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11月6日至7日在重庆举行

10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定于11月6日至7日在重庆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科技部副部长张广军、重庆市副市长张安疆和四川省副省长郑备介绍了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有关情况。
大会以“共建创新之路,同促合作发展”为主题,围绕政府间科技合作、科技人文交流、产业创新发展、科研范式变革、未来医学、开放科学及大数据等议题,设置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部长会议、主题活动、圆桌会议及成果展示5大板块、10场主要活动。
紧扣“十周年”和“首届”两个关键词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本届大会将紧扣‘十周年’和‘首届’两个关键词,在活动安排和成果设计上突出‘新’和‘实’。”张广军表示。
一是系统总结十年合作成果。大会将首次发布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为主题的重要报告,首次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部长会议,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展,成果展包括80多项涉及诸多领域的合作案例,将生动展现创新丝绸之路建设取得的务实成效。
二是搭建高能级科技合作机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部长会议是首次举办,截至目前,有来自20多个共建国家的部长级嘉宾确认参会。大家将深入开展创新政策沟通交流,共同规划科技合作发展路径,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
三是注重取得务实效果。大会期间,各主办单位将共同启动新阶段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新举措。这些举措将紧密对接共建国家的发展和合作需求,充分体现中方与各共建国家开放合作、携手发展的共同心声和积极行动。
四是展现良好合作意愿和合作前景。截至目前,有7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代表确认参加会议,参会代表范围广、人数多、层级高、意愿强。中方将充分展示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与合作的诚意,以科技繁荣发展造福各国人民的善意,将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办成切实促进创新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的盛会。
成渝地区共建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
“目前,我们正突出国际化、专业化,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科技交流大会筹备工作。”张安疆表示,大会已邀请到7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300余名重要外宾出席,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外院士、专家学者、国外知名高校校长近40名。同时,国内院士、高校校长、科研机构、重点企业代表等也将参会交流。
在建立科技交往合作机制方面,已同80余个国家的各类创新主体开展了科技交流合作,与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签订科技创新战略谅解备忘录,建立起政府间、高校间、企业间的多层次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方面,连续举办“智博会”“西博会”,召开国际应用矿物学大会、“一带一路”微无创医学创新论坛等高端学术会议,增进对外交流。承办科技部国际先进技术培训班20余期,40余个国家的近千名学员参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人员开展交流互访超7万人次。
在打造创新合作平台方面,已建立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9个、协同创新平台100个。新加坡国立大学等10余家知名高校在成渝地区设立研发机构,长安汽车、科伦药业等30余家川渝企业在海外建立创新研发机构。
在促进国际技术转移方面,支持成渝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奥地利、白俄罗斯等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开展合作,高质量打造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重庆)、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已设立国家技术转移机构30家。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取得积极进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对此,郑备表示,近年来,四川省和重庆市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坚持“四个面向”,全面深化科技合作,主要从4个方面着力,取得了积极进展。
强化创新平台的共建共用。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高起点谋划创新体系,协同推进西部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11个国家大科学装置、5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在川渝落地建设,有的已经产出了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天府、金凤等省级实验室挂牌运行,创新策源的功能不断增强。
强化科技攻关同频共振。突出原创性、引领性攻关,注重从源头上、基础上解决共性技术问题,两地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合力增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去年,川渝共研发首台套产品182个,3项科技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强化创新主体协同共育。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先行先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和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大力培育高精尖特企业和“隐形冠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川渝已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45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2万家,呈现出科技创新体集群引领带动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强化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我们深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协同创新,高水平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9个、引才引智基地108个,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正不断在川渝汇聚。
据《重庆日报》
防空洞内的超级火锅店亮相
10月27日,“地下之城”胡家岩文旅小镇项目正式启动,作为该项目的首个亮相之作,“地下之城”老火锅店同步开门迎客,市民品尝地道重庆老火锅,又多一个好去处。
据悉,在渝北区龙头寺公园到江北区九街之间,有一个由18条防空洞组成的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防空洞群。其中,最大的一条防空洞被打造成“地下之城”老火锅店。该火锅店占地面积达4500平方米,设有208个桌位。500多米长的洞子里,两边摆满了餐桌、椅子,其中最大的长桌可容纳36人就餐。
除了开在防空洞内、规模大,这家火锅店也颇具特色。比如,为了做出最地道的重庆味道,该店邀请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火锅高级技师潘恋担任技术指导;在菜品配置上,该店既有经典火锅菜品,也有哈尔滨红肠、北京羊蝎子、成都冒烤鸭、广西猪皮扣肉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认个老乡呗”系列美食。此外,店内还有“人少不好点菜”系列菜品,推出套餐拼配,即使人少吃火锅也能吃到丰富菜品。
据介绍,该火锅店是胡家岩文旅小镇的首个项目。根据相关规划,胡家岩文旅小镇项目将按照4A级都市旅游风景区标准,建成一个城市级文旅综合体。整个项目分三期进行建设:一期除了火锅店外,还将建设创意市集、国防展厅和短视频直播基地;二期将建设花山吊脚楼、咖啡厅、洞穴酒吧;三期将打造公园艺术街区。其中,一期项目的创意市集、国防展厅和短视频直播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不久即将亮相。
据《重庆日报》
重庆东站、27号线、24号线又有新进展

近日,轨道24号线瓦子坝站首段结构封顶,27号线出入场线桩基浇筑完成,重庆东站也迎来新进展。
重庆东站是全国在建最大站城景融合高铁枢纽之一,也是重庆新建最大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总建筑面积122.28万平方米,站房及相关工程12万平方米,站场规模15台29线,车站最高聚集人数为15000人。目前,重庆东站工程已进入站房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施工阶段,力争今年底完成一标段金属屋面施工目标。
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项目出入场线桩基也于近日浇筑完成,标志着项目全线桥梁工程桩基圆满完成。
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全长约56公里,西起璧山站,东至重庆东站,全线设15座车站。该线路将支撑沿线沙坪坝、大坪、南坪、重庆经开区、大学城等商圈及人口聚集地区发展,串联重要门户枢纽,实现城市内外交通快速转换,提升轨道交通效率。
近日,由重庆轨道集团建设、中铁二十三局负责施工的24号线瓦子坝站迎来首段结构封顶,为瓦茶区间盾构接收提供必要条件。
24号线全长18.9公里,起于巴南区鹿角北站,止于南岸区广阳湾站,设况家塘站、重庆东站、茶涪路站等11座车站。建成后,将有效提升轨道交通南北向的运输能力,增强重庆东站的辐射范围,支撑广阳岛区域发展,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
据《南岸报》
重庆将新增两个智慧停车综合体
可提供2000个停车位
10月28日,记者从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获悉,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龙湖礼嘉天街和留云路附近的礼嘉、汽博智慧停车综合体即将完工,届时可提供2000个停车位。
礼嘉、汽博智慧停车综合体总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23万平方米。
此外,项目引入全自动化物流仓储技术,设置全机器人智能停车系统,将平面移动(PPY)、停车机器人(AGV)等立体停车技术相结合,实现高效引导存取车。不仅如此,该停车场运用城市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建造、智能运维等新技术,将基于成网布点的若干智慧停车项目数据实现整体可视化,可实时监测各停车资源的当前运营情况、利用情况,实现资源利用率和周转率的预测;并通过构建“智慧停车+产业业务”数据中心,作为对接各层级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系统的数据桥梁,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汽博综合体设置了中交智慧停车运营展示中心,部署中交智慧停车运营管理平台,以提升项目运营管理效率为出发点,实时监测管理各停车资源的当前运营情况、客源状态、主要设备运行情况、能源消耗、碳排放指标等。展厅具备有指挥中心和维保中心的职能,能够对出现异常的设备或区域进行告警和管控,远程指导物业维保人员进行异常干预处理,实现项目集群化管控。
据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