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张雪峰的“舔”,于社会不是出路是绝路

日期:12-14  来源:重庆青年报

张雪峰的“舔”,于社会不是出路是绝路

红星评论 克鲜

近日,网红“考研名师”张雪峰在直播间表示:所有文科都叫服务业,总结起来就是“舔”。眼看这一棍子打倒所有文科的言论引起反弹,他又穿着一件印有“我错了,我道歉”的T恤衫出来“道歉”:“我是不是又说错话了,对不起,对不起,我给大家笑一个。我在干嘛,我也在舔。可是我没觉得这有什么所谓的不好啊……”

一些网友或许很吃张雪峰这一套,但嬉皮笑脸的张雪峰有没有道歉,大家都心知肚明。张雪峰的逻辑也很清楚:我就在“舔”,我没觉得不好啊,所以我说你们“舔”,你们为什么就怒了?

“文科就是舔”,张雪峰的带入感什么都证明不了,因为认为自己的工作——研究生报考咨询和其理工科出身没有关系,就是“舔”,所以觉得世界上所有的文科类专业都是“舔”,这样的逻辑也曝光了自己价值观的底色。

不过也有人觉得这话没错,他们作为张雪峰的潜在用户,被“舔”得舒服吗?可能有很多人的身体很诚实,这正是张雪峰讲出格言论的目的:为了迎合流量,打着“真相”的旗号,用庸俗践踏底线常识,肆无忌惮地用粗鄙代替专业,用市侩代替务实。

张雪峰给的是退路,而不是出路;要的是流量,而不是进步;收割的是粉丝,而不在乎未来。张雪峰“舔”的就是愿意为他的流量买单的个体。张雪峰因为“舔”收割了流量,你赞成他“舔”,又能得到什么?

其实,如果家里有矿的话,可以盲选专业,选自己喜欢的就行;如果经济环境下行压力加大的话,选什么专业都可能是“坑”。张雪峰的“神话”,给了很多人一种幻觉——只要你选对专业,只要会“舔”就能克服宏观环境的风险。于是乎,张雪峰的粉丝们开始在价值观上扭曲外部环境因素……

如果文科就只是“舔”:法学不用讲正义,经济学不用讲数据,统计不用讲真相,新闻学不用讲事实,所有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迎合“甲方”,为了迎合领导,那么,为什么还要有高等教育呢?当然,世界并不完美,所有的学科都存在自身“六便士”的尴尬,但是把职业的理想、把学科的操守、把学术伦理的底线践踏得一无是处,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前途和光明。

如果不是40多年来,中国法学界筚路蓝缕不断推广“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无罪推定”等法治理念,很多人连开网店的自由也没有;如果不是前人讲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可能还被禁锢在形而上学当中……这些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乃至推动国家进步的文科专业,你把它们都叫“舔”?

当然也有很多人表示支持张雪峰,包括一些法学教授、新闻学教授等也吐槽说自己的专业就是“舔”。但是,这里有必要分清“应然”和“实然”的关系:如果是行内吐槽的话,它是一种抱怨,期望的是改变;而在圈外将一门学科定义为“舔”,那就是一种污名化。你不自强,没人替你坚强,千万别将推动行业改变的想法情绪化地“谬托知己”。

张雪峰口不择言地将市侩进行到底,将一个“舔”字写在自己的大旗上,自己可以没有理想,但不应践踏理想;自己可以选择没有尊严,但不必揣度着所有人跟自己一样。可能有人因“舔”而斩获了流量,收割了粉丝,但对社会来说,“舔”不是出路,是绝路。 

 

高校不安排住宿,其实是个大趋势

新京报评论 熊丙奇

随着硕士研究生扩招,部分高校住宿资源紧张的问题愈加凸显。12月10日,中国新闻网一则“多所高校明确不予安排住宿,是否合理”的报道,再次引发了相关讨论。

据报道,近年来,多所高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不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提供住宿。例如,北京大学202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南京大学则明确,2024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学校不提供校内住宿,学生需自行安排住宿,学校给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适当的交通补贴。

其实,学校不再给部分硕士研究生提供住宿服务,早在2019年就曾引起社会关注。当年,复旦大学等校就明确不为专硕生提供校内住宿,会协同相关院系努力拓展校外住宿资源,协助全日制学生以社会化方式解决住宿需求。

从现代大学建设角度看,大学不提供住宿服务,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但这同时也需要社会有相应的配套服务,保障社会化后勤服务方式的公益性。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推进大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主要举措就包括由校外企业、机构为学生提供学生公寓服务,学生住校外公寓,或者自己到校外租房,让学校专注教育教学。但这一改革随后遭遇阻力,被质疑影响对学生的寄宿制教育,并加重其经济负担。

因此,过去20年来,我国高校主要还是采取由学校为学生提供集体宿舍的住宿服务方式,只有少数高校引入社会力量,给学生提供了自选校外学生公寓的服务方式。

但如今,由学校提供集体宿舍的服务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大学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实行弹性学制,用5年或者6年时间完成本科学业的学生,宿舍怎么解决?

而随着我国高校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把关,更多研究生延期毕业,解决他们的住宿问题也是一大难题。

另外,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如果必须解决按规定学制毕业的学生住宿,扩招就会受阻,让专业硕士到校外租房,也是高校应对研究生扩招的现实选择。

由于到校外租房,费用高于学校提供的集体宿舍,不少专业硕士质疑学校这种做法增加他们的负担,且是对专业硕士的歧视:同样是硕士,为何学术硕士就可以住校内集体宿舍?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地要求专业硕士自行租房,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校外租房提供相应的便利。

为此,学校应与所在地政府、街道、社区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住宿资源,地方政府要把学生校外租房纳入人才廉租房政策给予适当优惠、进行补贴。

学校也要整合校内外住宿资源,面向所有学生进行一视同仁的申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住校内宿舍还是校外宿舍。而在实行自由申请制基础上,还应给贫困生优先申请校内住宿的权利。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也只有少数大学会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部分申请校内住宿的服务,很多大学的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都在校外租房,这可以让大学更好地聚焦教育与学术研究。

所以,对于大学不提供住宿服务,不必大惊小怪,而应该重点关注如何实行社会化的住宿方式,才能既有利于学校办学,又给学生自主选择权,并对学生尽到基本保障责任。

 

每天一节体育课   更大的挑战是让学生爱上体育

中青评论 王钟的

在加强学校体育这项工作上,深圳展示出改革的锐气。

近日,深圳市印发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从2024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这一做法,在国内大城市尚不多见。

在80后、90后乃至更早的代际群体印象里,体育课难免带有所谓“副课”的标签。在排课密度上,小学生、初中生每星期有两节体育课可能就算多了,临近中考的时候,体育课可能还会在课表上消失。在不少人的实际经历里,明明身强体壮的体育课老师常常“请病假”,体育课以各种理由被其他课程占用。

不过,对如今越来越重视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中小学教育而言,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要求虽然迈出了一大步,却并不冒进。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的体育课时为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是每周3课时。深圳也就是在此基础上每周增加了1—2课时。“央视新闻”对此评价称:“改动确实比较明显,但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剧烈。”

那么,每天一节体育课到底多不多?多数评论都给出了一致意见:不算多。

澎湃新闻社论认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连续多年下降,并引用数据称,当前我国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光明网评论员”文章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角度阐明:“即便是把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没有足够的体育课时保障,无法真正改变体育课被随时挤占的状况,都是一句空话。”新京报评论也表示,此举向社会传递了严肃的信号:体育课非常重要,不能再有模糊余地,要让孩子们跟不喘气、不出汗的体育课说“再见”。

开齐开足体育课,是加强校园体育、提升青少年体质的关键步骤。不过,每天一节体育课,更大的挑战是提升体育课的质量、丰富体育课的形式,让学生爱上体育、养成运动习惯。

理想的教育,不能单靠课程的堆砌。体育课时增加了,形成了驱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压力,但这种压力如果只是转化为负担,可能就违背了加强学校体育的初衷。“光明网评论员”文章就指出“会不会把体育也变成一种应试教育”的社会疑虑。在青少年群体中,有人先天运动能力强、喜欢体育运动,有人运动基础薄弱、对体育课犯怵,学校体育要关照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学生都找到学校体育的参与感和收获感。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小学体育课的内容无非跑步、跳远、仰卧起坐等几件套。体育课课时增加以后,如果还是重复地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运动,体育课的吸引力恐怕是难以保证的。事实上,在一些“先行先试”增加体育课时的学校和地区,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才能让体育课更加充实。

2021年,杭州一所小学试点每天一节体育课,足球、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专业化项目受到学生喜爱。2022年,湖北宜昌一所小学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以后,增加了滚铁环、打陀螺、跳皮筋、跳房子、丢沙包、踢毽球等传统体育内容,颇受学生欢迎。

每天一节体育课,意味着体育课需要的师资和场地也成比例增加。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李培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就表示:“这个制度出台后,可能出现体育教师紧缺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体育教师配足配齐问题至关重要。”11月23日,新华社发布的一篇报道也分析称,专业师资短缺、场地不足和体育器材不够等问题制约着乡村学校更好、更稳定地开展体育教育,有的学校只能由老师带着学生在村里的公路上跑步。

“光明网评论员”文章还提醒道:“在重视体育课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纠偏风潮的今天,也确有必要警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思维。”这篇文章认为,体育课的强化,不应该被理解为是对其他课的弱化,而是回归它本就应该有的地位。

深圳作为我国发达地区的代表城市,拥有较强的校园体育设施建设和保障能力,也有能力吸引高水平的体育师资,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无疑具有更好的优势条件。同时,外界也期待,深圳能够在探索中形成可供推广的典型案例,为加强校园体育提供“深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