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19处工业遗产
重庆工业遗产地图来了
重庆是中国近现代的工业重镇,拥有丰富的工业资源。1月8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联合推出《重庆工业遗产地图》,让我们跟随地图,一起重温重庆工业发展史。
《重庆工业遗产地图》记录了重庆市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重庆市工业遗产名单的19处工业遗产,这里有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核工业816工程,还有中国首个自主设计施工的全流域梯级开发工程——狮子滩水电站,以及中国西部第一座自来水厂——打枪坝水厂。
这些工厂和设施,如今成为了珍贵的工业遗产,凝结着民族工业的传承印记,见证了重庆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本文将介绍其中部分工业遗产。
核工业816工程
核工业816工程地处涪陵区白涛街道,乌江东岸、金子山腹地,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洞体,代号“816”,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而停建,随后封存保护,2002年4月解密,2010年作为景点向游客部分开放。816工程是目前国内唯一解密的核反应堆,也是“两弹一星”和“三线建设”历史的重要见证。
狮子滩梯级水电站枢纽
狮子滩梯级水电站枢纽位于长寿区,兴建于1954年,建成于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批水电站中最大的工程建设项目,也是新中国第一个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全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工程,被誉为“新中国水电专家的摇篮”。工程结束后向全国输出了数以千计的水电建设人才,为我国的水电工程施工建设和水电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打枪坝水厂
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打枪坝水厂位于渝中区,兴建于1929年,1932年1月投入运营,是重庆市乃至中国西部地区第一座自来水厂,自此重庆城市居民逐步告别了吃水靠肩挑背扛的历史,喝上了自来水。打枪坝水厂是重庆近代公共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在重庆近代工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
重庆特钢厂
重庆特钢厂位于沙坪坝区石井坡与双碑交界处,包含原24兵工厂、2307信箱厂,曾被称为“西南一切工业之母”。该厂主要生产特种钢材,曾为国防尖端科技发展试制洲际导弹、通讯卫星、核潜艇和航天工业用钢材。鼎盛时期的特钢厂有着“十里钢城”的美名,宛如一个小型社会,厂区、科研楼、生活区、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容纳了数万职工及家属。
据华龙网
重庆加快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1月5日晚,渝北新年音乐会在渝北文化剧场奏响。管弦乐《四季——春》《溜冰圆舞曲》《春天波尔卡》《蓝色多瑙河》,著名指挥家郭修武及女高音歌唱家车璐呈现的女声独唱《春天的芭蕾》《我爱你中国》轮番登场,一场中西文化交融的音乐盛典激情上演。
前不久,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我市明确提出“人文立城”,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
人文立城,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是一把标尺。近年来,我市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如,渝北区创新探索了“家庭+图书馆”全民阅读新模式,以家庭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将公共图书馆搬到读者家里,带动社区居民开展阅读活动,推进全民阅读,营造书香家庭,去年被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评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重庆图书馆创新应用全向高精度RFID天线阵列,配合特别研发的全向感应高精度定位算法,打造出开放式无感智慧借阅系统,在行业内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感借阅服务,极大提升了读者获取文献的便利度,提高了图书馆服务效率,去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不仅如此,去年我市新增公共图书馆一级馆4个,目前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42个、文化馆41个、博物馆134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万个。其中,公共图书馆一级馆率达90.7%、文化馆一级馆率达95%,位居全国第二。“三馆一中心”年服务群众8000余万人次。
全市举办“阅读之星”“红岩少年”等品牌阅读活动、“大家唱”“舞动山城”等品牌群文活动共2万余场,完成送戏曲进乡村2800余场、送综合性流动文化服务进村3.3万场;创新实施中小学生(幼儿)公共图书馆图书借阅卡免费开通、“巴掌书”进轨道交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惠及群众3247.29万人次。
静下心,到美术馆看一场展览;放缓步,在艺术街区度过一个惬意的午后;逛完街,到剧院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买好菜,在家门口的广场上跳一支广场舞……如今,在重庆,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已成为市民的日常,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意度位列全国第三。
“不过,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通数字化场馆服务还不足,文化数字服务的社会知晓度、公众吸引力还有待提升,艺术原创能力也还不强,现代化新重庆的文化表达还需立体塑造。”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冉华章表示。
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健全公共数字文化标准规范体系,培育城乡公共文化空间,补齐薄弱地区短板,全面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总分馆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延伸到农村、基层。
加快重庆图书馆分馆等市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体现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人文地标;持续开展品牌读书活动,培育一批全民阅读推广项目;深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常态化开展流动文化进村服务,积极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和活动;提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服务效能,做实错时、延时和流动服务等。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7年,重庆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000平方米,‘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覆盖率达100%,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保持全国前列。”冉华章说。
据《重庆日报》
重庆加快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生态
1月8日,全市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大会在渝中区举行,现场发布《重庆市工业产业大脑建设指南(1.0)》《重庆市未来工厂建设指南(1.0)》(以下简称《指南》),明确将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生态,力争到2027年,全市建设20个以上行业大脑、20个以上未来工厂,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川渝数字经济发展西部领先
据介绍,当前,全国共建立起340余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遴选出50多家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逐步形成“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赋能体系,加速连接全产业链条。
工信部最新报告显示,川渝抢抓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川渝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西部地区整体领先,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应用发展态势较为均衡。
“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我们构建制造强市的重要抓手。”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市累计推进实施了6725个数字化转型项目,聚焦制造业企业转型需求,培育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最佳“试验田”。
以渝中区为例,围绕建立1146软信产业体系,该区重点布局了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鼓励开发高支撑价值的工业App。仅去年全区就签约落地重点项目37个,7家企业纳入市级北斗星启明星培育库,实现应用场景的新拓展。
“我市建设产业大脑,就是要充分释放工业大数据的价值潜力,让数据在政府、行业以及企业间有效地聚合、流通、使用。”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
重点行业率先试水产业大脑
早在《指南》发布之前,我市依托实体经济规模体量大、应用场景丰富等比较优势,在汽摩、五金、医药等重点行业率先探索建立了产业大脑。
在宗申动力发动机生产车间,依托忽米网打造的全产业链创新平台,只需要人工扫一扫定制标识,系统就会将复杂的加工参数自动匹配到设备上,实现产品标识化和设备加工定制化,极大提升产线的生产效率。
目前,忽米网已与宗申集团合作,搭建起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底座,多维度集成企业数据、上下游供应链数据和产业链数据,为产业升级优化提供决策支撑的汽摩产业大脑。
“产业大脑构建了一个对区域产业发展全面掌握、分析、研判、预警的‘智慧大脑’,可以说是支撑政府精准施政、为企业制定发展决策的‘最强大脑’。”重庆忽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巩书凯解释道,具体而言,产业大脑包含了三个维度,通过数据的下沉、整合,在政府端可以掌握产业的动态,方便其制定更精准的政策去扶持产业;在企业端,可以降低数字化建设成本,将一些小、轻、快、准的应用集中在产业大脑上,让中小企业低成本使用;在产业端,则可以打通产业链上的资源循环,促进物流、金融、人才等要素的共享协同。
在巩书凯看来,数据是整个产业大脑的基础,而数据来源于车间,只有工厂与产业大脑的融合应用,才能充分释放工业大数据的价值潜力,由此为政府产业治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联动提供科学支撑。
以忽米网打造的汽摩产业大脑1.0版本为例,目前大脑已链接了330多家上下游关联企业,形成有力带动,实现政府端、企业端、行业端的互通,使整个产业链效率提升17%,供应链能耗降低14%,配套企业生产率提高20%。
“随着更多企业、车间接入产业大脑,未来我们还将开发更多的应用场景,提高大脑的科学研判和预警能力。”巩书凯说。
建设20个以上行业大脑、20个以上未来工厂
“未来,我们将加快构建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场景的数字经济系统,力争到2027年,建设20个以上行业大脑、20个以上未来工厂。”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当天发布的《指南》,我市将加快构建“1+1+N”产业大脑总体构架。其中,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和产业数据仓由市经济信息委统筹建设,贯通政府侧产业治理重大应用,推动数据互通共享与行业大脑互联互通。行业大脑则由市场主体建设,根据产业集群布局和产业链发展实际,通过加强产业链企业研、产、供、销等创新变革。
会上,我市还发布了未来工厂建设指南,将加快形成“12343”未来工厂建设体系。
目前,按照《指南》要求,各地正有序推进申报、评审、建设等相关工作。更多未来工厂建设落成后,将与产业大脑同频共振、相互促进,提升我市智能制造水平。
据《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