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点外卖”是个好事情
新京报评论 戴先任
这个假期,与线下餐厅爆满相伴的,线上外卖订单也异常火热。
据报道,10月6日,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十一”假期,北上广深等热门城市外卖订单火爆,异地订单(用户在非常住地的订单)最高增长超141.9%。火锅、大闸蟹等节日特色品类增幅明显。
近几年来,假期出游点外卖成了新趋势,从今年的数据看,这一新的消费现象已成为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长假结束,旅游也将转入淡季,但游客在景区点外卖,是一个趋势性现象,值得各相关方重视。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是游客一时兴起,而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
首先,餐饮业进入了“外卖时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养成了点外卖的消费习惯。而且,对于广大游客来说,旅游目的地往往人生地不熟,少数旅游景点存在的宰客等现象也让一些游客心有余悸。
反倒是点外卖,明码标价,不可能出现欺客宰客等问题,同时有差评等约束机制在,不怕商家进行消费欺诈。再者,在特色饭店排队,既耗时间,价格还相对比外卖更贵。游客爱点外卖,也是出于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的考量。
还要看到,外地游客逛景区已经很累,坐等外卖小哥送餐上门岂不更好?而且,点外卖照样能吃到当地的特色菜。
游客点外卖成了消费新趋势,这是旅游餐饮消费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旅游消费多元化的体现。外卖行业的兴起,也让游客有了更多选择。
不过,景区管理方、相关部门也要预防“旅游点外卖”可能带来的一些副作用。比如,要防范由此产生大量外卖垃圾。对此就有必要加强宣传教育,并形成相应约束机制,避免游客乱扔垃圾。同时,也要进一步遏制外卖过度包装等乱象。
对于景区来说,要促进旅游消费,整治旅游乱象,也需要加强治理力度,有必要借鉴外卖行业的成功经验,尊重消费者权益,如商品价格公开透明,提供更具性价比的餐饮服务,赋予消费者给商家、景区打差评的权利等。
由此而言,让“旅游点外卖”成为搅动旅游市场的鲶鱼,不仅能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餐饮需求,也让人看到旅游消费多元化的新趋势,而这无论对游客的旅游体验,还是旅游行业提升服务质量,都是一个好事情。
文艺片票房遇冷,别先怪观众
中青评论 杨鑫宇
近段时间,与春风得意的国产商业片相比,国产文艺片面临的市场反响,却是另一番景象。从暑期档算起,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燃冬》、获得金爵奖最佳导演加最佳男主角的《不虚此行》、在平遥影展大获好评的《永安镇故事集》……哪部不是深孚众望?又有哪部不是惨败而归。
以票房论,这几部在电影界颇受看重的文艺片,票房最高2000多万元,最低的300多万元。正式在院线上映后,这几部作品的豆瓣评分,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细数比较集中的差评,有人觉得《燃冬》中的情欲拉扯用力过猛、无病呻吟,让普通观众难以看懂;有人觉得《不虚此行》对生死议题的探讨自说自话,显得悬浮、缺乏真实感;有人觉得《永安镇故事集》题材太窄,纯粹是电影人的圈内自嗨……对文艺片而言,这些批评并不致命,也不会遮挡影片的其他闪光点,但都是缩小范围的“票房毒点”。
除了这些影评性质的声音,也有许多差评,把重点落在影片本身内容之外。在这几部作品中,最先上映的《燃冬》,因为选在七夕节当天上映,让不少冲着小清新爱情片去的观众觉得自己遭到了题材套路。《不虚此行》引发的争议,则与主演胡歌路演时强调非商业片“也需要票房”有关。很多网友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拒绝绑架”“不要卖惨”。至于《永安镇故事集》,更是把圈里圈外都得罪了一遍——电影制片人面对票房不佳的现实,发微博公开攻击部分差评影评人与观众,随即遭遇舆论反噬。如此种种,显得国产文艺片观众不多、“瓜”却不少,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心中的负面印象。
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我对商业片和文艺片“荤素不忌”。上文提到的这几部电影,我都去影院看过。一方面,我挺喜欢其中一些表达,对网上的批评意见并不完全认同;另一方面,我也很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从这些角度对作品展开批评。这几部作品确实偏重作者表达、相对悬浮、不对主流观众的胃口。这并不代表这些作品拍得不好或是不值得拍,但是,影片的主创和投资方对票房成绩也该心中有数,而不是到公映后才哀怨错付市场。
抛开个人主观感受,从可信度较高且偏爱文艺片的豆瓣评分上看,这几部遭遇票房滑铁卢的文艺片,都是合格、有亮点,但质量并不过硬的作品。处在这个区间的文艺片,如果不能和大众关注的社会议题形成共振,又不去迎合主流观众的口味,本身就很难出圈。过去,某些国产文艺片的确靠卖惨式宣发,取得超出类型预期的票房,但那样的成功很难复制,而且只会越来越让观众产生疲劳感乃至上当感。
一个健康、开放的电影市场,当然应该对文艺片敞开大门,给大银幕上的各种表达提供空间和机会,但电影市场从来不会保证、也没有义务保证每部电影都能成功、都能赚钱。拍文艺片不容易,但这既然是主创的表达、主创的选择,主创就要有足够的勇气承担不同的结果。有些影史留名的文艺片,不需要用票房证明自己,依旧赢得业界的一致好评;也有一些文艺片,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求生意识,愿意把身段放低,以此换取更好的票房表现。
近年来,也有文艺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比如今年上半年的《宇宙探索编辑部》。这些作品也有与商业片不同的独特表达,能看到强烈的作者性,但完成度更高,也与现实议题、当代人的精神状态更为贴近。从这个角度出发,它们的票房成功不是偶然。未来的文艺片作者如果想要追求高票房,不妨好好总结一下这些成功经验;那些更想追求作者性、不愿为了市场调整方向的创作者,也要学会放下票房执念。
如果说电影创作者能从最近几部国产文艺片的颓势中学到什么,或许就是不要凡事先怪观众、怪院线。怪来怪去,不仅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还会坏了口碑。先认清自己想要什么,然后踏实地把作品呈现出来,带着合理的预期迎接结果,才是一种成熟的创作态度。也期待在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优秀的国产文艺片百花齐放——不论票房成功与否。
尴尬的南阳音乐节
给“破圈”之城提了个醒
团结湖参考 于永杰
这个假期我去了一趟山东枣庄的台儿庄古城,说实话这个古城虽是复建的,但建筑精美底蕴深厚,而且景区服务态度也很好,物价也适中。美中不足的是高铁站与古城之间缺乏一条旅游专线,导致游客要么花一百多元打车,要么就要坐两个多小时的公交。就这么一点遗憾,可能让很多人不会再来第二次了。
要成一件事是很难的,但要坏事往往一个环节拉胯就够了。河南南阳迷笛音乐节宿营地失窃事件,在这个假期的尾声上了热搜。全国各地的乐迷到南阳这个小城,结结实实嗨了几天。没想到就在音乐节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人造谣说营地里的东西都要清理了,可以拿走。于是周围的村民手提肩扛,甚至骑着三轮车来搬。从衣服鞋袜到手机电脑,连帐篷都直接搬走,甚至有的乐迷说内裤都没了。
这件事确实太有话题性了,音乐节这种典型文青趣味的事物,在乡村法则面前碰得灰头土脸。不出所料,网络舆论对着南阳开起了“地图炮”。搞摇滚的“中原迷笛音乐节组委会”,在一则通报里甚至还因为“地域黑”动了粗口。一开始我也难以理解这种失态,但情绪平复后,仔细看下南阳迷笛音乐节筹备组织的全过程,我反而有点理解了。
南阳为了筹备这次音乐节,确实做了很多努力。市里组织了数万名志愿者参与,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到车站迎接乐迷。据说这次创下迷笛音乐节30年来47届的最高票房纪录,现场观众人数也打破纪录。音乐节期间下了雨,乐迷们在泥地里玩得不亦乐乎,戏称是“躬耕于南阳”。
本来线上线下都很融洽,可以说如果没有最后这一出败笔,这将是一场特别成功的城市营销。我查了一些被盗乐迷的视频账号,甚至就连他们也说南阳市民特别热情,酒店和餐馆没有涨价,即使滚了一身泥,但是网约车司机并没有拒载。行李被偷后,还有好心的市民给他们送来干净衣物。
所以说站在南阳的角度看,他们的委屈也可以理解。当地在安保、在与周边村民群众的沟通上,的确存在漏洞。不可否认的是,南阳真心实意地做了很多工作,参与的乐迷都有切身体会。但就因为几颗老鼠屎,所有的努力就要被舆论全部否定,难免忿忿不平。
南阳这场音乐会以尴尬收场,是偶然么?
南阳是一个工业薄弱、旅游服务业也不发达的地方,在当地有南阳挣钱襄阳花的说法。能看得出来,南阳政府很想“破圈”转型,尤其在淄博火了以后,他们多次研究淄博现象,也想了不少办法,此次举办迷笛音乐节就是其一。今年初淄博的走红太突然也太成功了,这让很多像淄博一样面临转型困境的城市看到了希望,大家纷纷在旅游服务业上想办法。除了南阳,比如石家庄也在打造摇滚之城。
但坦率地讲,很多地方只看到了淄博成功的偶然性,却没有看到背后的必然性。淄博有深厚的文化,有全市人民对齐国故都再次辉煌的渴望,更有几届党委政府持续做对一些事情。比如一直在破旧的政府大院里办公而没有新建大楼,这在网络时代绝对是舆论加分项,淄博还恰好抓住了疫情放开后的首轮旅游潮,但并不是每一座城市都做了那么多前期工作,也不是每一座城市都能集齐这么多好运气。
南阳这次的尴尬破圈,可以说从反面给同类城市提了个醒,城市的转型并没有那么简单,不是办一次音乐节就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尤其是发展旅游服务业,最终比拼的是整个城市的综合文明水平。淄博的成功源于多年来对城市治理的内功,南阳这样的城市要转型,也应该首先扎扎实实做好社会治理,打造良好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尤其是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
功夫在诗外,城市形象的推广其实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在城市整体文明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借助音乐节这样的网红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也就是说,如果城市本身治理好了,即使不办音乐节,这样的城市早晚也会被人们发现。相反,如果把精力都用在举办活动本身,而忽视了社会大环境的提升,就容易出现不是这里拉胯就是那里拖后腿的尴尬。南阳这次就是在网络的放大效应之下,一处短板遮蔽了之前所有的努力。为南阳抱不平的人也应该想一下,这次真的纯粹是个偶然么?
虽然南阳这次音乐节并不完美,但我想舆论仍然应该鼓励城市想方设法“破圈”。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经历挫折失败是常态,重要的是痛定思痛。希望经过这次风波后,南阳的城市综合治理能够再上台阶。如果明年迷笛音乐节仍然如期在南阳举办,那时候我愿意去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