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昔日烂尾楼 如今人气王

日期:03-28  来源:

昔日烂尾楼 如今人气王


2015年夏天,25岁的荣昌小伙周小亮,骑着三轮车绕着观音桥商圈摆游摊。当时的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在这儿有固定摊位,还连开了7家店。

当时这里还不叫“好吃街”,叫“建新市场”。位于江北区东环路59号附6号的这栋大楼,虽然包括负一楼一共只有6层,但产权却非常复杂:地下的三层车库和负一层属于大融城,一至三层是江北区属国有资产,一开始归重庆市观音桥农贸市场管理处管理,后经过改革,业主变更为重庆盘溪市场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盘溪公司)。四层、五层里的单元,则分别由628个业主持有。

多年来,大楼招租的商铺,卖过花椒等农产品,也卖过家具、五金,甚至水泥河沙。与大融城和北城天街仅一墙之隔,按说,地理位置如此优越,生意本该很火爆,但除了商业定位一直不明晰之外,它还有个致命的弱点——没有自己的车库,也没有交通动线。

盘溪公司执行董事张霆回忆,观音桥商圈发展如火如荼,这块黄金宝地却没有发挥价值,收益低、闲置浪费的情况存在,与整个商圈发展不匹配,国有资产的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怎么办?江北区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向民企抛出“橄榄枝”,想凭借民企灵活的运营方式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将这块资产盘活。

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敢接这个“烫手山芋”,后来接招的是浙江人高修斌。高修斌从绍兴来重庆打拼多年,一直从事电讯行业,他看到这栋楼的第一眼,就觉得这是块“宝地”。

2011年1月,重庆新天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天街)成立,高修斌是法人代表、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新天街与盘溪公司达成意向,以每平方米40—45元的价格将这里租下来,一口气租了3层,免租期1年,一共租16年,其中租金每年以5%的涨幅递增。

为方便统一管理,高修斌又对上面两层原有的零散商户进行了清退。大部分业主还算配合,签完合同就搬走了,但有108位业主,合同是签了,却既不肯支付水电费和租金,也不肯搬走。经过反复洽谈,新天街支付每户一笔补偿金,当场发现金,拿一个、走一个。“还没开张就花了一大笔钱。”高修斌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当时的自己胆子太大。

“民营企业往往看准了就干,不会束手束脚。当时,新天街的一系列动作对大楼‘腾笼换鸟’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好吃街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观音桥商圈党工委委员、商圈办二级调研员杨玉鸿感叹道。

坐地收租“不香”了

本以为解决了复杂的产权问题,就能将“宝地”变成“聚宝盆”,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那几年,北城天街、大融城、阳光世纪三大商业体如日中天。“它们规模大、品牌影响力强、管理也更规范,我们正面竞争只有死路一条,得搞错位经营。”高修斌发现,当时很多个体户想在观音桥商圈的崛起中分一杯羹,但大商场对这些小商户兴趣不大。

高修斌想,何不当“二房东”,吸纳这些小商户进来?“我以每平方米40元的价格租进来,加上装修、折旧、管理费,好的位置租出去100—200元,差的租90—100元,坐着收钱不香吗?”

但很快,高修斌就发现,坐着收钱“一点也不香”。

2012年12月,星天广场开业。这里一开始业态很杂,鞋包、饰品、小吃、数码应有尽有,但没有车库、没有知名度,人气一直不旺。入驻的小商户很多都是交了三个月的租金来试水,三个月赚不到钱就关门大吉。

高修斌算了笔账:第一年,进来的小商户倒闭了75%,第二年倒闭了95%,除了银行和少数生存能力极强的,无一幸免,公司每年亏损在2000万元左右。

“走了一个,我们又招一个进来,到后面90元一平方米都租不出去。”3年下来,亏得高修斌坐不住了,“不能走这条路了,这是个无底洞。”

一个是业态,什么都想做,最后什么都做不好;另一个是模式,坐地收租,商户大面积倒闭,公司也活不下去。

2016年,四处考察学习后,高修斌决定将原来单纯的租赁模式,转换成“联营+扣点”模式,业态就只做美食和服装。新天街负责店面装修,并承担房租、物业管理、水电等费用,小商户连租金都不用交,只需拎包入驻,营业额按比例分成。

“不能让企业白白投资,得让他们能赚钱、留得住。”在此期间,江北区相关部门、盘溪公司也做了不少服务。比如,协调市级、区级和街道层面,变更人行道、加装电梯、架设人行天桥、优化交通动线等。同时,为支持新天街的发展,还暂停自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的租金递增。

“之前,我们只负责收租,相当于把经营的风险都转嫁给小商户,而转型后,风险由我来承担,小商户只管放手去经营,最后利益共享。”高修斌在星天广场门外挂牌“好吃街”,开始寻找合适的商户来试水。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贵州遵义虾子羊肉粉。该商户之前租了个小铺面卖饮料,2015年,店铺业绩每月3万元。他有做羊肉粉的经验和技术,但手头只有1万元现金,想换品类却有心无力。

高修斌找到该商户,双方一拍即合。新天街出钱帮他将原来的铺面重新装修。商户不仅不用再支付房租、水电等费用,新天街还想办法帮他引流。2016年,该门店月营业额达21万元。“同一个地段,之前每个月只能收1万元租金,现在虽然投入了一笔钱,但利润翻了几倍。原来不是地方不对,而是模式不对。”高修斌恍然大悟。

有了第一家的成功经验,“复制粘贴”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丁家坡洋芋的进击之路

2016年,观音桥人气越来越旺,好吃街对那些会手艺、没资金又愿意干的个体户敞开大门。周小亮扔下三轮车,扎进好吃街卖洋芋。刚开始,他的门面只有1米多宽,跟一张课桌差不多。

别看店面小,但周小亮特别肯吃苦,也愿意钻研。他听很多食客说,最好吃的洋芋是大足丁家坡洋芋。于是,他跑去大足取经学艺。这种洋芋是用小刀去皮,浸泡后切片,将切好的洋芋片倒入开水中煮,捞出来冷却后,撒上秘制调料后搅拌均匀。

“确实好吃,而且适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周小亮随后将招牌换成了“丁家坡洋芋”。来观音桥的外地人居多,但附近也有不少住家户,周小亮便将佐料改良,兼顾本地人和游客的口味。土豆的淀粉含量跟口感密切相关,他就四处寻找好的品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内蒙古的一种土豆,口感爽脆,很适合做成洋芋片,便开始稳定采购。

渐渐地,好吃街的“丁家坡洋芋”声名鹊起,一开始,每天只能卖七八百元,不到半年,日营业额就增长到两千多元,周末能卖到三千多元。

初进好吃街时,周小亮的门店也是交租的模式,每月交2000元租金。2017年,新天街全面推行联营模式,周小亮第一批签约。

店面太小,生意越来越好,产品摆不下,周小亮申请扩大面积。新天街出场地、出装修,2017年底,他的小店扩大了一倍,业绩也飞速增长。

6年下来,周小亮一口气在好吃街连开7家门店,不仅卖洋芋,还卖冰粉、凉糕、酸辣粉等,员工也有了四五十人。这7家店日均营业额5万—6万元,周末能达到10万元。今年春节期间,这7家店生意火爆,尤其是正月初六那天,创下了日营业额17万元的新高。

据华龙网

 

明月湖的“出圈”探索:打造新质生产力生成“闭环”


最近,一则消息让重庆大学的校友圈“炸”开了锅:该校两名2002年出生的明月科创实验班学生创办的企业得到资本的青睐,并顺利完成新一轮的融资。

其中,郦铖创立的重庆无界启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市场估值达2000万元,其同班同学王梓昂紧盯制冰机赛道奋发图强,创立的公司更是市场估值达3000万元,有望成为新兴赛道领军者。

怀揣着为视觉障碍人群解决阅读难题的满腔热忱,郦铖到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下称“明月湖科创基地”)开展创业探索。“我能不能做出一个‘盲文kindle’?让盲人可以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在和团队一点点地摸索下,他们做出了第一代产品,并得到50万元种子基金。随后,产品迅速迭代。2024年2月,团队自主研发的“盲文电子书”完成了第二版产品的全新升级,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面向市场推出。

明月湖凭“硬实力”成功“出圈”

同样是在明月湖科创基地,拥有数十年创业经验的魏京选择了智能驾驶赛道。

线控底盘被称为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交汇点和“司令部”,是高级智能驾驶的关键执行器。与传统底盘系统相比,线控底盘具备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能量回收强的特点。

不过,正在团队热情高涨时,公司备用金“见底”。为了活下去,团队整体降薪30%,这也导致了核心员工离开。

2023年6月,魏京拿到了第一笔融资,这笔资金让他创立的爱思盟起死回生,并顺利交付了第一个订单。

“很多人把明月湖科创基地比喻成创业者的‘温室’,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要不是在‘温室’,项目早就‘死’了。”今年26岁的程川是基地第一批创业者。在经历资金链断裂、团队解散后,他创立的捷程未来终于破茧成蝶、迎来新生。

相关数据显示,自2021年基地正式运营以来,短短两年,累计组织开展各类科创主题活动80余场次,举办13场科创训练营,覆盖创新型人才3万余人,培育和发掘潜在创业者600余名、潜在创业团队96个。

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创业者为何齐聚重庆,选择明月湖科创基地扎根?这与基地创始人李泽湘教授的吸引力不无关系。

在创投圈,李泽湘有三重身份,即“教授+企业家+投资人”。近年来,他一手孵化了云鲸智能、逸动科技等硬科技独角兽,开创了“导师+学生”的天使投资模式。

2021年9月,李泽湘教授和重庆两江新区发起成立的明月湖科创基地正式开始运营。于是,他多年积累的渠道、信息、市场等资源也迅速向重庆聚集。

在人才链的培养上,基地与重庆大学深度合作,从“0—1”培养硬科技创业人才,共建明月科创实验班和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

同时,基地持续推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与高校探索“科创导师+科创平台+团队项目”的合作模式;并与四川美术学院共建“川美-明月湖校企联合创新培养基地”,与西南大学共建智慧农业创新实验班,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研《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目前正申报第三批国家一流课程。

据华龙网

 

“刷掌”乘车 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有望率先应用这项新技术


“刷掌就能进站”是什么体验?25日,记者从英特尔公司了解到,该公司联合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了融合掌静脉特征识别技术的智能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将掌静脉特征识别技术应用于城轨交通场景。目前,该技术正在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进行测试使用。

与人脸识别、指纹识别一样,掌静脉识别也属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一种。首次使用掌静脉检票系统前,需预先录入掌静脉纹理特征至服务器。体验者只需将手掌悬空放置于采集器上方十几秒,经过二次验证确保信息准确性后,即可完成录入。

日前,在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金鳌山站,进站处设置了应用掌静脉检票系统的闸机进行测试。根据提示,体验者将手掌置于识别区上方8厘米左右,闸机瞬间便自动开启。

据介绍,掌静脉特征识别在AFC系统中有着广泛应用前景。与传统验证方式相比,掌静脉特征识别更加高效,可有效解决二维码识别等技术可能存在的手机网络不稳定、低电量关机等问题,同时还能够防范二维码盗刷等风险,提高用户资金的安全性。

不过,这种“刷掌”进站的方式,暂未对公众开放。目前,该掌静脉检票系统还处于测试应用阶段,仅限轨道交通企业内部员工和为轨道交通提供服务的相关单位人员免费进出,不对乘客开放。

据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