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高校毕业女生密室“扮鬼”
妈妈请不要哭泣
新京报评论 熊丙奇
这两天,一则“211高校毕业生密室‘扮鬼’,妈妈哭了”的消息引发关注。
据媒体报道,在密室“扮演鬼的角色”一段时间后,这位名为“Seven”的211高校毕业生告诉了妈妈自己在做什么。当把在密室的工作照发过去后,电话那头妈妈哭了,她一直期待女儿有一个正经工作,原本也以为女儿在上海是光鲜亮丽的。
得知女儿在密室“扮鬼”,妈妈哭了。而对于211高校毕业生去密室“扮鬼”的行为,不少网友也感慨学历贬值。但这种想法显然还是“正经就业观”“面子就业观”那一套老调调:家长希望孩子的就业是有保障的签约就业,最好是进体制内的单位,找份正经工作。
但在新业态不断出现的当下,再用传统就业观念审视年轻人的就业选择,其实就有些刻舟求剑、教条主义了,不但会局限学生的选择,也会影响新业态的健康发展。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就在几年前,不少人还对灵活就业有偏见,质疑这不是有保障的正规就业。比如,大学毕业生送外卖,就曾被认为是不正经就业。而随着近年来灵活就业现象增多,对类似就业选择的偏见就有所减少。
此前,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慢就业”“Gap year(间隔年)”,也曾被认为不符合常规期待。但是,在间隔年中,大学毕业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多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多一些对社会的了解,没有急着就业,其实也并非坏事。
就如这名女生,她在间隔的几个月时间中,“歪打正着”去体验了一下密室游戏行业。这是她之前所不曾接触的领域,这段经历对她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以及职业都不无裨益。
令人遗憾的是,部分社会公众看待这样的职业体验,以及一些新业态职业,还戴着有色眼镜。就如这位女生的妈妈,在得知女儿“扮鬼”后,流下眼泪。在她眼里,这就是不光彩的工作,是“被逼无奈”才选择的职业。
可是,在密室“扮鬼”,不就是做演员吗?这不过是把舞台搬到了密室,在工作中增加一些娱乐互动而已。
有人会说,这是“扮鬼”逗别人乐,就如扮小丑让人开心一样。这是把这些工作视为服务他人的低档工作的老思想。进一步说,在密室“扮鬼”,与在迪士尼扮演公仔没有本质的不同,如果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职业,都会觉得不光鲜。
以这种心态去从事这些职业,就难以有职业成就感,不但影响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也影响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密室游戏、剧本杀等新业态兴起,这些新业态属于合法行业,进入这些新业态的从业者,也应该得到尊重。
况且,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22年已经达到59.6%,这要求必须转变大学毕业生就得去从事光鲜职业的陈旧观念。另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未来的职业形态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会出现很多新业态。对待这些新职业及其从业者,公众显然也要及时改变观念。
总之,高等教育普及化与新业态发展的双向奔赴,需要更新教育观与人才观,破除“面子就业”与“正经就业”僵化思维。
高铁春运增设“遛娃舱” 服务更加人性化
中青评论 李华锡
据报道,1月29日下午,在厦门开往上海的G1654次高铁列车上,一群小旅客在乘务员的带领下玩着游戏,整节车厢都沉浸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原来,这趟列车的餐车部分区域被临时改造为“遛娃舱”,上车的小旅客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参与趣味游戏、借用儿童玩具或阅览故事书籍。今年春运期间,自厦门始发开往北京、上海、南京等方向的部分16节车厢“长编组”高铁列车开设了“遛娃舱”,供带娃家庭免费使用。
在每年的春运大潮中,无数家庭带着孩子踏上返乡或旅游的旅程,而天性活泼的孩子们在车厢内难免感到局促不安,家长们也常常为如何安抚孩子而犯难。孩子吵闹影响旅客休息,因此引发的矛盾层出不穷。春运高铁增设“遛娃舱”,无疑是对传统春运服务理念的一次积极突破,这不仅实现了服务升级,更是给铁路部门人性化服务开了个好头,值得推广和实践。
从人性化服务的角度来看,“遛娃舱”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带娃旅客的特殊需求。这不仅能减少孩子们在车厢内奔跑、玩耍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也能让孩子们在游戏和阅读中获得乐趣,缓解旅途的单调和疲劳。
从提升乘车体验的角度来说,“遛娃舱”有助于提升全车旅客的整体舒适度。孩子们在“遛娃舱”内玩耍,减少了在车厢内的哭闹和奔跑,这对于那些希望在旅途中休息或工作的成年旅客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同时,这也体现了铁路部门对不同旅客需求的细分化管理和服务,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不同旅客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升了服务质量和乘客满意度。
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遛娃舱”是对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种积极探索。在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交通出行领域,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性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探索设置“遛娃舱”,有助于鼓励更多的服务行业关注儿童群体,创造更加友好的公共环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任何一项新举措的实施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对“遛娃舱”而言,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更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如何合理安排空间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如何处理好儿童娱乐与成年旅客安静休息之间的平衡等问题,都需要铁路部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
这也提醒我们,面对春运这样的“大考”,除了在硬件设施上下功夫,更要在服务细节上做文章。“堵”不如“疏”,只有真正站在旅客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认可和旅客的心。
期待在未来的旅途中,能有更多温馨、人性化的服务举措,让每一位旅客都能在旅途中找到家的温暖和快乐。同时,也希望这样的创新之举能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或许,可以尝试将“遛娃舱”常态化,从而让更多旅客受益,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出行环境。
再扩容的免签,也是涵养国民心态的载体
红星评论 清波
据报道,随着春节将至,出入境游热度明显上升。多家在线预订平台显示,2月8日(腊月二十九)至17日(正月初八)之间出发的国际机票搜索热度同比增长近7倍,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同时,入境游也快速增长。据统计,2024年春节期间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超10倍,主要客源地国家为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德国、泰国等。
而这些都多少与近期中国接连扩容的免签政策有关。1月28日,中国和泰国签署互免签证协定。而自去年12月以来,中国已陆续和马来西亚、新加坡达成双边免签协定。至此,传统的东南亚旅游目的地“新马泰”均与中国达成了免签,人们可以“说走就走”了。
免签带来的利好非常直接。有平台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中国游客赴“新马泰”三国的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15倍,“新马泰”游客来华旅游订单同比增长9倍。这些,都直接推动了出入境游在短时间内爆发性增长。
免签,是涉外手续上的便利,但也有一个更加宏观的抽象意义:开放。很多国外媒体的解读,都准确地捕捉了中国推动免签的深层次意义——展现一种开放的意志和决心。
开放不仅是物理层面的开放,也是心灵层面的开放。当中国护照含金量不断提升,这也是向全体国民传递一个信息:鼓励人们多出去走走,去看看世界的参差,在用脚步丈量世界的过程中亲身体认中国作为全球化大国的定位。
倡导沟通、往来的思维,恰恰是开放的、平和的、友善的。可以想象,任何一种免签的背后,都是各方长期的沟通和协调。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缔结涵盖不同护照种类的互免签证协定,与40多个国家达成简化签证手续协定或安排,与包括马尔代夫、哈萨克斯坦等在内20多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
免签的实现并不容易,之所以要朝这个方向持之以恒地努力,就是希望在中国成为世界举足轻重大国的同时,中国的国民也能获得相应的世界眼光,以更从容自信的姿态,与各国民众互动。
可见,越来越便利的免签,也是涵养国民心态的载体,很多对本国深沉的情感,也只有在看外面世界的过程中才能稳稳地扎根:比如在各种文化的对比中,发现自身的特色;在国外的街头,看到本国产品的广告;在服务人员一声声带有口音的“你好”里,感受到一种软实力……这些,人们只有走出去才能感受到,才能对当代中国的坐标有更准确的认识。
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出入境游变得异常火爆,再联想到去年底,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种有来有回的互动或许也像一个隐喻:只有在开放交流、文明互鉴的过程中,文化、传统、身份标识才能被真切地感知,获得超越时空、国界的力量。
所以,人们也应当读懂免签背后的弦外之音:从一种更恢弘的全球视野中,涵养一种博大深厚的国民心态。免签的社会心理意义,也正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