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742分报幼师何时不再上热搜?
教育学者 熊丙奇
各地中考成绩正在陆续公布,#女孩中考742分报考师范专科引争议#话题,冲上了热搜。
据陕西网白鹿视频报道,近日,一位江苏盐城妈妈晒出女儿中考成绩742分,拿到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录取通知书。女孩妈妈称,孩子考的七年贯通培养师范定向生是有编制的,出来直接当小学老师。并且表示,自己家里不缺钱,只希望姐弟俩以后生活轻松快乐。有网友表示不理解,认为家长目光短浅;也有网友认为人各有志,就业有兜底也挺好。
中考时的普职分流,令不少考生和家长感到很焦虑。虽然不论从中职毕业生就业,还是升学角度看,中职毕业生的前景并不比进入普高的学生差,但普职分流还是被视为普职分层。进入中职是进不了普高之后不得已的选择。在此背景下,中考742分选择七年一贯制报考专科定向,被质疑“目光短浅”也其来有自。
但这种质疑,也是来自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我国于去年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要把职业教育建设为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其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中考时的高分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院校,而不是就按分数高低选择普高或中职。
事实上,针对社会对普职分流的质疑,我国近年来也推进了两方面的改革。
其一,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在中考录取时推出中本贯通、中高职贯通、五年一贯制等。具体而言,就是中职与本科或高职专科进行衔接教育、或者一体化培养,增加职业院校的吸引力的同时,打通中职与本科、高职的培养壁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中考招生情况看,各地都有部分高分考生选择中本贯通、中高职贯通项目,尤其是七年制中本贯通,录取分数甚至超过普高分数线。这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
其二,就是推进职普协调发展。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中职招生与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也即职普比为1:2.03,远非职普相当的1:1。但就是如此,还有很多家长认为普职比太低,希望进一步提高。
甚至,还有家长建议取消中职,质疑在初中毕业后就进行分流,是不是太早,让孩子“早定型”。对于这名中考分数742分的女生,也有同样的质疑,称家长过早确定孩子的职业方向,没有考虑到未来的变数。
从全世界范围看,高中阶段教育都包含职业教育,只是采取的模式不同。如德国是分流模式,在初中毕业后,约有60%学生选择技术高中;美国、加拿大则是举办综合高中模式,在综合高中中,既开设学术课程,又开设技职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毕业后,再根据自己选修课程情况以及兴趣,选择进综合性院校,或者职业院校。
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院校就“过早定型”的问题,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情况做出的选择。这一担忧在我国社会普遍存在,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地位低,社会存在“崇尚学历、淡化技能”的功利人才评价导向。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而造成的结构性就业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本该举办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院校,偏离定位追求举办综合性大学,培养学术人才。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就难免会“悬在空中”。
因此,更加看重就业的学生和家长,需要根据当前的现实形势,做出新的选择。当然,要吸引更多高分生选择职业院校,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我国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包括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构建淡化学历、崇尚技能的技能型社会。
由此,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成才选择,也消除我国社会因普职分流而存在的焦虑,“中考742分报考师范专科”自然也就不会上热搜了。
年轻人选择“精神离职”,问题出在哪?
中青评论 黄帅
最近,“精神离职”这一现象引发关注。不少年轻人在网上发帖,或称自己正处于“精神离职”状态,或对其他人的这一状态表示同情、理解。此现象在引起舆论热议的同时,还应引起社会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精神离职”行为?为何它在年轻人之间能引起强烈共鸣?
顾名思义,处于“精神离职”状态的年轻人,虽然身体还在工位上,但内心已经不再专注于工作,可能眼前还是繁重的任务,但灵魂早已奔赴“诗与远方”。有网民这样描述“精神离职”的状态:“每做一件事都像在交接工作,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不是我的工作绝不做,老板骂我绝不听,分清工作和生活,下班谁也别来烦我。”可谓十分生动。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离职”也是一种职业倦怠感。这其中的原因,不单来自工作上的压力,还与职场人自身的发展阶段、心理状态有关。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有些年轻人是被动选择“精神离职”的,这其中的无奈,应当得到足够的关注。这些年轻人在刚进入一家公司时,可能雄心勃勃、充满朝气的。但是,当他们遇到职场规则不透明、单位风气不良、上级领导打压、同事间关系恶化等情况时,便可能感到职场“江湖险恶”,自觉努力拼搏也得不到公正对待,于是开始在心态上“摆烂”。只不过,这些年轻人虽然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迫于经济压力和就业难度,不能、不敢离职,于是只好选择“精神离职”。
也有一些选择“精神离职”的年轻人,有更多的主动成分。虽然外界没给他们很大的压力,但他们对所在的单位乃至行业,可能会产生厌倦、疲劳情绪,或者感到无力、无意义。如果不选择“精神离职”,他们可能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精神离职”反而成了他们维持心理健康的手段。
此前媒体曝光的某些公司通过奇葩手段“监控”员工的做法,以及不少年轻人遇到的“职场伤害”,都是典型案例。这些现象对不少年轻人造成了经济利益乃至身心健康层面的伤害。这时,所谓“精神离职”,其实更多是一种自我防护。
其实多数年轻人最害怕的不是压力大,最厌恶的也未必是工作繁忙,而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无法获得与之对应的回报。这里所说的回报,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一家用人单位想要有序运转、有所成就,必须真正关切每一个员工的切身感受,尽可能帮他们排忧解难。
与此同时,年轻的职场人应尽力学会心理调节,面对日复一日的工作,需要给自己找到“趣味点”和“热情点”。能否从工作过程中发掘出收获和价值,既影响着年轻人的职场获得感,也决定着年轻人的进步速度。说到底,社会需要更加重视年轻人在职场里的真实感受与切身利益,给予其充足的发展空间,年轻人也要学会与自己的职业倦怠相处,获得更好的工作状态。
给“被正式确诊为××”的热梗泼一盆冷水
红星评论 清波
最近互联网上流传了一个梗,“被正式确诊为××”。一个明确的出处大概是“西安人被正式确诊为沈眉庄”。一位西安市民表示,由于西安游客太多,自己和电视剧中的沈眉庄一样,已经不想出门了,准备窝在家里把外面让给外地游客。
类似的,如“北京人被正式确诊为哪吒”,北京最近持续高温,人们仿佛哪吒脚踩了风火轮去上班;“福建人正式被确诊为孙悟空”,也是因为高温,当地人仿佛孙悟空待在炼丹炉里等等。
“被正式确诊为××”的说法,算是一种比拟修辞,如果用得巧妙,确实能产生让人会心一笑的效果。比如说成哪吒,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人们完全可以脑补踩在地上脚底发烫的感觉。而且这在侧面上也体现流行文化的影响力,哪怕是多年前的影视剧,到现在人们还记得,还能拿出来进行遣词造句。
不过,也正如每创造一个网络梗,后面还要加一句解释,这或许也是它致命的地方——把简单的事物变复杂了,给交流无中生有地添加了一个脑回路。尤其是它还和本该简洁明了的天气状况相关,难免给人做作之感。
随着这句网络梗被大量使用,网上也出现很多逆反的情绪,“好好说句让人能懂的话不可以吗?”“玩一些无聊的梗还以为别人都喜欢”……相信,随着各类“确诊”被制造出来,类似的厌倦与不满也会越来越多。
其实,这不过是网络造词景观的一个案例罢了。网络总是不断地制造各种梗,但也会在热烈的狂欢之后,迅速进入衰退期乃至消失。这很常见,也几乎是每个网络梗必然的宿命,比如现在还有多少人会用此前流行的“挖呀挖”?
网络梗本身没有原罪,关键是舆论的偏爱与追逐,进行着高分贝、无脑化的重复与强调,这就难免让人厌倦。本质上是制造了一种拟态环境,这并非真实的生活空间,而是人为制造的话语系统,有人会感到幼稚、无脑乃至矫情、肉麻,也丝毫不奇怪。
当然了,并不是说使用网络梗有什么问题,网络梗本身也是一种狂欢,是一种解构性的精神释放。只不过,当一个网络梗出现后,大大小小的舆论单元,从普通网友到机构账号,都如获至宝般蜂拥而上,这多少也从侧面反映了某种“贫瘠”——人们缺乏自我表达的方式和能力,只能在网络梗中捕获些许灵动。
就像此前的“挖呀挖”,起初是网友自发参与的玩梗,但随着一些带认证的新媒体也开始进场,反倒遭到了不少反弹和批评。这或许是公众理性的反思,玩梗本质上仍属于一种语言泡沫,不能全盘否定泡沫,但显然如果舆论完全围着网络梗来建构,至少是缺乏深度和韵味的,难以让人满意。
不知道“被确诊”的网络梗还会流行多久,或许还没有高温天气持续的时间久。就像酷热的天气期待降温,过热的网络文化有时也需要冷水浇头,理性和冷静,才能创造一些更持久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