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清华及时清退违规留学生 让“一视同仁”落到实处

日期:01-18  来源:重庆青年报

清华及时清退违规留学生 让“一视同仁”落到实处

新京报评论 熊丙奇

据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网站消息,清华大学教务处近日发布《关于拟给予何某瑞退学处理的告知书》称,经2023年12月4日清华大学教务处处务会议讨论,决定拟给予何某瑞退学处理。

据告知书显示,何某瑞是美籍留学生,于2023年3月办理休学半年,2023年秋季学期应办理复学,但截至目前尚未办理复学,院系多次联系他均未得到回复。根据《清华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第三十九条第(五)项规定,应予以退学处理。清华大学教务处表示,何某瑞如对本拟处理决定有异议,可在接到本告知书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向教务处提出书面或口头陈述、申辩。

大学清退留学生,是按有关规定进行的常规操作,也是对留学生采取的和国内学生一视同仁的管理措施。如早在2017年,武汉大学就因到规定期限未注册,一次性清退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34名外国留学生。清华大学此次对到期未办理复学手续的留学生作出退学处理,是提醒留学生必须按学校规定完成学业,学校不会因留学生身份就对违规学生网开一面。

大学清退超期未注册、未完成学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已非新鲜事。如前不久,湘潭大学就对2263名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达到毕(结)业条件的学生进行了集中退学处理,引发舆论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清退超期本科生、研究生,只是大学从严要求学生的第一步。被大学清退的这些学生,有很多是超过规定期限,不到学校注册,不与学校联系,未按规定完成学业任务,严格说来,是他们自己主动放弃学业。

但此前,大学普遍采取的是一次性集中清退方式,清华大学此次则实行了个案处理,即只要有学生不符合学校的管理规定,就及时清退,而无需再等集中处理。

实行从严培养,就需要这种过程管理与评价。此前也有舆论质疑,大学为何不是在发现问题时就作出清退处理?如能及时处理,也利于被清退的学生作出相应的调整,重新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

由此看来,清华大学对没有按规定办理复学手续的留学生,作出退学处理,是在加强对留学生教育的过程管理,其执行的是和国内学生一样的管理规定。高校要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也必须强化对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

2018年出台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就专门强化了对来华留学生招生录取工作、培养质量、汉语水平和趋同化管理的要求。

规范具体内容,包括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制度,符合国家教育教学标准和相关规定,逐步实现中外学生教学管理的趋同;高等学校应当明确规定来华留学生课程考试考核方式,在同一课程中应当对中外学生采用相同的考试考核方式等。

开展留学生教育的高校,就要坚持严格的培养标准,以高质量的留学生教育,吸引海外学生选择留学中国。清华大学此次针对违规留学生及时作出的个案处理,在此方面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简历“空窗期”岂能成为求职者的“拦路虎”

中青评论 乔佳新

近期,简历“空窗期”导致求职者被拒的话题,持续吸引舆论视线,相关话题也冲上微博热搜榜,引发网民关注“空窗期”困境折射出的就业难题。

简历“空窗期”问题,不仅在应届毕业生身上出现,更广泛存在于回归家庭后再次求职的婚育女性;在大学毕业后考公、考研失败的年轻人;在35岁面临裁员、再次求职却频频被拒的中年人;还有创业失败,调整步伐,寻找自己与社会节奏同频的人……因为一些不可抗力导致的职业空白,却成为他们下次求职的“案底”。

打开各大网络平台,“‘空窗期’如何圆回来”“HR不认可的‘空窗期’理由”“教你6个‘空窗期’话术”……类似的讨论帖子,可谓比比皆是。可以说,简历“空窗期”已成为求职市场新型门槛,持续增加求职者的就业障碍。

一些企业对于有“空窗期”的人顾虑很多,对婚育女性,担心能力跟不上;对考研考公的,担心不够稳定;对中年求职的,担心精力不行;对纯粹想休息一下的,又担心吃不了苦。不难看出,企业往往更倾向于录用那些一直在职场道路上顺利前行、严格遵守社会时钟规则的人。对于那些经历过“空窗期”的人来说,即使他们已经调整好状态,仍然难以获得公正的对待。

简历上是否存在空白,不是衡量一个人工作能力的标准,更不能说明求职者能力的高下。就业结构性矛盾、职场与家庭的平衡以及过度内卷的社会环境都是不可忽略的客观原因,机械地让求职者承担后果,是一种偷懒行为。

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求职者就更难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求职者将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就算勉强找到工作,也要为收入下降、晋升无望等问题而焦虑。

对此,社会各界既要敢于做减法,也要善于做加法。首先,要减负担,加优惠。政府需要发挥积极作用,探索更多就业政策,如利用降低税费等方式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就业岗位,协助求职者走出暂时的困境。

再者,要减偏见,加公平。企业需要摘下有色眼镜,破除不合理门槛限制,给予求职者平等的应聘机会,创造公平合理的职场环境。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更加理性地看待简历“空窗期”现象,对处于择业“空窗期”的求职者提高宽容度,为缺乏社会安全感的求职者建起围墙,转变社会就业观念,让大家“停一停”之后,还能更好地前行。

 

文旅部门花式“整活” 还得回归竞争核心

红星评论 熊志

随着哈尔滨出圈,为了推介文旅产品,带动旅游业发展,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在网上花式“整活”:河南文旅一天更新35条视频,更新总量甚至达到了上万条,还有网友在线“监工”;吉林文旅连夜改名;沈阳文旅凌晨还在更新图文,认证留言区的网友确实是自家局长……

文旅竞争“卷”起来,体现出地方诚邀八方来客的满满诚意。文旅部门在社交媒体上“疯狂输出”,不仅提供了一个形象展示的窗口和互动平台,更是为地方旅游业直接引流。

年轻人是文旅消费的生力军,他们长期活跃在网上。而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地方政府“盘活”文旅账号,推广有本土特色的旅游资源,这种对外宣传和传播,可以提升优质旅游产品的曝光度,吸引更多年轻人前往打卡。

过去的文旅竞争,拼的是口耳相传的口碑,但互联网时代,文旅行业的地域竞争,已经无法摆脱流量的逻辑。不管是淄博,还是哈尔滨,这些网红城市的爆火出圈背后,都有文旅部门在社交媒体上积极运营的身影。

当然,在互联网上花式“整活”,未必一定能复制淄博或者哈尔滨的成功,但相较于墨守成规、闭门造车,放下身段来花式“整活”,更轻松有趣,更网感化、潮流化,能对年轻人投其所好,至少提供了更多的出圈可能。

从之前的文旅局长出镜,拍摄短视频推介地方旅游产品,到现在有的文旅账号一天更新35条视频,地方文旅竞争白热化,将社交媒体当成流量杠杆,其实是好事。“抄作业”成为集体行动,说明越来越多的地方,意识到了接地气讲好本地文旅故事的重要性。

不过要提醒的是,花式“整活”容易,但类似的宣传营销手段,更多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引流作用。地方要想吸引到源源不断的外地游客,不仅要学会“整活”,讨好年轻人,更要不断改善旅游产品和服务。

淄博为什么爆火?不仅是因为文旅部门会“整活”,更是因为它有特色化的烧烤,并且形成了不欺客宰客的市场服务环境。

哈尔滨的走红,同样不是一种偶然。除官方卖力推广宣传之外,它还有特色化的冰雪旅游资源,有对“南方小土豆”宾至如归、热情周到的“宠客”氛围。

年轻人被文旅部门的宣传推广吸引前往,在当地有良好的旅游体验感,才会在社交媒体上交口称赞,扩大地方旅游业的知名度,对其他外地游客形成二次引流。

所以,地方政府部门在花式“整活”之余,还得回归文旅行业的竞争核心——把旅游产品和基础服务做好。有值得深度游玩的文旅产品,旅游业的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市场服务环境也对外地游客十分友好,在这个基础上去“整活”,想不火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