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24年新春农民画贺岁展”在京开展 9幅重庆作品入选

日期:02-07  来源:重庆青年报

“2024年新春农民画贺岁展”在京开展 9幅重庆作品入选

2月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国家画院、中国文化馆协会联合举办的“2024年新春农民画贺岁展”在北京开展。此次展览汇集了200余幅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家、文化馆(站)的美术专业干部、美术院校的师生以及业余农民画爱好者的作品,他们用笔触留住乡愁,画出了乡村的美丽、农民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重庆有9幅作品入选。

展览中,重庆艺术家们以龙年新年、乡村生活等内容为题材,展示了巴渝大地的独特魅力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了农民画家们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其中不少作品以“龙耀中华 恭贺新春”为主题,画出了浓浓年味,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驻足欣赏。

《盛世龙舞》借鉴了綦江农民版画的艺术风格,以“龙、锦鲤、儿童、吊脚楼”为主要元素,表现了欢庆龙年的生活场景和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生肖版画《双龙献瑞》让双龙齐飞,代表着双倍的力量和祝福,这也是重庆市綦江农民版画院每年都会献给当地群众的“新年限定”;《九龙腾飞闹新春》生动描绘了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在新年期间举办的一系列重大节庆活动,展现出新时代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龙腾呈祥》描绘了传统民俗活动——舞龙欢庆,让传统节庆的欢快跃然纸上;《和谐家园》以重庆大礼堂为主体,通过立交桥串联起磁器口、洪崖洞等重庆特色建筑,构成美丽的家园景色。

不仅有热闹的新年气象,画家们也用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乡村新生活、新风尚、新需求和新艺术创造。其中,在作品《优生优育》中,年轻的爸爸采购回来了满满的胎教物品,怀孕妈妈甜蜜地戴上胎教仪,抚摸着自己的腹部,与丈夫一起感受宝宝给他们带来的喜悦,此时邻居的孩子赶来凑热闹,小院里一片欢声笑语;《年丰时稔,穰穰满家》将热烈的劳动场面与庆丰收的热闹景象相融合,营造出丰收时节祥和的氛围;《乡村四季美》则采用扇面的形式将春播种、夏游赏、秋丰收、冬庆年的四季串联成一幅美妙的画面——无论是儿童嬉戏、游人赏春、农民辛勤劳动,还是农机播种收割,都呈现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赶大集》描绘了新年热闹非凡的赶集场景——叫卖声、砍价声充满市场,红色的商品点缀着新年氛围,赶场的人们或在蔬菜水果摊前停留挑选,或一起吃火锅和包汤圆,充满了浓浓烟火气息。

“用美学润泽农民、用艺术振兴乡村是我们唯一的创作理念。”重庆入选作者之一张力告诉记者,“农民画是乡土艺术和民间美术的重要代表,今后,我们要更多地和百姓们‘混’在一起,创作出更多反映现代农村发展和乡土文化的作品。”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2月18日结束。

据新重庆-重庆日报

 

欢欢喜喜过大年

渝中区这场路边音乐会很暖心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大家新年好……”2月3日下午,国泰艺术中心广场前人流如织,3位萌娃演唱着一首《新年好》,用甜美的声音和欢快的节奏,唱出了新年的喜悦和祝福,为这个寒冷的冬日增添了暖意。

为了给渝中区音乐爱好者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点燃城市的“烟火气”,持续增强市民游客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当天下午,“欢欢喜喜过大年——温暖渝中”路边音乐会在国泰艺术中心举行。身为文艺志愿者的歌手、鼓手、吉他手们,为市民、游客带来了一场充满活力和喜悦的节庆狂欢。

音乐会伊始,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唱出对伟大祖国的衷心依恋和真诚歌颂,以及对生活的由衷热爱。其后的《重庆言子》,讲出山城故事,唱出重庆文化,妙语连珠引得现场叫好不断;《一起跳舞吧》更是嗨翻全场,现场观众无论男女老少,自发将乐队围成一圈,欢跳了起来。紧接着,《后来》《红玫瑰》《追梦赤子》《蓝莲花》等近二十首歌曲轮番登台,用歌声传递感情,用歌曲凝聚人心。

最后,一曲《新年好》,为音乐会画上圆满句号。小孩子们登上舞台自由演唱,市民游客们也跟着音乐尽兴齐唱。热烈的音乐会、和谐的歌声是“宠粉”渝中和粉丝们的双向奔赴,是渝中献给大家的新年祝福,是时代的画卷,是生活的篇章,也是处处洋溢的乐观向上的重庆人文精神。

此次活动由中共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渝中区文化馆、渝中区融媒体中心承办,重庆演艺集团协办。

据华龙网

 

彩灯盛宴璀璨开启

第30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震撼开幕


2月2日晚,第30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在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震撼开幕,园内火树银花、流光溢彩。2024架无人机组成的巨龙腾空而起,不断变换出龙凤呈祥、盐都景象、自贡恐龙等图案,宛如夜空中的星河,与现场灯光交相辉映,共迎八方宾客。

据悉,本届灯会在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中撷取素材,通过半年的创意策划、60天匠心制造,以时间为主轴,使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并融入“王者荣耀”“泡泡玛特”等顶流IP,精心打造“华夏乐章、盛世欢歌、年味中国、浪漫中国”四大板块灯组,为游客们奉献一场流光溢彩、喜气洋洋的视觉盛宴。

据华龙网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

坚守教育初心 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

1月31日,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闭幕。“智能时代、教育何为”成为世界关注的时代命题。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既是推动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数字伦理方面的现实挑战。如何坚持“智能向善”,推动人工智能持续赋能教育创新发展?记者在大会期间采访了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

人工智能不能被局限在提供答案的层面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成为获取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工具。面对人工智能,郑庆华指出,要趋利避害,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拥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带来的新机会和挑战。

“我们坚决不能躺在让人工智能给我们提供答案、给我们做作业、给我们考试这些上面。相反,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应用人工智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强化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理论和方法,破解工程技术的难题,这才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目标。”郑庆华强调。

郑庆华介绍,目前,高校自主开发的人工智能学科模型已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同济大学,每天要录制几百门甚至上千门课程,用来分析老师每门课程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同时,通过大模型分析学生在图书馆下载了什么内容、阅读了什么资料,可以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难点,便于教师精准辅导。

“过去的教育是大水漫灌,现在利用人工智能,我们可以做到精准滴灌,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这是非常有意义的。”郑庆华谈道,“此外,在学业评价方面,过去只能通过一张卷子来评测,现在可以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多维度的分析评价,找到优点与短板。”

郑庆华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为解决教育个性化问题提供一种很好的可能性。未来几年,教育评价方式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跃升。他希望,青年人也可以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到科技创造价值、科技创造知识的这种魅力,激发他们内心学习的动力。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应当坚守初心

郑庆华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改变知识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弱化大学的作用、功能和地位,影响人类正确的价值取向,颠覆现有办学管理模式等。人工智能互联带来的问题同样不能忽视,例如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被削弱。

他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解决了知识获取的手段、方法、效率、质量,使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在虚拟环境下顺畅地进行,但是绝对不能替代真人教育。

“人还是要通过感情,让爱来赋能教育,不能全部用数字化来替代。这种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互动、肢体的语言,才使教育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郑庆华表示,“该动手的还要动手、该互动的还要互动、该一块娱乐的还要一块娱乐,否则人和人就变成了机器跟机器的交流。这个跟教育的初心是不相吻合的,我们需要用爱、用真情实感、用能力、用素养去教化人、提升人、培养人。”

郑庆华认为,教育的根本初心是使人向善,提高人类的文明素养、科学素养,让人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路上不断前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应当坚守初心。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说,是从思想、理念、方法、技术等全方位对人的全能教育。

“要保持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人类要把机器先训练好。”郑庆华提到,要人工智能正确地赋能教育,首先得把机器演练好,让机器按照人的价值导向去做人想让它做的事情,而不能让机器来支配人,这是目前面临的难题。

未来教育将是机器、教师、学生共同成长模式

AI赋能在不断改变教育的格局,那么未来的教育将是一种什么形态呢?郑庆华认为,未来的教育将形成“师—机—生三元模式”,机器与教师、学生互学习、同进步、共成长,以人机协同的新智商超越人类自身智商的局限性。

“这个过程里,需要解决好人对人、人对机、机对人的三类教育,其中最关键的是做好人对机器的教育,即训练机器,使机器遵从人类认知,实现价值观对齐。”郑庆华说。

未来人与人之间的教育中,传统教师作用也将发生调整,重在价值塑造、思维创新和能力培养,而知识传授的作用将不断弱化。在机对人的教育方面,郑庆华认为,人工智能将更加深入地赋能教育,同时还会产生机与机之间的互相学习,例如对抗博弈、自主智能等。

郑庆华建议,面向未来,既要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又要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对教师而言,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与创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和获取层面。对学生而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绝不能满足于人工智能推送的现成答案。

“我们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坚持科技向善,解决好人机共融问题,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全过程,朝着人类设定的价值方向去前进。”郑庆华表示。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