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爱护全红婵,就别用“低级粉”裹挟她

日期:11-30  来源:重庆青年报

爱护全红婵,就别用“低级粉”裹挟她

新京报评论 佘宗明

面对粉丝以爱之名裹挟“全红婵们”的疯狂举动,奥运跳水冠军、全红婵的湛江老乡何冲看不下去了。

据媒体报道,在近日举行的2023年全国跳水锦标赛10米台决赛中,陈芋汐以436.80分夺冠,全红婵则以427.60分屈居亚军。比赛结束后,一粉丝在看台上大吼,称裁判故意压全红婵的分,将正在接受采访的全红婵也吓了一跳。随后网络上关于裁判压分的说法比比皆是,还衍生了对陈芋汐及其家人的攻击。

11月25日深夜,中国跳水名宿何冲在微博发表长文,怒斥饭圈行径,批驳了压分的谬论,称饭圈文化渗透到体育领域“非常可怕”。何冲这一番话,无疑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将饭圈“毒唯”做法移植到体育竞技领域,就是对运动员的干扰,对体育精神的伤害。

就拿这次比赛来说,那位粉丝的“打抱不平”,看似是为全红婵说话,实则让全红婵难堪,全红婵当时就制止道:“你不要再说话了吧。”可对方依旧嚷着:“就要说,就要说,我就要说……”这别扭的情形,难免给人以极强的错位感。

在现代技术已最大化避免了误判可能、比赛规则也已预留了申诉空间的前提下,在运动员本人都正视比赛结果、没有流露出不满意愿的情况下,以业余爱好者身份去随性质疑专业判断,无疑是种“乱入”——竞技场是体育精神的签到处,不是饭圈做派的跑马场。在讲究专业竞技的地方秀出不专业的反体育精神行为,实在太过违和。

而顺着“死忠护主”心态去渲染阴谋论、网暴竞争对手,更是逾越了追星的边界,变成了“名为爱,实为害”的低级粉。

说起来,这已不是极端粉丝首次拿饭圈思维去绑架裹挟全红婵和陈芋汐这两位中国跳水梦之队的门面人物了。这对年轻的“双子星”,本是中国跳水的金牌担当和冲金保障,二人携手为观众贡献了不少“神仙打架”的高水平对决场面。她们很多时候是跳台搭档,也有些时候是竞争对手,但两人保持着互相激励、相互促进的良性竞争关系和深厚姐妹情谊。

可在网上,有些极端的粉丝将站队癖好跟应援做法引入体育追星当中,把“争C位”“抢一番”的观念代入体育竞技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捧一踩一”“唯粉互撕”,使赛事讨论变成各自站队、强行控评。

在2022年6月,全红婵递补张家齐出战世锦赛跳水混合团体赛后,各种阴谋论就在网络泛起。这次锦标赛陈芋汐夺冠,也有网帖渲染其家世背景暗示“她赢在了背景上”……浸淫饭圈生成的有毒思维,成了阴谋论内幕说的培养皿,将正常体育竞争“宫斗剧化”,给纯粹的体育平添了不纯粹的杂音。

这不啻为对运动员无形的伤害。如何冲所说,裁判员的评分是对运动员表现的反馈,优秀运动员会从这些反馈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而不是将冲冠失利简单归咎于外界因素。可极端粉丝寻找外部因素为偶像辩护的说法,也许会使运动员失去在面对挑战时自我反省的品质。

除此之外,粉丝的“无脑护主”也经常会为运动员无端招黑,让许多人“厌乌及屋”,让运动员承受本不该承受的是非争议,到头来,场外是非还可能影响运动健儿的场内表现。

很显然,运动健儿们不需要极端粉丝这样过犹不及的帮倒忙。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理性看待运动员胜负、能正确看待赛场竞争的正常舆论生态。

事实上,早在2021年,中国奥委会就明确表态,“号召中国体育健儿不参与组织明星后援会,不发起或参与各类话题,坚决杜绝‘饭圈’乱象向体育领域蔓延,坚决反对利用‘饭圈’从事营利活动”。

此前,中央网信办也组织开展“清朗·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对挑唆参赛运动员、教练员等粉丝群体互撕谩骂、拉踩引战、刷量控评、应援打榜等“饭圈”问题进行整治。

爱护那些运动员,就不要用低级粉裹挟他们。让体育的归体育,恪守应有的边界感,避免“爱之深,责竞争对手之切”的无形绑架,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支持。

 

考研难还是读研难?

中青评论 李林山

“我有考研的能力,但没有科研的水平。”“考研是种对应试能力的考察,但读研是种对综合素质的评估。”这些天,湖南湘潭一名研究生发布了一则视频,分享自己读研两个月来的感悟。相关话题“到底是读研难还是考研难”,引发了许多网友的讨论。

读研难还是考研难?这是媒体的议程设置,也是戳中人心的灵魂发问。

围绕这则视频的讨论里,有人说,没考上不甘心,考上了不开心;有人说,考上研只是拿到研究生生涯的入场券,长跑才刚开始;有人坦言,自己能考上本就不是因为科研底子多扎实,面对真正的学术,难也认了……翻看评论区会发现,真正“二选一”的并不多。

现实中,类似的“二选一”问题还要更多。比如,“考大学难还是读大学难”“考研难还是就业难”“考研难还是考公难”。“难”总是花样百出的难,或者说,没有哪一种选择是轻松的选择。笔者联想到一句笑谈:读高中的时候,老师说考上大学就好了;读大学的时候,爸妈说工作了就好了。某种美好的想象,似乎总在未来等待。

这难道是,难的总是现在,希望只在远方吗?

客观来说,发布这则视频的学生刚开学不久,两个月的学习体验,还不足以使其对读研作出全面的评价。作为阶段性的个体感悟,其体验只是一种参考。

“难”的体验,换个角度看,也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它折射出这名同学对自己有更高期待,折射出学校乃至于国家对研究生培养有更高定位。研究生学历没法靠“混”和“水”得到,必须用扎实的学习和努力来获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感到“难”就对了。

平心而论,“难”的滋味不好受,而且很复杂。视频当事人其实是万千研究生“萌新”的一个缩影,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面对专业,“没有方向感和目标”;面对文献,“没有阅读热情”;面对研究,“考上了就闲鱼了,没什么动力”……

由此可见,与其说“难”是一名新研究生吐槽的关键词,不如说“没有”才是;与其说困扰很多研究生的是客观存在的学习障碍,不如说是种茫然和无力的感受更令人沮丧。

考研时,披星戴月,必胜的劲头取之不竭;读研时,萎靡不振,有一身劲也没处使。体验错位的背后,本质上是要求错位。正如视频中研究生的感受,应试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是一码事;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也不是一码事。

“热爱”这个词,自带一种理想主义色彩,不得不说,是现实的许多因素让这种色彩黯淡了。

在今天,我们可以对读研作两种理解:其一是搞科研、做学术,其二是攒学分、升学历。不同的价值追求指向不同的内涵理解。不管出于哪种目的,读什么样的研,都是人的自由选择,都应当被尊重。与此同时,不管为什么而读研,读完了研,最终都得走向市场、走上岗位。可如今,就业难,也是研究生必须面对的另一种难。

必须指出,研究生的难是分阶段的,既有从前备考的艰辛,又有当下学习的烦恼,还有对未来的隐忧;研究生的难也是分人的,一千个研究生,就有一千种难度体验。所以,考研难还是读研难,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争论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克服困难,比确定答案更重要。

克服困难的第一步是给困难画像,拆解为具体目标。如果你是一名备考的学生,你最大的难是下个月的考试;如果你是一名学术型选手,你的难可能是学会某种研究方法;如果你发觉自己不擅长学术,你的难是完成学业并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不论如何,瞄准目标,保持定力,这是人可以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事情。

而要从根本上回应研究生的难,则需要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加以改观。把辛辛苦苦考上研的学生,把费时费力培养出来的人才,送到他们可以发挥才能的地方去,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成长。

 

大学生直播赚钱不能跑偏

光明论 熊志

近日,河南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主播李某通宵直播打游戏猝死,“大学生主播”现象随即引发全网热议。媒体记者登录不同直播软件对大学生直播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直播内容良莠不齐,存在性暗示、擦边球、曝隐私等各种乱象。

直播行业如火如荼,有些打着“大学生”标签的主播,未必是真大学生,但大学生做直播,现在确实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媒体报道看,大学生直播乱象纷呈,一些学生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屡屡在公序良俗甚至违法的边缘试探。

比如,有的主播将大学生的身份当做噱头和卖点,着装暴露,或者用一些低俗、擦边的言行举止,来诱导观众刷礼物,刷够一定的礼物可以添加私人社交账号等。有的还暗示私下可以见面,甚至是暗示色情交易……

面对类似的直播乱象,有声音认为,大学生就应该安心学习,学校应该禁止大学生直播。

该不该一刀切禁止?当然没有必要。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在课余时间开直播,是因为直播行业门槛低,同时,做直播赚钱也是一条勤工俭学的路子。再者,在一些传媒专业院校,学生的课程内容可能就和网络直播有关,做直播也是积累专业知识。

但不管怎么说,大学生做直播挣钱,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还应遵守公序良俗,输出积极健康的直播内容,而不是怎么博眼球就怎么来,为了赚取流量收益毫无底线可言。

像有些大学生主播,在上课时偷偷直播,这可能影响课堂秩序,同样可能对老师和学生的隐私造成侵犯;至于打擦边球的行为,不仅会污染互联网生态,也是在损毁大学生的形象声誉,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

此外,大学生在宿舍直播,不仅对舍友正常休息和学习造成打扰,而且带来隐私泄露的风险,类似纠纷经常出现。对高校而言,不必彻底禁止学生直播,但有必要加强对直播行为的管理,引导学生规范直播行为,并坚守内容底线。

应当看到,大学生直播过程中出现的性暗示、擦边球、曝隐私等乱象,说到底还是直播行业整体乱象的一个缩影。直播行业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红利,在流量效应下,一些主播剑走偏锋,通过擦边内容来博取关注。大学生进入直播行业,难免容易被大环境影响,还没有走出象牙塔,就染上以低俗内容博取流量的恶劣风气。

针对言行低俗、打色情擦边球等问题,国家层面对直播行业的整顿力度持续加强。这种严格的生态治理,应该成为直播行业的常态。同时,对直播平台来讲,既然肩负着平台治理的主体责任,就应该不断完善规则,对直播内容,尤其是打着“大学生”标签的直播内容,严加审核把关,对主播的言行举止形成严格的约束。

总之,对大学生网络直播应当理性看待,可以合理利用,而不能让它耽误了学业,更不能让本该学习专业知识、塑造三观的大学生,被低俗色情的直播内容污染、同化。规范直播行业,引导大学生们正确直播,这也是守护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