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率70.96%
重庆中心城区迈入超大城市行列
12月17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2022年重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96%,较2012年提高14.3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0.1%,较2012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发展动能得到加快释放。
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
强化重庆成都“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扎实谋划和推动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重庆西扩、对接成都东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今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达5.91万亿元,增速为6.2%、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
重庆市域城镇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形成“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主城都市区常住人口达2122.72万人,中心城区迈入超大城市行列,主城新区与中心城区同城化步伐加快;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特色化发展态势初显。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
积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落户条件,总体上不设指标控制、不积分排队,市内市外人员落户同权、租购房屋落户同权,2021年以来新增农业转移人口落户50.3万人。
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赋予持证人享受义务教育、就业、公租房等38项权利事项,累计发放居住证105.8万余张。
推动构建进城落户居民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整体融入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市民公平共享发展成果更加充分。
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9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1万元,构建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为牵引的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提速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36.2%。
聚力构筑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4大科创高地,高标准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2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额达686.6亿元、同比增长13.7%。
交通物流枢纽地位更加凸显,西部陆海新通道网络覆盖120个国家和地区480个港口,重庆成为全国首个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效初显,持续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开发区(园区)改革、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等,城市发展活力动力进一步激活。
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以数字重庆建设带动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治理格局,打造1个一体化公共数据平台、3级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6大应用系统和1个基层智治体系,创建全国首个城市管理智慧化应用范例,率先实现县级以上数字化城管平台全覆盖。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累计启动改造老旧小区超1亿平方米、棚户区35万余户,累计分配公租房56.4万套。
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509公里,道路通车里程达6500公里,新增停车泊位4.6万个,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九治”,海绵城市达标面积729.5平方公里,2022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地表水达到或好于三类比例98.6%。
滚动实施15件年度重点民生实事,全面推进10项主题教育民生项目,全市学前教育普惠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93.99%、95.79%,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乡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
加快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全面增强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22个重点建设的区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5%。
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建设,启动“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和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36∶1。
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善。
深入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四千行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67∶1。
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约指标交易制度,累计交易地票约37万亩、734亿元,地票交易改革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地方改革创新案例。
据重庆日报客户端
2024年重庆预计有毕业生36.7万人
2024年重庆市预计有毕业生36.7万人。12月18日,重庆市教委、市人社局联合召开2024届全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提出将从加大岗位供给、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精准开展帮扶援助等五个方面帮助毕业生就业。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指出,2024年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压力:毕业生数量增长,比2023年增加3.3万;市场需求不确定、需求岗位总量有限;供需结构性矛盾持续存在,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育人面临新挑战,毕业生求职定位不准,求稳心态增加,对就业工作带来新的难度。
“同时,面临一些新的机遇,经济恢复的基础更坚实,劳动力市场趋于活跃,促就业的政策手段更加丰富。”刘宴兵表示。
会议提出,2024年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是,力争全市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为此,将重点从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挖掘潜力,加大岗位供给,提供充足就业岗位信息。通过持续深化访企拓岗和校企对接,拓宽市场性岗位容量。同时挖掘政策性岗位潜力,做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落实和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工作,落实好学费补偿代偿、升学优惠等政策。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积极支持毕业生灵活就业与创新创业。
推进就业育人,健全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加强就业教育引导、提高职业规划教育实效性、推动就业工作数字化转型等方式,建立完善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聚焦困难群体,精准开展帮扶援助。通过健全一对一帮扶机制,实施宏志助航计划等方式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精准帮扶。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强化校企融合、推动就业评价改革等措施,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缓解供需结构性矛盾。
抓好政策落地,压实就业工作主体责任。各高校加强完善组织保障,配齐建强工作队伍,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据上游新闻
最新“双百企业”名单公布 10家重庆国企上榜
记者从市国资委了解到,近日,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公布最新“双百企业”名单,全国共有572家企业。其中,重庆有10家国企入围。
这10家国企分别是: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国际投资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重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军工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据了解,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是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的百家中央企业子企业和百家地方国有骨干企业改革专项行动。“双百行动”开展以来,重庆的“双百企业”担当国企改革的“尖兵”重任,积极改革创新,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等方面实现关键性突破。
据华龙网
预计2025年6月重庆东站与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同步投用
12月18日,记者从重庆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获悉,重庆东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正式启动招商,未来将形成“三大功能+九大细分产品”的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服务。
重庆东站计划2024年全面完成机电设备安装和装修装饰工程,2025年1月联调联试,6月与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同步建成投用。
将形成“三大功能+九大细分产品”服务体系
重庆东站是京昆、包海、兰广、沿江、厦渝等“三纵两横”高铁主通道在重庆的交汇点,是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沿线8座车站之一,是目前国内站城融合比例最高、“四网融合”的铁路综合交通枢纽。
2022年5月,随着重庆东站站房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3个标段施工单位进场施工,重庆东站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经过19个月的连续奋战,今年12月初,重庆东站站房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混凝土主体结构(含综合开发房屋)实现全面封顶。
重庆东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总建筑面积122.28万平方米,站房及相关工程12万平方米,站场规模15台29线,车站最高聚集人数为15000人,是以国际化视野设计的特大型铁路枢纽站。
记者从招商工作启动会获悉,重庆东站综合开发可经营商业面积约27.6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东南楼、东北楼、西南楼、西北楼和综合交通换乘中心。重庆东站综合开发业态规划打造以商业、办公、酒店为主的三大功能,CTC集中商业、大型卖场、站内商业、配套底商、产业办公、特色办公、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等九大细分产品,形成“三大功能+九大细分产品”的服务体系。
随着重庆东站建成通车,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便捷、最高效、最智慧的城市空间新体验,成为宜居、宜行、宜商的理想场所。
未来将形成“136”高效通达的高铁出行圈
目前,重庆东站站房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混凝土主体结构(含综合开发房屋)已全面封顶,开始启动屋面和机电工程施工,计划2024年全面完成机电设备安装和装修装饰工程,2025年1月联调联试,6月与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同步建成投用。
重庆东站建成时,将引入渝湘高铁、铁路枢纽东环线、渝怀铁路;2027年重庆东站至重庆站过江隧道、渝万高铁建成后,渝湘高铁与成渝高铁贯通,形成厦渝蓉通道,郑万高铁衔接渝万高铁引入重庆东站,形成京郑渝和沿江通道。预计2027年到发旅客约4000万人次/年,2030年到发旅客9200万人次/年。
届时,将实现重庆至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和成都、贵阳等周边城市1小时,至武汉、长沙、西安、昆明等省会城市3小时,至北上广深和香港等国内一线城市6小时的目标,形成“136”高效通达的高铁出行圈,对进一步完善重庆“米”字形高铁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重庆成为立足西部、联动东部、面向东盟、连接欧亚的开放门户具有重要意义。
据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