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刘艺,点名表扬

日期:01-18  来源:重庆青年报

刘艺,点名表扬


1月6日,重庆巴南区巴滨路派出所接到一报警电话,报警人蒲奶奶在电话里称自己才取的14万元不见了。第二天,蒲奶奶的钱就幸运地找回来了,并且还“多了”2.8万元,这是怎么回事?

据派出所民警靳建明介绍,蒲奶奶的钱能顺利找回来多亏了重庆市商务学校跳蹬校区高二学生刘艺。就在蒲奶奶报警的第二天,派出所民警接到刘艺姐姐的报警,称刘艺头一天在楼梯道捡到一个买菜拖车,第二天打开一看里面竟有大量现金,现金数目过多一时让刘艺慌了神,她和家里说完此事后姐姐就马上报了警。办案民警接到电话后赶忙来到位于工联三村130号滨江社区的刘艺家中,经现场清点共有16.8万元。民警注意到刘艺捡到的买菜拖车和蒲奶奶所丢失的买菜拖车重合度很高,加上两人又是住的同一栋楼,于是初步确定刘艺捡到的这16.8万元正是蒲奶奶丢失的现金。蒲奶奶说自己丢了14万元,而刘艺却捡到了16.8万元,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经民警询问后得知,因蒲奶奶年事已高,加上当天在多个银行取了现金,所以也记不清到底取了多少,隐约只记得有十几万元。随后,民警将双方带至派出所确认之后,刘艺将现金归还给了蒲奶奶。

“太感谢了!”蒲奶奶和家人对刘艺表示了深深的感谢,民警也对刘艺拾金不昧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1月8日,蒲奶奶给刘艺送去了锦旗再次表示感谢。学校、网友纷纷为刘艺点赞。据刘艺的班主任王老师介绍,学校得知相关情况后决定号召全校师生向刘艺同学学习这种拾金不昧的品德。

据刘艺姐姐介绍,妹妹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但很善良懂事。妹妹这件事情做得很棒,希望把更多的正能量传递给大家。

据重庆共青团

 

151名冰雪健儿出战8个大项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重庆代表团成立


1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冬运会”)重庆代表团成立大会在2024全市体育工作会议上举行。记者获悉,本届冬运会重庆派出151名运动员参加滑冰、滑雪、冬季两项、冰壶、冰球、雪车、雪橇、滑雪登山共计8个大项的比赛。

据介绍,本届冬运会与国际接轨,全面对标2026年米兰冬奥会,设置8个大项、16个分项、176个小项,是历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中规模最大、项目最多、标准最高的一届。

本届冬运会是重庆首次组团参加,其中137名运动员拿到正赛入场券,公开组的73名运动员将参加8个大项、10个分项、26个小项的比赛,由冬奥健儿王强领衔出战;青年组的64名运动员参加4个大项、5个分项、10个小项的角逐。

根据冬运会官方赛程安排,部分项目正式比赛已提前举行。在雪车公开组比赛中,重庆运动员谭颖慧获得一枚铜牌,这也是重庆运动员在全国冬季运动会上取得的首枚奖牌,创造了重庆冰雪运动的历史。

在冰球公开组比赛中,重庆男子冰球队获得第4名的好成绩,女子冰球队获得第7名。在雪橇比赛中,重庆运动员分别获得女子单人雪橇的第4名和第5名。

据悉,越野滑雪是本届冬运会重庆代表团的重点备战项目,为提升训练质效,重庆重点保障冬奥健儿王强等4名越野滑雪运动员赴国外开展训练,借助国外优质场地和教练资源,利用国际雪联越野滑雪世界杯分站赛模拟本届冬运会比赛场景,同国外高水平运动员一同训练竞技,不断提升竞技水平。外训期间,王强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雪联越野滑雪世界杯分站赛,成功闯入挪威站八强。

据华龙网

 

为了救人耽误了考试

这名研究生还帮过奥运冠军……


2023年12月28日晚,湖北武汉马房山地铁站一名4岁左右的儿童突发昏厥,失去意识。一位路过的乘客对其进行紧急救治,使儿童恢复了生命体征。

记者了解到,该名乘客是武汉理工大学体育学院23级研究生杨胜。在现场,杨胜初步判断该儿童已出现心跳骤停的状况,随即在黄金救援时间内利用心肺复苏术对其展开急救治疗,并指挥工作人员疏散围观群众,及时拨打120急救中心电话。最终,帮助该儿童在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之前恢复生命体征。

据武汉理工大学介绍,杨胜同学是一名注册康复治疗师,长期担任国家游泳队、国家羽毛球队的康复治疗工作。服务过的运动员有张雨霏、艾衍含、李茵晖、杜玥等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

杨胜同学曾被湖北省政府授予竞技体育贡献个人奖,并在华中地区运动医学康复青年演讲大赛荣获二等奖,具有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和良好的理论水平。“学问未必全在书本上。”仅仅只是学好书本上的内容是绝对不够的,学习必须与能力并重。杨胜同学一直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深刻践行这一理念。

杨胜表示,未来将会继续发挥医者的价值,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医生。

据了解,杨胜当天准备去参加考试,因为救人耽误了考试时间。目前,儿童已康复出院,其家人专程送来锦旗表达感谢。

被救儿童的母亲说,“孩子长大了也想当医生。谢谢你,杨胜同学。”希望这份大爱继续传递。

据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

 

把青春与海洋强国梦“焊”在一起


300摄氏度高温熔化了焊条,耀眼的火花落下,金属管壁上留下了一条颜色绚丽、状似鱼鳞的细缝,在38岁的电焊工陈坤眼中,那是最美的艺术品。

他是中国海油最年轻的焊接技能专家,代表着最高级焊接水平的“鱼鳞缝”是他练就的绝活儿之一。过去10多年里,他和团队用手中的焊枪,焊出了屹立在海上的钢铁浮城、北极之巅的液化工厂,还有蜿蜒密布的海底“油龙”。粗略统计,这些年他累计用掉的焊条多达30吨,因出色的表现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天津青年五四奖章”“首届海油工匠”等荣誉称号。

焊接是国家制造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艺,从火箭飞船、航母高铁,到指甲盖大的电子元件,都不同程度地依赖焊接技术。一道看似不起眼的焊缝,如果出现裂纹、气孔等问题,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寿命,甚至可能影响整个项目的正常运转。

为了让每一条焊缝都完美,陈坤下了10年工夫。在这位“钢铁裁缝”眼中,每块钢材都有它的灵性,“我要做的是精心地焊接、打磨,让它成为艺术品”。

他手中的焊道如同精美的丝绸,焊枪轻微摇摆留下的片片“鱼鳞”均匀平滑,宽窄高低看上去都一模一样,差别只在毫厘之间。

得到“完美焊缝”并不容易,对水下特种装备的电焊工而言尤其困难。

陈坤是海油工程特种设备分公司的电焊工,因为海洋工程项目复杂,他经常需要面对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钻到直径不到半米的管线里完成焊接,这是挑战人体极限的事。

最窄的管线直径只有40多厘米,一般人钻进去动一动都很难,而陈坤的任务是,要手持焊枪在狭小的管线中进行360度全位置焊接。

钻进管道时,陈坤肩膀几乎能擦到管壁。绕开布满管壁的各种设备,他在管道中保持或仰或爬的姿势,左右手轮番开始焊接——这是他苦练出的又一绝技。焊道喷射出的温度超过300摄氏度,刺眼的火花落在防护面罩上,时不时也溅到他的工服上,在手臂上留下星星点点的烫痕……

最长的一次,他坚持了3个小时。每次从管道里出来,他都像刚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浑身湿透。在一个重大项目交付前,他用了47天,用掉7000斤焊材,完成了80余道焊口、120米焊缝的焊接,100%合格。

而到了冬天,他还时常需要爬到几十米高的平台上作业,冻僵的双手几乎拿不住焊枪,可焊花飞起,他又稳稳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

寒来暑往,一焊就是15年。大家管陈坤叫“钢铁侠”,仿佛他根本不知疲倦、不怕受伤,总是能完美完成任务。可不为人知的是,撸起袖子,他手臂上的烫疤比谁都多。

焊接是个精细活儿,对眼神的要求非常高,焊错一针,就会废掉一件,所以优秀的焊工都需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可陈坤偏偏是个高度近视,大学毕业入职时,就戴着600多度的近视眼镜。这意味着,他必须比别人离得更近,才能看得更清楚。“离得近了,就难免被烫到。”陈坤说。

很多人不知道,如今这个众人眼中的“钢铁侠”,当年不过是个技术“小白”。为了让技术更精湛,他白天练完,半夜还爬起来继续练。一根焊条不行,就焊两根、焊三根。体力不行手不稳,他就挂砖头练习。视力不好,他就不断调整姿势,蹲着不行,就跪着、趴着……

凭着不服输的韧劲,他先后考取30多项国内外焊接资质证书,斩获全国石油石化焊接大赛金奖等诸多奖项,从焊接小白成功逆袭。

海洋装备对焊接的标准是远远高于一般普通项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海上平台,还是海底管道,都要求投入使用后,至少几十年免维保,这就决定了不允许任何细小的缺陷,必须得达到完美。

不仅如此,深海装备需要耐腐蚀、耐低温、强度高,因此采用的材料也在不断迭代,对焊接技术提出新的要求。“每接触一种新材料,我们就要去做各种试验,摸清这些材料的脾气秉性。”陈坤说,有时会进行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的试验。

15年来,陈坤一直在国家海洋发展的蓝图中找寻自己的坐标。刚工作不久他就参建过海上平台,努力学习平台上各种特种设备的焊接特点和需求,后来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涉猎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因为技术精湛,他创新的步子也迈得更大胆。在海洋钢结构筒体内部环板焊接时,他打破常规思维方式,尝试对埋弧焊机进行创新实现环板自动焊,大幅提高了焊接效率。埋弧焊在环焊缝的应用成功激发了他的创新热情,他反复尝试,试验改进,成功实现了大臂埋弧焊在角焊缝上的推广应用。这项措施可在人工成本、材料控制方面每年为公司节省成本10万余元,更为后续项目生产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

这些年来,他先后攻克了大厚壁不锈钢等多种特殊钢材的焊接难题,累计参与完成30余项技术革新,获得多项国家专利,累计为公司创效上千万元。

2021年以陈坤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陈坤水下产品技能创新工作室”成立,他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技能攻关、创新创效和人才培养上。

他给年轻人分享自己手机里珍藏的几千张焊缝照片,那是他多年积攒的宝贵实战教材。他还将好的焊接方法、经验、技巧总结到一起,编制出厚厚一本培训手册,成为员工传阅学习的宝典,帮助多名员工在“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等比赛中摘金夺银。作为基层团支部书记,他组织团员青年成立突击队,瞄准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攻关。

十多年里,陈坤把一道道漂亮的“鱼鳞纹”印在了“深海一号”、海上采油平台、海底管线铺设等30多项急难险重任务中,也把自己的青春与祖国的海洋强国梦“焊接”在了一起。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