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岁任副教授,学生比自己还大是什么体验?

日期:03-28  来源:重庆青年报

26岁任副教授,学生比自己还大是什么体验?


15岁考上中科大少年班,24岁博士毕业,26岁成为中山大学副教授,如今28岁的陈逸伦正带着多名与自己同龄甚至年长的研究生,围绕“台风”开展研究。看似“开挂”的人生,曾在步入大学后跌入谷底,直到遇见“大气”,陈逸伦对学术的热爱才得以重生。

目前,陈逸伦已经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知名期刊上发文20余篇,还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广东气象科技杰出青年奖等荣誉。

“如果你在某一领域特别有想法(例如气象元宇宙),我也可以跟着你做。”陈逸伦个人主页上的招生语尽显95后导师的开放活泼。

“台风圈”是陈逸伦做博士后时的导师、中山大学教授黎伟标建的微信群。陈逸伦当导师后建立了自己团队的微信群“台风圈分舵”,任“分舵主”。在这支由9名90后、95后组成的“分舵”里,陈逸伦和学生像打成一片的伙伴。每周组会,陈逸伦总会请客吃饭,有时还会被学生们拉去唱歌,他们的微信群除了学术探讨,还有生活杂谈。

其实,陈逸伦最初招生并不顺利,2022年4月,虽然他获批副教授、硕导资格,但当年的考研复试早已结束,没赶上面试的陈逸伦从调剂生里“捞”到了自己的第一名研究生,这个女孩没有大气科学背景,为了带她赶上进度,陈逸伦经常在半夜十一二点认真解答对方发来的问题。经过一年半的手把手教学,这位学生在去年年底参加了全国大气科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代表小组汇报成果。对此,陈逸伦显得很淡定,“她自己很努力,所以进步非常大。”

第二年招生时,陈逸伦的工作顺利了很多,还可以跟其他导师联合带博士。他坦言,曾因年龄小被质疑能否带好学生。陈逸伦说,他不看学生的第一学历,思维和能力最重要。“我会很明确告诉学生,第一,保证手把手带;第二,不拿学生一作;第三,杂活不让学生干。”有博士生这样评价陈逸伦,“科研上,他很严谨、责任心很强,也很尊重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在生活上,陈老师很随和,和他怎么‘玩’都行。”

陈逸伦的学习生涯并不是外人想象的一帆风顺。1995年,陈逸伦生于陕西西安,15岁时,他考上中科大少年班,但开学时的英语分班考试陈逸伦成绩排名靠后,后来在期末考试时甚至有两门课重修,巨大的落差感包围了他。陈逸伦的母亲曾做过测绘,父亲是通信领域的科研人员,这使他从小就爱仰望天空,长大后更是爱琢磨如何让“天地空”相连。第二年选择专业方向时大多数同学选了数学和物理,陈逸伦却挑了相对冷门的地球和空间科学大方向,并在第三年钻进更“冷”的大气科学中。

中科大的傅云飞教授是陈逸伦走进大气科学的领路人,他早早发现了陈逸伦的编程天赋。研一时,傅云飞交给了陈逸伦一个颇具难度的任务,用编程的方法从海量卫星资料中识别出“雨团”。没想到仅过3天,陈逸伦就编完了程序,这让傅云飞刮目相看。基于此,他们提出了几何形态与物理特性相结合的卫星遥感雨团识别技术,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此后还发表了不少重要文章,获得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一度在网游里找存在感的陈逸伦被“大气”拉出了低谷。

中科大博士毕业后陈逸伦进入中山大学做博士后。出站后,陈逸伦留校开展工作,一方面,在考虑各类型云和降水的整体特征基础上设计系列卫星遥感反演算法;另一方面,持续探索云降水精细化特征和物理过程以解决天气预报“报不准”的问题。陈逸伦设计的算法依托风云四号光谱仪器最终实现了静止卫星表征云降水精细化垂直结构。此外,他带领团队研究出多源卫星弹性融合反演系统持续服务于气象部门和科研院所。

今年,是陈逸伦成为导师的第3年,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成果数量增长也放缓了一些。

不过陈逸伦并不焦虑,“作为老师,教学肯定是最重要的,看到学生进步,是最有价值感的。”

展望未来,他说自己心里一直有个声音,“用中国自己的卫星做自己的事。”

据重庆共青团微信公众号

 

全城寻找的三位好少年,找到了


3月15日17时50分许,合肥市新站区梅冲湖路和祥和路交叉口,一辆黑色小轿车在经过弯道时突然失控,撞上路边绿化带后侧翻,车内人员被困。尖锐的刹车声、巨大的轰鸣声吸引了正在马路对面的三名少年的注意,他们第一时间冲过马路,向侧翻车辆跑去。其中一名黑衣少年尝试着拉开车门,但由于车辆受损变形,车门无法正常打开,司机被卡住无法动弹。于是,三名少年合力将车门使劲往外拉。随后,路过的群众也纷纷聚拢过来,大家一起帮忙,共同努力将驾驶员成功救了出来。三名少年见车主并无大碍,而且已经有人报了警,相信很快有交警来处理,便准备离开。车主想让几名少年留下姓名,他们婉拒后离开了现场。不久,交警赶到现场确认,驾驶员因操作不当导致车辆侧翻。

许多网友为这三名少年点赞,纷纷留言表示:“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最帅气的奔跑”“一定要找到他们”。经过多方联系,这三名好少年都找到了。他们均是合肥市肥东县众兴中学的学生,分别是高一(7)班武昊然和高一(9)班的万孟城、武奥星。直到有交警联系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才知道这件事,武奥星同学回忆说:“车玻璃碎了一地,车子还在冒烟,当时就一个想法,把人救出来要紧。”

为了表扬少年们的行为,3月22日上午合肥市交警支队新站大队的民警特地来到学校为三名少年送上荣誉证书和“交警小熊”。武昊然同学说:“从来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影响,爸爸妈妈知道后也很高兴。”“学校和父母一直教育我们,成才要先成人,帮助别人是习以为常的一件事。”万孟城同学说,也希望身边的每个人都能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据澎湃新闻

 

走近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绝学”代有才人出


成功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释读,单字奖励5万元。

中国文字博物馆自2016年发出该“悬赏令”以来,获奖者寥寥。2023年底,吉林大学两位学者分别以“臺”和“觴”二字的考释摘得两项大奖,在学界和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

近日,记者走进这座中国古文字学研究重镇,了解它的历史传统和当代使命。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文字学系系主任何景成应约受访介绍,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的获得者,大部分是吉林大学的毕业生,包括第一批甲骨文释读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蒋玉斌。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从19世纪末发现至今,破译、释读始终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在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的带领下,自20世纪50年代起,吉林大学甲骨文研究逐渐迈上正轨,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何景成师从吉林大学吴振武教授(于省吾学生)学习古文字学,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他说,目前古文字研究者案头必备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甲骨文字诂林》《甲骨文字诂林补编》等大型参考书籍,都是吉林大学学者领衔编撰的。

古文字学是一门识读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并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语言、文献、历史等问题的学科。由于门槛高、培养周期长、难出成果等原因,被视为“冷门绝学”。

何景成说,即使在古文字学最冷门的时候,吉林大学也没有间断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现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不少都是吉林大学的毕业生。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古文字学人才一直以研究生为培养起点,直到2020年中国教育部推出旨在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强基计划”后,才使这种模式发生新的转变。

2018年,上高中的郑州女孩李盈玉看到语文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甲骨文“马”字时,她仿佛感受到了召唤。2021年,18岁的李盈玉高考后便开始寻找一所有古文字学专业的学校。

正是这一年,作为中国“强基计划”试点院校的吉林大学在考古学院开设了中国首个古文字学本科专业,当年招到9名学生,李盈玉是其中之一。目前,这一专业已有27名学生在读。

吉林大学古文字学专业实施精英式本研贯通培养模式,符合培养计划要求的学生均可转段进入研究生培养,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行小班化管理,每个班除了配备辅导员以外,还有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何景成是第一届本科生的班主任。

何景成介绍,古文字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的学科方向比较多,例如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历史学、音韵学等,这些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必须经历的基本训练。

李盈玉很享受大学课堂的氛围,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老师有时会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讲课,把想法分享出来供大家讨论。“越深入地学习古文字,越能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她说,虽然学习的内容比想象中更多、更难,但她还是乐在其中。

何景成表示,设置本科生专业从培养成效看达到了预期效果,多数学生有志于从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也开始深度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有的学生还获得了一些重要奖项。

何景成表示,文字考释是古文字研究的基础工作,伴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出土古文字资料井喷式涌现,包括文字考释在内的古文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在古文字基础研究之上,如何深度融汇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和知识,全面阐释古文字资料在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重要价值,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何景成表示,这项工作做得好,对古文字考释也会有重大帮助。

近年来,吉林大学古文字学科团队承担着中国国家新闻出版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华字库”工程第七包“两汉、吴、魏、晋简牍文字的搜集与整理”的研发任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一般项目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1项,国家语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科研项目5项等。

此外,吉林大学古文字学科还通过文理交叉,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古文字、古文物的研究当中,成立了“古文字古文物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研发出的智能程序“吉金识辨·青铜器智能断代与辨类”,已经投入使用。

何景成指出,目前古文字学研究虽然获得了较多的关注,但仍然未改变其“冷门绝学”的性质,在学术成果发表、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社会资金资助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短板,需要国家、社会各方面的政策支持。

据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