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余名专家学者共话高质量发展

11月6日下午,作为“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的重要主题活动,青年科学家论坛和青少年科技创新伙伴计划重庆行暨第七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在重庆悦来会议中心举办。在研讨活动中邀请了4位院士专家分享自己的科研故事,激励青少年勇攀高峰。举办“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将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拓展新渠道、作出新贡献。青年科学家通过合作和交流是推进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来自“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的上百位青年科学家为全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青年科学家多合作才有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贵云在致辞中表示,未来重庆将深度利用陆海新通道加强“一带一路”的衔接,为青年科学家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旅游等不同领域贡献智慧搭建桥梁,深化国家科技合作交流,实现一条共赢之路。
巴西科学院院长Helena B.Nader表示,科技领域合作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带来动能。在应对全球环境污染、脱贫等方面,青年科学家的合作更显重要。
缅甸科技部部长Myo Thein Kyaw认为,科学进步的合作比以往都更显紧密,全球科技合作需要更为多元化视角才能解决问题。Myo Thein Kyaw特别谈道,不要低估原创思维和实验的力量,也不要害怕涉及新领域,因为很多重要发现都是在探索未知领域时得到的。Myo Thein Kyaw鼓励更多青年科学家要拥抱好奇心,探索未知,“科学和未来掌握在青年科学家手中”。
推动青年科学家的合作,高校是非常重要的窗口之一。摩洛哥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部部长Abdellatif Miraoui认为,科技创新在人口发展、对抗贫困、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方面意义重大。青年科学家通过合作和交流是推进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全局思维和视角是核心
践行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在圆桌对话环节,交流嘉宾一致认为,青年科学家需要以全局性思维和视角理解可持续发展,真正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至关重要。
世界科学院(TWAS)项目协调员Massimo Paoli教授谈道,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青年科学家要成为未来的领军人物,需要真正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他认为,青年科学家面临的挑战就是要树立一个全局性的思维和视角。“因为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领域,也包括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表示赞同。他认为,青年科学家们创新合作,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周公旦介绍,通过研究地质灾害发展规律,依托科学和技术提高人类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性,以更有效的方式去拯救生命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周公旦认为,未来的青年科学家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能力,不断交流学习,涉足新的领域。
降低癌症的发生率,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理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Sajid Ur Rehman的研究目标。他说,尽管这是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但我认为其他领域和我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全局观,并且需要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去培养这样的意识。”
“星球健康”引领高质量
在“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朱永官以“星球健康”为主题,围绕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进行演讲。
朱永官认为,当前,人类发展面临土壤退化、气候变化等问题,“星球健康”概念就是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财富并不是全部,健康更重要,人类发展需要实现财富和健康的平衡。”他还认为,在科技研究领域,需要以假设驱动变为需求驱动,不断将实验室的发现推广到现实中。
朱永官在演讲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科学家们共同探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性问题,需要协作才能完成。“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这样的合作平台至关重要,对于“一带一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谈到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朱永官认为,年轻的科学家应该有更大抱负。“对于很多科学家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的理想都会实现,年长以后你会发现曾经的理想和抱负并不远大。所以青年科学家很早就应该有更远大的理想、更广阔的视角和全球视野,才能真正做出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200余名海内外师生开启创客营之旅

本届活动由中国科协、科技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今年的创客营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汇聚1场线上创客营、2场线下主场活动、4个区域合作分营和N个海外工程科普营地等“1+2+4+N”模式。自8月15日线上预热以来,累计组织十多所高校和科技企业参加,动员上百位科学家发布视频课程,举办约三十场科学研讨会,服务7万人次在线参与。
创客营活动共计吸引3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师生参加。其中,在重庆活动现场,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26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余名青少年创客精英、科技教师代表参与其中,并将走进重庆高校、产业园区,开展主题创客、科技参访等丰富多彩的科技人文交流活动。
作为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子活动,本次活动秉承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议精神,以“青春有梦·科技有我·世界同心 Dream of Future Science, Dedication to Better World ”为主题,坚持线上与线下结合、科技与人文融通、国内与国际联动,围绕“人文”“人才”“人心”三个方面,将分“太空探索”“多彩生物”“人工智能”“创意桥梁”等4个主题创客营分别走进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通过与高校导师面对面交流和科技实践活动,让青少年们感受科技的奥秘。
此外,创客营师生还将访问长安全球研发中心与总装二车间,乘中国高铁前往永川区仙龙镇现代蚕桑产业仙龙基地、五间镇圣水湖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进行参观体验,充分感受中国先进的智能制造和现代智慧农业;同时,通过非遗文化集市、夜景参观等活动,感受山城重庆的无穷魅力。
活动现场,重庆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雷霆表示,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落户重庆,并同步举办“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是对重庆工作的高度肯定和极大鼓励,相信一定能够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拓展新渠道、作出新贡献。
听院士专家讲述他们的科研故事
11月6日,在“一带一路”青少年科技创新伙伴计划重庆行暨第七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开幕式上,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穆斯塔法·申胡,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副校长、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倪慕敏等4位院士专家,在主旨报告中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故事,激励青少年勇攀科学高峰。
努力让梦想不再遥远
“我来自当前还不算是世界上科技领先的国家——尼日利亚,今天的我,是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的主席。在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的历史上,我也是第一个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主席,我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报告一开始,穆斯塔法·申胡便道出了他的励志人生故事。
他说,他的家乡在一个小村庄。他上小学的时候,村里还没有通电。上中学的时候,学校的教室才通了电,那时的他下定决心,以后要读电力工程专业。
“进入大学,我慢慢意识到,在所有工程学科当中,电力工程或电气工程是较为困难的,因为需要更多的数学知识。当时的我,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不应该害怕挑战,挑战会带来机遇。”于是,穆斯塔法·申胡坚定地选择了电气工程专业。
“在座的各位年轻人,你们要知道,再远大的梦想,只要你们努力,都不是遥不可及的。”他说,不仅仅是在像中国这样的科技飞速发展的国家,在许多经济和科技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一句话也同样适用。
倪慕敏的人生经历和穆斯塔法·申胡有相似之处。同样出生在一个小村庄的他,父母都不识字,父亲每天早上去鱼市卖鱼,养活一家人。每天,他独自完成家庭作业。“幸运的是,我的父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十分支持我完成学业。”倪慕敏说。
在读硕士时,因为没有超级电脑,倪慕敏的许多研究和数据分析都是通过纸和笔完成的。“如果你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不能指望其他人,你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所需要的支持。”倪慕敏寄语广大青少年,永远不要停止学习的脚步,永远要不停地学习新的知识。
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
“我小时候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这需要拥有深厚的科学素养,以及跨学科进行科研的能力。”凌文向师生们解释了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的区别:科学是科技发展的理论基础,而技术是一种技能、一种知识,特别是指用来制造和发明事物的技术和能力,工程则是怎样才能够改变世界的一种体系。
“三者也是有联系的。”凌文说,科学应当包括内在的规律,技术是发明新的工艺,工程则是构建更美好世界的手段和方法。
凌文讲述了他主持研究过的建筑光伏一体化、海洋牧场、磁悬浮动力装备、煤炭清洁低碳工程等项目案例。在描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蓝图时,他也向广大青少年感叹:“你们年轻人充满活力和生机,就像是早上初升的太阳,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邓文中在活动中向师生们提到STEM科目教育。什么是STEM呢?他解释,是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的第一个字母,也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缩写。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是四个学科,它们既各自独立,也互相联系。”邓文中说,在中国,对技术和工程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但对科学和数学的研究还不够,这也导致我们创新能力还有所欠缺。
如何才能拥有创新的能力?邓文中提出,一是要向因循守旧的习惯挑战,二是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三是需要社会提供创新的机会。同时,创新者自己也要创造机会。
本版撰文/本报编辑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