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把小学语文做出“大文章”

日期:10-20  来源:重庆青年报

把小学语文做出“大文章”




纪波,江北区新村致远实验小学校语文老师,区骨干教师,市学科名师培养对象。先后主持县市小课题,获县级语文优质课大赛第一名,获两次语文市级课堂教学大赛一、二等奖,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报送的课例获得市级优课。多次被媒体作为教师典型进行宣传,有多篇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七彩语文教师论坛》《江西教育》《小学教学语文版》等期刊上发表。曾获巫山县国培优秀指导专家、巫山县优秀教师、巫山县“四有”好教师等荣誉。

当一名语文老师是他从小到大的理想,2014年9月1日,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热爱小学语文教育的青年教师,带着他从小到大的理想、带着欣喜与热爱,走进了教育这片心灵的热土。“我深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只有热爱是不够的,还要潜下心来,把对教育的热忱付诸于点滴。”

有一种情怀叫小语情怀

钟情于小语,因为它已经融入血液和生命之中;热爱小语课堂,因为能引发思考、闪现灵光。2020年推荐优秀青年教师材料时,校长这样写道:以满腔的教育情怀,哪里有需要,他就扎根在哪里。多年来,他总是能解学校的燃眉之急——同年级多个班教学、跨年级多个班教学、多学科教学,都成为了他的常事。

无论是随堂课,还是公开课,他都全身心投入,讲到激动之处,激情飞扬;情到惋惜之时,扼腕长叹。每一次语文教学,都是他和学生们的心灵共振。

不管何时何地,他时刻记着,教师只有用心于课堂,用情于学生,才会真正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有一种情怀叫小语情怀,我爱课堂、爱学生、热爱教师工作。”他说,当他见到那些名师在课堂上,像见招拆招的武林高手一样对语文挥洒自如、出神入化的教学,总会不由自主地同悲喜、同思索。

跟着榜样学习  充盈生命添活力

纪波告诉记者:“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巫山县教研员赵清云老师一次一次地帮我磨课,一次一次地给我点评,一次一次地给我调整教学设计,让我教学技能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是做真研究,做真设计,出真成果。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让我明白,讲课不满堂灌,不胡子眉毛一把抓,确定少而清晰的教学目标,设计小而精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把知识点讲透,让学生真正地领会并运用。”

有了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恰逢统编教材的使用,大家都是在零起跑线上。纪老师拿出他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把每一课的阅读知识点都进行了聚焦,制作了知识清单。“一个个小练笔让学生的文采飞扬,我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碰撞,也感受到了智慧迸发后的快感,更使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职业成就感。”

纪老师告诉记者,赵清云老师给他的帮助充实了他的生活,为他的生命增添了活力,为他的理想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日后的语文教学生涯的多姿多彩奠定了厚实的根基。

在学中做  磨练教学内功

工作9年以来,纪老师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形成了着力语言积累、阅读表达并重的教学思想和“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

回顾这9年语文教师之路,纪老师坦言自己从一个教学新手渐渐成长为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学科骨干教师;从区县到重庆主城,从校级骨干到区县级骨干;从不会写文章到下笔如有神的心路历程。这几年里发表了20多篇文章,论文得过一、二等奖,这是多年来倾心努力的结果,但他不满足于此,始终在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实现专业成长?

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将常态课以公开课的标准来备课。“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研究,每一课的教案,我都反复思考,反复品味,反复琢磨。躺在床上闭着眼睛想着明天的课,想着上课将出现怎样的情形。我一会儿扮演学生,一会儿扮演老师,在这两个角色之间不停切换、找感觉,不断修改教学预案。”纪老师说道,每一节课前他都会提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用书。通过多次阅读课文,联系前后内容、单元重点等揣摩编者意图,再深入解读文本。

教学做合一  用教语文来育新人

2018年10月,从教仅4年,纪老师就加入了小学语文学科国培行列,成为了一名指导老师,并指导一名同事参加县里习作赛课获得了“县级赛课一等奖”。“每一节课都要目标定位紧扣年段目标、紧扣教材体系,贴近学生实际。”纪老师告诉记者。

他接着指导更多老师上好课。磨课中,老师试讲时,他觉得哪里不对劲,就上去做示范、演绎。他上示范课,数次点评其他教师的课例,让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语文意识、实践意识植根到每一位教师的课堂。

他受邀新疆,给老师们办《整本书阅读》讲座;他受邀其他区,给其他学校办讲座,上示范课、研究课;面向全国各地老师,在云端办两次讲座,而且同样一个主题受邀两次分享,得到了全国各地听讲座老师的认可,讲座过后,老师们纷纷留言,是鼓励,更是鞭策。

“就想当个好老师,这是我的心声。”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用心教书、不停打磨,纪老师用爱满天下的情怀,诠释对语文、对学生、对课堂的热爱。

文/本报编辑 陈洁

 

德化白瓷:斑斓世界里的中国白


有没有一种“白”,令人觉得莹润玲珑有君子之风?大约被称为“中国白”的德化白瓷能给予人如此美妙的视觉享受。眼下,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德化白瓷主题展览,而在它家乡的福建博物院,也在同时进行着精品展。倘若走近它们,一入眼便是一场澄净无瑕的相遇。

从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置县至今,福建泉州德化县已有着逾千年的悠久历史。取自“以德化民”的“德化”之名,世代传承从未改变。这个位于中国东南隅的古老县域,秀水灵山间孕育了纯净的瓷土,也由此诞生了绵延不息的瓷缘佳话。

在德化县,陶瓷源流可以追溯至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而今可知的两百余处窑址,在岁月长河不停歇的流淌中,沉积下从远古到民国的制瓷痕迹。倘若翻开《马可·波罗游记》,就可以看到这位意大利旅行家这样的记述:(德化)这里除了烧制瓷杯或瓷碗碟外,别无可述之处……大批制成品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可以买到八个瓷杯。由此可见,德化瓷器制造是如此普遍与繁盛。两年前,“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56处世界遗产,而德化窑址正是这一文化遗产中重要的古迹组成部分。

当朴素平凡的土泥坯被施以极简极纯的白,经由灼烧的淬炼考验,被赋予玉石的质感,这是一场不可思议的变身,古县山间的高岭土最终成为无瑕脱俗的美器。德化白瓷自宋元时期兴起逐步走向繁荣,及至明代达到工艺巅峰。坐落在德化县宝美村的屈斗宫窑址,仿佛一个大型的时光宝盒,将宋元时代17间窑室、800多件工具和近7000件瓷制品保存其间,直到1976年被挖掘发现。隔着漫长时光回望,似乎依然能感受到曾经那炽热窑火的余温。而三班镇的尾林窑址更是了不得,遗迹竟跨越了宋、元、明、清四代王朝,依次排列的窑炉一个串联便是悠悠千载。

在欧洲,法国人为德化白瓷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中国白,又以“鹅绒白”来形容它的色彩,而后更以“欧洲白瓷之母”来赞誉它,足可以想见,这些莹润通透的瓷器,是怎样地令人为之着迷与倾心,又是怎样地以中国之美打动世界。

有人说,德化白瓷是“瓷中之玉”,属实是个很好的形容。德化地界的戴云山有着如画的风景,也出产着优质的高岭土,这一方得天独厚自然水土成就了白瓷。瓷土高硅低铝的特性,形成了人们口中的“糯米胎”,那是细腻无杂质的、如同蒸熟了的糯米糕似的胎质。有了这样的好基础,才有了君子般的温润感与白玉一样至真至纯的颜色。

的确,德化白瓷的动人离不了这一抹耀目却不张扬的“白”。白色,实在是最为平淡的颜色。当人们赞叹霓虹七彩光芒的时候,也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所有可见光相融合就会成为白色光,看似平凡的白也是最为包容的色彩。《淮南子》中亦有言,“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正所谓大道至简,白色以极致的“纯”动人心魄。

当然,德化白瓷的白也并非千篇一律的白,因为瓷土配方、烧制条件的差异,白色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瓷釉在火焰中炼烧,铁离子含量的增多,便有了白中蕴含着微黄暖意的“象牙白”,是明清时期的德化窑在元代白瓷基础上发展创造而来的颜色,这种莹厚的外表透露着温婉的性格,无论是庙宇还是家族祠堂,都有象牙白祭祀礼器的身影。与“象牙白”齐名的“猪油白”,名字虽然土味浓重,却直观地表达着有如凝脂般的光滑明亮,有如玉石般的细腻润洁。“葱根白”顾名思义,必是白里泛青的样子,而稀有的“孩儿红”其实也是一种白,它从窑变的机缘巧合中诞生,是似婴孩皮肤白中透着粉红感觉的颜色,通过名字便可知它是何等的娇嫩可爱。

如果说胎质与颜色为德化白瓷打好了美雅的底子,那么,装饰艺术则是锦上添花。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的三螭龙壶,可爱风着实吸引人,圆筒形的壶身上堆贴着两条螭龙,一个作为壶嘴一个作为把手,壶盖上还盘踞着一条小龙同样栩栩生动。“孩儿红”荷趣螺足杯上,荷叶、荷花摇曳生姿,怎不教人脱口一句“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再看那因形似犀牛角而得名的犀角杯,堆贴着小小人物或纹枰对弈,或抱膝小憩,好一派闲居景象。

想来,每一件瓷器最原始的样子,不过是工匠艺人从山间捧起的一抔泥土。他们,凭着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心手相传,把德化白瓷的技艺从时光那头传到今时今日,把玉润脂凝的器物从山中一隅传向四面八方。“中国白”从邈远的古时而来,还要往更长久的未来而去,浮世斑斓,而它纤尘不染。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