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模型场景让她红了眼眶
一场网络直播,一个模型场景,为何让她红了眼眶,也感动了无数网友?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他再现了那场战斗的场景
4月19日,第22届中国国际模型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记者带网友一起“云逛展”,其中一件模型让她红了眼眶。这个作品名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创作者陈澍用时整整一年,手工制作152个人物模型,再现了喀喇昆仑那场战斗的场景。
作品中,陈祥榕烈士的照片旁放着他爱吃的橘子,头盔上写着8个字“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陈祥榕的战友回忆,在那场战斗中年仅19岁的陈祥榕看到营长和连长被围攻,毫不犹豫冲了过去,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救连长和营长”。陈澍在他的作品中定格了这一瞬间。“他当时只有19岁啊。”这句话,陈澍说了好几遍,说着说着他就哽咽了……听到陈澍的讲述,记者也红了眼眶。
“如果不做出这副眼镜
我对不起这些烈士”
为了尽力还原细节,陈澍精心打磨每一个人物、每一件物品,直到展览开幕前一天这个模型才全部完工,他打磨的最后一件物品是陈红军营长的眼镜。这副眼镜在整体作品中并不起眼,陈澍说:“其实我心里斗争了很多回,要不要做这个眼镜?因为很复杂、而且很小,只有5毫米,没有人会注意到。但我觉得如果不做出这副眼镜我对不起这些烈士。”
“谢谢你来看陈营长”
创作初衷来自一张照片
谈及创作初衷,陈澍说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了一张照片,一名网友在烈士陵园看到一名解放军战士以标准的军姿静静伫立在陈红军烈士的墓碑前,网友怕打扰到他,小心翼翼地从侧后方过去,但这名战士还是注意到了网友,他转过身眼眶湿润地对网友说:“谢谢你来看陈营长。”
这一幕深深感动了陈澍,他说:“我们的军人在前线那么辛苦,甚至要付出他们的生命,我就想做一个场景让大家了解我们的子弟兵是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陈澍还说:“我在做这些场景的时候要在脑海里把文字还原成画面,还原这些画面的时候经常一下子就泪奔了,但这些场景只是千千万万保家卫国军人的一个缩影……”
作品制作过程中陈澍一直保密,本届中国国际模型博览会上是该模型首次公开展示。
据重庆共青团微信公众号
95后女孩把甲骨文“搬”上网
“中国唯一的甲骨文大学生,破译一个字赚10万元,李右溪到底有多牛?”今年3月底,一条辟谣视频让甲骨文科普博主李右溪(本名李莹)再次受到关注,她澄清了一年来网上有关她的不实谣言,“我没有破译甲骨文,也不是国内唯一学习甲骨文的大学生。”
视频里,李右溪表情凝重,有些无奈,“可能大家都喜欢听天才的故事,喜欢看那种‘两步就能走到山顶’的爽文,但相比于那些踏踏实实搞研究的学者,我更像是一个中间人,一头是学术,一头是推广与科普”。
李右溪的甲骨文科普工作还要从一年前说起。那是一个傍晚,这名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甲骨文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朋友家中架起了补光灯和提词器,对着镜头,和网友聊起了与甲骨文有关的事,拍摄背景是一个临时改装的书柜。
这条“挑战全网最冷门专业”的视频共两分多钟,却拍了5个多小时,文稿改了又改,李右溪试图让每句话都通俗易懂。视频发布后,仅过了一晚,就有了百万播放量。3000多年前的古老文字,开始和一些网友的日常学习生活有了交集。
在学术研究领域,甲骨学是“冷门绝学”中的一门,李右溪的求学经历也印证了这门学问的冷门程度。在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甲骨文的老师只有陈年福一位,那一届只招了一个学生,就是李右溪。学生人数少,课堂就设在导师陈年福家的客厅里。李右溪每周踩着单车去上课。
上课前,陈年福会给学生们泡上一壶茶,备点水果、零食。随后,他把甲骨的拓片投到电视屏幕上开讲,学生几人则坐在对面沙发上听讲。
导师推荐李右溪读郭沫若的《卜辞通纂》。这本书里是竖版、手写的繁体字,初读者常常无从下手,最开始,读一页就得花一个下午。好不容易把里面每个字都认全了,连在一块又不明白整句话是什么意思。那段时间,李右溪边看书边查资料,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甲骨文是商朝史官刻在龟甲与兽骨上专门给王室占卜的文字,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也是汉字的源头。相比入门的“苦”,探寻这些汉字“如何被造出来的过程”就像破案,李右溪觉得“太有意思了”——每个汉字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样子,背后都藏着一串故事。
失落感是毕业后才有的,因为读博的计划落空,她不得不去找工作。毕业后的一年多,李右溪干的两份工作都和甲骨文无关。
视频的意外火爆,让李右溪决定重新捡起自己的专业知识。她辞去一家MCN公司短视频编导的工作,成为一名甲骨文博主,在社交媒体给网友科普甲骨文。最初的3个月,她制作了详细的排期表,具体到每一天的脚本写作、口播和拍摄任务,还给自己的个人IP取名“李右溪”。
在京杭大运河边租下的房子里,李右溪开始了对着镜头创作的日子。工作台是两张长桌拼凑成的,桌后立着一个屏风,她常以此为拍摄背景。
客厅的书架上,陈列着几本甲骨文专著。每天吃过早午饭后,她就会从中翻找、发掘可能的选题,有时也会去博物馆找灵感。从选题到脚本的写作,她都力求生动、有趣。
一年多来,这名95后创作、发布了100多条甲骨文科普视频,单平台就有近80万粉丝。这些“学生”里有八九岁的小学生,也有上了年纪的老人。
不少网友受这些科普视频的启发,开始关注身边常用的一些汉字。有网友给她留言:“败”字,左边的“贝”是钱的意思,右边的“文”是文化的意思,有钱又有文化,为什么是“败”呢?还有人问:“运动会”三个字为什么都有云,这么多云,是不是意味着要下雨?运动会肯定是不希望下雨的。一位父亲替他的孩子请教:“听”字为什么是口字旁,明明我们是用耳朵听的。
“或许有的人对这些问题已经不感兴趣了,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些字,当初记这些字的时候大多靠的是死记硬背。对于还在认字阶段的孩子来说,关于一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他们是有好奇心的。”李右溪惊讶于网友们的想象力,她翻找论文和书籍,通过科普视频的方式,来解答这些疑惑。
客厅朝西,阳光好的时候能看到夕阳,李右溪关上窗,把滚滚车流声隔绝在外,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下午。视频拍摄工作经常是在晚上进行。视频脚本有时会在凌晨发给陈年福,陈年福会在第二天一早把标注好的文档传给她。
甲骨文和李右溪都变得受欢迎起来。几档知名的电视节目找到她,在节目里李右溪科普了甲骨文,也“科普”了自己。一些商业合作也找了过来,李右溪以相对体面的方式获得收入。
李右溪曾想过做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影响”别人。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她被聘到杭州的一家教辅机构短暂地做了几个月的语文老师,后来因为一些原因离职了。直到她把甲骨文课堂“搬”到了网上,有了数量更为庞大的学生群体,她开始窥见甲骨文这一“冷门绝学”更大的天地。
一些语文老师会在课堂上聊到她视频里的知识点,作为甲骨文博主,李右溪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他人。
据中国青年网
入围“雨果奖”的科幻解说UP主
当地时间3月29日下午,2024年雨果奖的最终入围名单正式公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B站UP主“科幻Fans布玛”入围2024美国雨果奖“Best Fancast”单元。
雨果奖是科幻文学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由世界科幻协会颁发,与星云奖并称科幻界的诺贝尔奖。本次“科幻Fans布玛”入围的“Best Fancast”单元,即“最佳粉丝演播”,可以理解为是“最佳科幻音视频自媒体”。
UP主“科幻Fans布玛”是一个由布玛、刘路、刘倡3人组成的团队。创始人布玛自2017年起在B站更新科幻作品的解说,该账号迄今发布了1600多条视频,粉丝数量近200万。
年轻的中国科幻迷,在7年时间里坚持解说和传播优质科幻作品。
布玛的粉丝们纷纷表达祝贺,还有网友评论说布玛是自己“第一个关注的B站UP主”。这是一个关于“热爱”的动人故事:选择和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得到了意料之外的肯定。
布玛是一个工科生,从小看《失落的宇宙》《黑衣人》《变形金刚:猛兽侠》等科幻动画片长大。2017年,她做“科幻Fans布玛”这个账号完全出于兴趣爱好。“当时是短视频兴起的时候,我喜欢看电影,喜欢科幻,所以抱着试试的心态做了这个号,也没有想过一定要做成什么样,结果还不错。”
她坦言,因为不是学习编导传播相关专业的,所以从选题、出稿、录音、制作视频、发布到运营账号,每一步做起来都很难,自己边学习摸索边尝试,慢慢走过来的。
最开始,布玛做的是速看视频,时长只有两到三分钟。第一期视频,解说了一部悬疑科幻电影《深空失忆》。该片讲述的是人类最后一艘移民飞船行驶在太空中,船员从睡眠中醒来却失去记忆,以及发现船舱都是怪物,男女主角在绝境中求生的故事。
第一次尝试,布玛的视频就获得了上百万次播放。
布玛开始尝试做科幻解说UP主后不久,刘路加入进来一起策划选题,并负责文案撰稿。2021年,刘倡加入了这个团队,拓宽了选题范围,比如会重点负责科幻小说类的选题。
在选题方面,布玛提到,看一部电影一般要花2-3个小时,但通读完一部科幻小说“投入的成本比较高”,最快也要两三天才能读完,如果是长篇小说,花的时间就更多。“我们操作科幻小说选题时会更谨慎一些,会从一些经典的、科幻概念比较打动人的作品入手。”
布玛团队做影视选题时,一般从两个方向选择,一种是作品本身关注度特别高,是近期“爆款”;一种是科幻概念很吸引人。另外,团队也会参考网友在评论区的推荐。
科幻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小说……“科幻Fans布玛”的解说涵盖了多元丰富的科幻作品类型。
布玛认为,解读科幻电影最简单,解读纪录片需要补充一定知识,而解读小说和电视剧是最难的。
她以最近做的《人生切割术》为例,这部剧本身是一部悬疑剧,会埋很多伏笔,包含大量支线剧情。“按照我们过去通常的做法是把支线都删除,剥离出主线的故事呈现给大家,但是《人生切割术》的支线是比较复杂的,并不合适删除,因此解说这样的故事难度就很高。”
布玛提到,像此前解说的科幻喜剧《奥威尔号》故事结构就很简单,解说难度相对较低。
提及解读科幻小说,布玛总结道,越优质的小说呈现给观众的画面感越强,“我看小说的时候脑子里自然把画面演完了”。
将于今年8月揭晓的第82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是中国科幻作品入围数量最多的一届:王晋康的《水星播种》、何夕的《人生不相见》入围了“最佳长中篇小说”;顾适的《〈2181序曲〉再版导言》入围“最佳短中篇小说”;韩松的《没有答案的航程》、宝树的《美食三品》入围了“最佳短篇小说”……
值得一提的是,“科幻Fans布玛”曾经发布过关于《人生不相见》和《水星播种》的解说内容。在布玛看来,王晋康的作品有非常宏大的世界观和新奇的科幻设定;何夕的作品会流露出非常细腻的情感。“像《人生不相见》,读者一下子就会被其中流露出的中国式浪漫悲剧所打动。”
现在布玛是一名全职UP主,她形容日常状态特别“宅”,每天就是用电脑、看电视,看手机和听录音。而在运营新媒体账号方面,布玛笑言自己喜欢到处“冲浪”,她认为最好的运营方式就是去使用它、体会它,随时随地和大家交流。
布玛说,经常有人唱衰、不看好中国科幻,但那些人并没有真正去了解过那些非常有创意的科幻小说。
“我读到的一些小说,特别打动我,简直有种后背发凉的爽感,我要有能力真想给它改编成一个短片。但小说影视化改编要跨过两道门槛,一是改编本身,二是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这两道门槛都不容易。”
布玛觉得之前《三体》热播展现了一个很好的趋势,更多人因此关注到中国真正优质的科幻作品。
据中国作家网