑假才最可怕。

随着多家媒体对这类视频套路的解读,创作者把教育当生意的想法昭然若揭,不少网友在了解事情原委后,也表示反感,不会轻信其中的套路。据笔者观察,目前,在几家主流短视频网站上,这类视频很快被过滤、下架,“暑假可怕体”暂时偃旗息鼓。只是,在这套话术“失灵”之后,会不会有人打着其他幌子卷土重来,继续批量制作短视频贩卖教育焦虑,则是值得警惕的问题。

事实上,不管具体形式如何千变万化,这类内容之所以能戳中家长内心,激发焦虑,主要在于它人为地将教育问题极端化、简单化了。以“可怕体”为例,视频先是摆出“暑假不容浪费”这一议题,将假期与学习成绩牢牢挂钩,激发家长心理恐慌,继而简单粗暴地给出解决方案,兜售课程和产品。

这其中有太多逻辑漏洞。就教育来说,孩子的成长涵盖方方面面,暑假本来正是他们走出课本,了解社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用“最可怕”话术强行把暑假和学习紧紧绑定,忽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探索,无疑是让暑假的意义大大窄化了。而且,哪怕是为了提升学习成绩,视频不讲方式、方法,一味批量推销的刷题、刷课等形式,恐怕也只是为了“收割”家长钱包,并非提升学习效率的良方。

不过要看到,现实中,的确会有一些家长缺乏定力,被这些话术忽悠。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成熟、科学的教育观念。家长需要意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法“一招制胜”,也不会因一时心血来潮地“认真抓一下”、买一套课程,就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同时也要看到,学习成绩远非教育的全部。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比一时的分数高低更为重要。比起逼孩子考高分,日常多关注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引导其自主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或许对他们才更有裨益。想明白这些问题,有了更加完整清晰的教育框架,家长在刷到类似“暑假最可怕”的视频时,才会更加淡定从容,思路也不会被轻易带跑。

这也说明,对于教育观念这件事,很多家长是需要进行持续的科学学习的。事实上,有关科学育儿的理念,关于如何充分挖掘孩子潜力,很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育者,都作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一些家长趁暑假带孩子逛博物馆、参加义务劳动、做手工等做法,也能给人带来不少新思路。

因此,对短视频平台来说,除了加大把关力度,及时过滤掉那些耸动的、煽动焦虑的内容外,不妨进一步优化算法推荐模式,鼓励创作者制作更多高品质、符合教育规律的内容。比如,一些读书博主就致力于科普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层面,引导家长反思“鸡娃”现象背后的成因和应对方式,鼓励他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日常成长过程中,并一步步摸索出真正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

也许,相较于“暑假可怕体”等视频,这些内容看上去有些“平”,也没那么吸引眼球,但视频平台不能“唯流量”,选择推广有社会效益还是一味激发教育焦虑的内容,本身也是平台价值取向的体现。

简言之,对于“暑假可怕体”忽悠话术,一方面要露头就打、及时清理,另一方面,提升我们的“防忽悠”能力,塑造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也十分必要。

 

美国财长耶伦访华能带来什么

徐立凡

7月3日,中国财政部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经中美双方商定,美财政部部长珍妮特·耶伦将于7月6日至9日访华。

美国财政部在当地时间7月2日晚间也官宣了这一消息。由此,耶伦成为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三周后,第二位访华的美国重要内阁成员。

过去一年,耶伦曾多次表示期待访华,但因中美关系受到诸多干扰未能成行。此次耶伦访华,能带来什么?

为对华经济关系三原则“试水温”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财政部发布的相关声明中,附上了一份简短声明,刻意提到了今年4月耶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演讲中阐述的“指导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关系的三项原则”。

今年4月20日,耶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发表了以美中经济关系为题的讲话,阐述了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的三大目标。

第一,维护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的国家安全利益,即使美国对中国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可能付出经济代价。

第二,寻求对华健康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促进两国的经济增长和创新。耶伦称,一个遵守国际规则、经济发展的中国对美国乃至世界都是好事。经济领域中的良性竞争会让两国都受益。但美国将继续与其盟友合作,共同对所谓中国的“不公平行为”作出反应。

第三,在全球性挑战方面寻求与中国开展合作。这是出于中美两国对世界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也将增进两国的国家利益。

耶伦的这番论述,凸显了美国把所谓“国家安全”置于中美经济关系之上的考量。最新例子是,在去年10月美国对出口中国的人工智能(AI)芯片施加限制后,拜登政府正考虑进一步扩大相关出口和投资管制。新禁令可能在7月底出台。

美国财政部在耶伦访华的官方声明中附加了耶伦4月演讲的核心内容,已然表明耶伦此次访华的重点目标,是要为她强调的美国对华经济关系三原则“试水温”,若果真如此,绝非修复中美经济关系的积极因素。

或将深入磋商具体议题

当然,在终于成行的访华之旅中,耶伦必然还带着许多具体议题。

外媒援引美国财政部官员的话说,耶伦访华的首要任务是希望中国加大对陷入困境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减免,耶伦对最近中国等官方债权人与赞比亚达成的原则协议表示赞赏。

在6月22日至23日于法国巴黎举行的“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上,中国、法国、英国、南非、以色列等官方债权人与赞比亚政府就其63亿美元债务的重组达成协议,同意将赞比亚双边债务的还款期限延长至超过20年,并给予3年的宽限期。法国总统马克龙称,这么多国家能够一致与赞比亚达成协议,是“历史性成就”。

不过,这项“历史性成就”和美国并没什么关系。美国财政部将解决全球债务问题说成耶伦访华的首要任务也不那么可信。

潜在议题可能包括增加中美航班、汇率、可持续金融合作(中美同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等。至于美国强调可合作的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议题,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或将访华,这不是耶伦的范畴。

相向而行对中美两国都有利

舆论普遍对耶伦此次访华能够取得的成果不抱过高的期待,美方也不止一次说一套做一套了。

还应该强调的是,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其他领域,中美之间交流的议程,也非美方单方面可以制定,耶伦访华也是如此。

中国有许多要求美方落实的议题。比如,在所谓“国家安全”优先原则指导下,美方把经贸关系政治化问题、对华科技封锁问题、对中概股歧视问题等等。在这些问题得不到满意回答的情况下,美方恐怕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过去中美曾设有半年一次的“战略经济对话”,许多双边经济问题能够得到讨论,但在特朗普时期终止。与过去相比,现在中美需要磋商的经济议题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对于中美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年双边经贸额高达7000多亿美元的经济体来说,相向而行才是两国关系修复的必要前提。

而耶伦访华是否能与中方达成共识,这是值得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