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触动让她有了更坚定的选择
——访扎根青少年事业的90后市政协委员李涵涵
人物简介:
李涵涵,现任重庆煜昆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共青团第十八次、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共青团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政协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曾获第五届、第六届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铜奖,2022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重庆市创新创业先进个人,2022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
刚刚过去的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90后政协委员李涵涵提出的“关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系列建议引起媒体关注。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如何能获得这么多荣誉和认可,如何潜心扎根青少年事业多年,又如何面对一个又一个现实中棘手的问题?对此,本报记者近日对李涵涵进行了专访。
据李涵涵介绍,在大学期间,她就接触了很多青少年工作;步入工作岗位后,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她触动很大。
“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家里人给了我两个规划建议,希望我毕业后当一名教师,或者回自己家开办的公司去工作。但是这两个选择在我看来与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太符合,不是很有挑战性,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加上正好有一个合适的契机,于是我选择了自己创业。”李涵涵回忆起当初的选择,依然充满激情。
李涵涵现在所从事的青少年发展服务工作,不仅是源于她一直以来在学校得到的锻炼和对自己事业的满腔热情,还源自于她对青少年工作的喜爱。“我和小朋友接触起来感觉特别愉快,小朋友都很纯粹,你在和他们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会有一种价值体现。小朋友会从不知道变成知道,甚至会影响自己的父母和身边的其他人。这个事情就不是‘1+1=2’的效果,可能是‘1+1>2’的结果。所以,在这个项目开展的整个过程中,会觉得自己做得非常有意义,它相当于达到我最开始创业的一个初衷。第一是希望自己的人生更具有挑战,第二是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从中得到满足。”李涵涵说,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作为市级民办非企业单位,李涵涵所在的重庆市煜昆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自2017年10月成立以来,一直植根基层、扎根社会、贴近青年,坚持服务青年需求、引领青年参与、化解青年难题、参与社会治理。据李涵涵介绍,当时机构成立时,设立了每年都要关注一个特殊领域群体的目标。第一年关注的人群是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针对这个群体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项目,比如安全自护教育,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自护意识;还融入了亲子亲缘关系的构建。“由于只有逢年过节孩子和父母才会相见,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孩子对父母存在误解,觉得父母不够爱他,甚至会觉得很生疏。亲子亲缘关系的构建是为了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让孩子更理解父母”。
2017年,李涵涵去奉节县一个乡村留守儿童学校,发现学生宿舍两三个小孩睡一张床,冬天盖的被子也很单薄,生活条件比较差。李涵涵立刻带领团队通过各种渠道,找到热心公益的企业和社会力量,为学校捐了近50张床位,改善了一些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谈到这件事时,李涵涵告诉记者,当时自己触动很大,“没想到2017年了,读书还得走两三个小时山路,宿舍条件这样差,那些留守儿童学校的孩子上学真的很不容易。”
在开展普法项目过程中,李涵涵和团队小伙伴又找到了自己服务的第二类人群: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通过自信心的构建、反对校园霸凌的普法宣讲,让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尽可能地去体谅父母工作的忙碌和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第三类需要帮助的孩子:双职工子女。”据李涵涵介绍,双职工子女的教育有一部分问题在于时间管理的缺失,现在父母双方工作压力比较大,就会出现无人管教孩子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孩子进行托管和照看,减轻父母的压力。
随着事业不断扩大,尤其是服务对象的不断增加,李涵涵和她的小伙伴越来越忙了,但是,“累并快乐着”是她和团队一个共同的感悟。“无论未来有多少艰辛和困苦,我都会继续扎根于青少年工作,为化解青少年难题发挥自己的作用。”谈到自己的未来和想法时,李涵涵说。
文/本报记者 陈洁
他们获得第十四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近日,重庆市政府发布表彰决定,授予王梓臣等30人第十四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石斯鑫等30人第十四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
决定希望全市广大青少年要以获奖人员为榜样,坚持“四个面向”,勇攀科学高峰。全市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聚焦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全面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培育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人才,助力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十四届重庆市青少年
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奖人员名单
一、中小学生组(10人)
王梓臣 重庆市南开两江中学校
宋思影(女) 重庆市渝中区天地人和街小学校
陈 信 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
陈庚妥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
郑未艾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现就读于重庆南开(融侨)中学校〕
钟小马 重庆大学城树人小学校
晏梓翔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
黄炜淇 重庆八中宏帆初级中学校
彭彦尊 重庆市永川区实验小学校
熊心杰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
二、大学生组(10人)
马于贵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联合培养)
丰宇宸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
支 涵(女) 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兰桂莲(女)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汤 靖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李 冰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李 颖(女) 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现就读于清华大学)
明若彤(女) 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
孟泽暄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魏 强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现就读于重庆师范大学)
三、职业青年组(10人)
甘 泉 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安全系主任
叶 子(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研究员、主治医师
刘 松 重庆市巴川中学校科技辅导员
刘 建 重庆中科渝芯电子有限公司工艺研发模组经理
刘雨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许力凡(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副研究员
李东伟 重庆红宇精密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究一所副所长
杨 俊 重庆交通大学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副所长
杨奇龙 重庆连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黄 义 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
据重庆市政府网站
“一毫米都不能差”
“两条铁轨的标准距离是1435毫米,一毫米都不能差。”零下20多摄氏度,一群人趴在轨道上,拿着道尺仔细检查。2月2日清晨,在通灌线铁路线路上,铁路职工柳铸和工友们正跟师父贺辉前往冻害处。脚踝深的雪地里,他们肩扛手抱着几十斤的设备踏进群山峻岭中,只为春节归乡的旅客安稳到家。
春运列车密集,高强度的运转下,钢轨也会疲劳,检查轨道、整修钢轨冻伤就成了铁路线路工的重要任务。
“摘钩,两边压住,推。”今年春运的换轨工作,贺辉全程监管指挥,班组中的小伙子们浑身是劲,手脚利索地用吊轨车将1500公斤重、25米长的新轨拽上车道,再踏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将新轨运到受损轨道处后进行重组安装。“挂钩,前后一起,放。”两小时后,从吉林通化开往辽宁丹东的列车就要途经此处,他们必须赶在限定的封闭时间内将受损轨道更换完毕。
“看好了,我先示范一遍。”柳铸握着铁棍和工友们一起把铁棍杵进石砟。“好,一起使劲。”冬天的工作棉服里外3层,使得7个小伙子的动作略显吃力,他们边干边鼓劲,“嘿飒,嘿飒……”没多久,一条约2600斤重、22米长的受损轨道被翻滚着拨了出去,每个人都累得满头大汗,衣领附近结了一层薄薄的冰碴。
山区铁路冬季自然环境恶劣,桥高路远、点多线长,在地势复杂的环境中,测量轨距、检查轨道水平线、撤换垫板、更换钢轨……“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对于与柳铸同一班组的安忠伟而言,当初跟师父贺辉学换钢轨的一幕幕仍记忆犹新。
“师父,我先上。”教学第一天,安忠伟拎着翻轨器跃跃欲试。
“先别着急干,稳当住,熟悉流程是安全第一关。”一米钢轨的重量约60公斤,大多数钢轨都在20米以上,最轻的也得一吨多,线路工操作不当会有骨折的风险。对于这些刚入门时平均年龄不足21岁的“铁路新兵”,贺辉要求他们在将每个步骤刻进大脑之前,绝不能贸然施工。“出徒了。”贺辉笑容爽朗,自豪地告诉记者,经过3年的实操锻炼,这个班组的年轻人已能够自如地在手中摆弄数千斤重的钢轨。
“火车来了,下道避车。”傍晚7点,防护员的声音在长白山余脉的山谷里回荡。此时,这些“铁路新兵”手指冻得通红、僵硬,浑身却热气蒸腾。列车疾驰而过,柳铸站在一旁仔细观察。“每一个火车轮子都在钢轨上顺畅平稳地转动,严丝合缝。”他咧嘴一笑。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